-
柳仕郁 去回答
54分钟前 回答了:你内心很孤独,即使曾经的那段夜夜笙歌的日子也无法填补内心的孤独,那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罢了。你深知,你不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于是,你给自己的社交圈子做了减法,但,你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你的迷茫、困惑、恐惧、不确定感、孤寂感再次袭来。
首先,我很佩服你的勇气,你敢于对不想要的东西说不,敢于拒绝自己不想要的人和事,敢于做减法,这样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拥有的,大多数人是宁可委屈了自己也要为了别人眼中的所谓的“正常、好相处”的不痛不痒的评价而活。而你,敢于退出这样看似正常却逐渐扭曲的圈子。
拒绝被不怀善意的人利用,远离那些心机重的人,是一个内心敏感却又善良的人对自己最好的保护。能看出,你的敏感性很强,能够敏锐地洞察人心,这样的人活得累,却蛮通透,如果把这种特质视为天赋,并把天赋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把它放在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中,就会发挥最大的效力。
所以,你首先选择了远离不适合敏感人生存的环境,只是尚未找到适合这种特质的环境而已。
不知道你听过这样的话没有,高敏的人,适合向上的通道,适合更高层次的人群,未必是财富和社会地位更高层次,而是精神上更高层次的人群,适合那些为人亲和力强、内心简单光明、专注于做事的人群,比如学校,比如科研机构,比如教育相关的单位,比如和孩子、学生打交道的环境。
如果你一直挣扎在底层,或者说精神层次比较低、正能量比较低、暗黑能量比较强的人群中,你会极为痛苦地消耗掉你的人生。
所以,给你的建议是,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的人生格局和眼界打开,不囿于眼前琐琐碎碎,而是抬头展望未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如果一时找不到,先去实习,一点点从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然后在技能和知识上查缺补漏,奔着这个目标去,你就会接触到和这个职业目标相关的人群,而这个人群就有可能有你喜欢的人,也可能是适合你的天赋生存和发挥效力的环境。
祝您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蔡尧凤 去回答
1小时前 回答了:亲爱的题主你好,先给你一个抱抱,能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委屈和无力,做女儿的时候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做妈妈的时候又感受不到儿子的爱,一定很受伤吧?
在你早年跟妈妈的互动里,妈妈完全不在意你的感受,只做她觉得方便、正确的事情,不仅不接受你的不同,还羞辱你,你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对妈妈充满愤怒和嫌弃,觉得她又傻又笨还要各种干涉。你有些担心,你跟儿子的关系会重复妈妈跟你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棒的觉知,说明在这个关系里你感受到了一些熟悉的东西,有了这个觉察,你既能让自己代入儿子的感受,又能把自己代入妈妈的感受,也许你就会对他们都有更多理解,有了理解,你就有了疗愈自己的可能,也能更好地处理和孩子的关系。
毫无疑问你很爱自己的儿子,你尽可能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做的事情都是为他好的,但是他却不领情,永远都不满意,难道他感受不到你对他的爱吗?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感觉,因为你做了什么给他人带来了正向的感觉,比如温暖,感动,幸福、开心等。也就是说,爱不只是做了对对方好的事情,还需要这件事情给对方带来好的感受。
发现儿子的红领巾戴的歪歪扭扭,你想拉一下,这是为他好的行为,但是他极力反抗;
他嘴角的牙膏没处理干净,想帮他擦了,这是为他好的行为,他很愤怒地挣脱开;
中午回去让他睡觉,这是为他好的,他不同意但你强行让他睡了……
你看到了吗?你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他好的,但是都没有带给他正向的感受,也就意味着,这都不是爱,是伤害。关系中,除了行为做什么,你用什么态度、传递的是什么情绪,也很重要,只做你觉得为对方好的事情,却没有传达好的感受,这很可能只是你借着爱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为什么会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受伤了。一个8岁的孩子,正处在又依恋父母,又逐渐开始建立自我意识的阶段,他想要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又不想承担后果,他渴望被看到被理解,讨厌被忽视被强迫。但是你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是做正确的事,红领巾应该戴端正、牙膏应该擦干净、中午应该睡觉,你也像你妈妈一样,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不关心他怎么了、为什么这样,同时,你也通过自己对孩子的好,来弥补小时候的自己。看起来你为孩子做了很多,但是你并没有真的看到你的孩子,你不理解他,你对他的爱夹杂着大量你自己的需要,孩子捕捉到了,所以会排斥、受伤和愤怒。
爱与不爱,很多时候是通过你的态度、语气、神情传递的,而不是你做了什么。如果你的态度是饱含深情的,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爱,如果你的态度饱含敌意、要求和嫌弃,孩子只会感觉到被伤害。
每个妈妈都带着自己的课题,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我们总是会伤害到孩子,这是常态。我相信,既有为他好的行为又给他带来正向感受的事情,在日常生活里你也是经常做到的,只是在情绪低、能量低、状态差的时候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而不自觉陷入早年的模式。你是有能力,也经常做到爱孩子的,只是没有全部做到,只是还有进步的空间。
比起爱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不够爱你,没有用你想要的方式照顾你,你现在长大了,你可以照顾好自己,像照顾你儿子一样照顾自己,当你能够关照好自己,让自己保持轻松愉悦,就有了能量去好奇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就有了能力去爱孩子了。当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他对你的态度自然就会改变,你们的关系也就改变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
Kelly水 去回答
1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好
我是Kelly水
【如何缓解上台手抖,脸红,怎么克服上台紧张?】
短短行字,感觉到题主的觉察能力很强,当我们自己意识到这些,是可以慢慢去改变的。
【刻意练习】
我也是一发言,或者上台就会紧张的人,直到前几年,我发现自己平常沟通尤其和熟悉的人,并不会紧张。
我通过复盘找到一些原因:
1:习惯性紧张
我小学开始,背书都是班级里第一个,其实每次背书之前我都是提前背,课堂上老师很习惯喊我,有些时候我没背出来,我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自卑的心理也有关系,担心自己不够好,不优秀,那个时候老师很少鼓励,背出来似乎是应该的,没背出来似乎不应该,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后来我发现自己比较紧张,到了高中每次演讲之类我就无法完成,会有躯体反应。
那时候并不知道原因,以为自己不适合发言。
2:找到原因可以刻意练习
我们可以每天练习朗诵,或者参加一些读书会,会发现自己一段时间下来慢慢好很多。
就像平台壹心理也有很多聊天室,可以多去交流,包括在学校里可以多参加一些团体。
3:学会自我解嘲
学习心理学以后我会在发言前说,我是i人,表达能力不够好,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我们承认自己的紧张,他人也会理解和鼓励,这样自己压力慢慢就会减少。
当我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做自己要发言的内容充分准备,上台后告诉自己又紧张了,而通过表达把自己的紧张说出来,也会好很多呢,可以去试试哦。
【关于环境】
前段时间和一位老师聊天,她是很多年的老师,去参加一个茶会活动,那天她很紧张,声音发抖,和往常很不一样。
后来我看到,沟通,才知道,她说因为对冲泡茶的流程不熟悉,环陌生,很担心自己做不好。
我肯定她,告诉她做的比其他人好,慢慢后来她开始平稳。
我们如果上台前紧张,也可以找几个关系好的同学陪伴,或者互相练习,在陌生的环境,或者做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都是难免会发生的。
我猜想既然你可以上台,说明你自己的能力是被大家看见的。
有些人上台的手抖,脸红,自己有感觉,别人感受不太出来。
也有一些人刚开始上台紧张,手抖,声音发抖,到后面就慢慢适应了。
这部分可以问问其他人的感受哦。
我自己这几年通过大量的练习,每周的读书会,聊天室,偶尔去陌生的团体,也会刚开始感觉紧张,只是迅速会适应。
有些演讲比赛之类可以多练习,通过刻意练习,熟练程度也会给我们自信哦。
相信自己。
推荐书籍《无惧焦虑》《可塑的我》
-
蔷色 去回答
1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呀,跟你一个360度的拥抱。长长的问题描述,看得出来,父亲的行为给年少的你带来了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对你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身体上你虐待自己,心理上你大概很难相信男性,甚至你可能会厌恶自己的身体,而且这种隐私的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倾诉。你恨父亲,但因为道德和隐私,羞耻的原因,你又不能真的把他怎么样。你跟他打架,恨他,觉得他恶心,反感他。但似乎又很无力,因为你可能真的不能把他怎么样。不知道你现在多大了,2022年你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相信再次之前你经过了长时间的心理斗争,才终于鼓起勇气去告诉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和理解,结果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理解,保护,反倒了妈妈给了你第二次创伤。妈妈的态度大概也是你虽然恨爸爸,但也不能真的把他告上法庭的原因,你大概知道,即便你当时说出来,现在说出来,都未必能获得同情和支持。这些年你一定过的很艰难,本该保护你的父亲,成了伤害你的人,你还不能直接一走了之,因为你还小,还需要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而且自己的父亲,应该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都这样对自己了,对于其他人,可能你会更加的警惕。关于法律的事情,我不是很懂,不知道如果你拿起法律的武器,顶住各种压力和指责,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种事情因为时间关系,可能法律也给不了公正。不知道你现在多大了,是工作了,还是还在上学,生活在什么地方,是还跟父母在一起,还是不在一个地方生活。建议你首先去做心理咨询,很明显,你有严重的心理创伤,你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帮助来陪伴你一起应对,一起疗愈。第二,建议你远离父母。至少在物理空间上远离。不要指望父母会突然改变,至少短时间内他们不会改变。也许等到七老八十了,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一辈子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但你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就把自己的未来都搭进去。选择远离他们,换个地方去生活。从你的描述看,你即便在上学,也应该在上大学,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勤工俭学等来赚钱养活自己。如果你已经上班了,你更加有能力保障自己的生存。所以,先照顾好自己,可以先不去处理糟糕的过去,但一定不要让创伤继续,要过好当下。至于孝顺父母,指责你不孝等等,不管是父母还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都不要去管。先离开那个环境,让自己有能力在将来去应对。就你的描述,你父母的年龄应该不大,也没有到了需要你承担法定赡养义务的年纪。先管好自己。第三,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值得尊敬。不管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给你造成的伤害对你来说是真实的。至于母亲,你仅在最后提及,她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未必是她的错,但她明显没有能力共情理解包容你。说句不好听的话,趁早死心。适当的时候尽义务,至于其他的,就算了。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需要专业的支持,给你的愤怒找到出口,也为你的未来找到出路。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
中和听心 去回答
13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
考试过了,成绩还没有出,这段等成绩的时间是最煎熬的。但是你已经有了情绪。就仿佛,你认定了实际结果就是你预判的结果。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还没有出结果。
事情还没有出现结果,你就因为预判的结果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已经有了情绪,一般我们把它叫为焦虑。
一般在考试以后,我们都习惯预测成绩。预测成绩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你记忆中的那些题目,也就是你拿不准的一些。你记下来的,就是很少量的题目,大多数题目忘记了。
你改的是一个一分的题。这个题在你改的时候,你不知道是改对了还是改错了,你只是改了。你改,是因为你想改对。你的预期是百分之50以上的对,所以你改了。可是事后你查了资料,你改错了。想想你的初心,你改的时候,也并不是100%认为一定能改对,才改的。你只是想搏一搏,所以,事情的结果是在你40%预料之内的。对这一题的预判出错,你自责、自我攻击、无法释怀。对这一科成绩的预判,你也有可能出错,对吗?
所以你真的以为你只会考59分吗?既不是58,也不是61。或者更少的,更多的分数。就是59?
如果分数出来不是59分,你就完全不把自己修改这一分题的事情放在心上了,因为这一分不是那么关键的分值。
这一分你失掉了,并不代表你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也不代表你是能力比较差的人,更不代表你是运气比较差的人。或许这一分失掉了,你仍然可以考到60分呢?在等分的这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差评,让自己苦恼。不如现在好好期盼一下好结果,让自己愉悦。不如给及格和不及格的两种结果,均思考几个应对策略,让自己静下来。
你说到这次国家级的考试题目确实非常难。或许这次的考试合格对你非常重要,所以你异常的重视,每一分都非常重视。所以你对失去的关键一分,很焦虑、很烦躁、很自责。首先就是要接纳和允许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你对未来的不可知,习惯性的自我批判的情绪反应。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转念。一转念,悲从心来。再一转念,喜从心来。
分数还需要时间等待,在等分的这段时间里,如果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好好的安慰自己,平静的度过。另一个是垂头丧气,自我攻击的度过。你会怎样选择?
对未来带着美好的期许,让自己高兴。对未来很沮丧,带着对自己的批判,就会让自己很懊恼。然而,最终还是要以公布的成绩为准,不以自己的想象为准,不以自己的预判为准。所以这一段等待时间,可以做户外活动,看喜欢的视频,听音乐,做冥想,做放松训练等等,减缓焦虑,放松下来。
或许在等待分数的这段时间内,你需要从考试的紧张兴奋状态,平稳过渡到静静等待,过一段舒适的日子。让等待的时光变成美好的时光,给自己一些美丽的展望,也可以静下心来默默的祈祷,让梦想成真。
考试成绩及格是想让今后的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就是让现在的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爱自己,就是接纳现在的自己;活在当下,就是要过好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世界和我爱着你,你也要好好爱自己。 -
留白~ 去回答
13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呀,你的问题看到了~通过文字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当下的困惑,于此同时,题主对于自己也是有很好的觉察的,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以下参考: 作为一名新员工,确实当我们新到一个岗位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包括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内容等,当然同步也要接触很多新东西,一开始还会感到特别茫然,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呀,一开始我们也不要想太多,就从身边的事先做起,比如先从身边的环境开始,先参观都走一遍,初到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让我们感到熟悉的环境,也会让我们增加很多的安全感。其次可以从了解公司的文化背景,以及组织结构这些,一是我们对于所在的公司有所了解,在涉及有些工作的时候,所考虑的角度就会不同,而了解组织结构的话,会对我们涉及对接工作的时候,更得心应手。再就是公司的规章制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再就是我们也要间接的了解一下我们的身边周围的一些同事,当然也不是要刻意 的讨好他们怎样,只要稍作观察,也可以了解他们的脾气秉性,也为我们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关系麻烦。接下来就是涉及我们自己了,我们对于自己也是要有规划的,其实题主一开始或者间接的和自己主管聊一下,自己未来会涉及哪些工作,然后你的计划就可以从这些相关的入手。比如你所在的行业,你是不是要花点时间从上到下都了解透了,再就是日常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些技能,比如办公软件的技能、如果销售还涉及一些销售话术了等等,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你想做的,或者需要做的都找张纸列出来,然后排下优先级别的顺序,然后一步一步做起来就好,只要开始做,不论做哪些内容都是对于我们有好处的,可以提升自己的。我们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学会,包括调整状态和客服畏难以及回避的心理,其实都源自于我们没有方向和目标,当我们找到方向和目标的时候,这些事情自然会迎刃而解的。一开始做的时候,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适应一段时间后,我们在逐步对自己有要求,每当我们完成一个或者几个任务目标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奖励自己,也作为一种正向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接下来去做其他的目标任务。对于更快的掌握岗位技能,我们首先要把心态放好,很多事情都有一个从慢到快的过程,所以题主也不要着急,稳稳的来,多去请教一些这个岗位有经验的前辈,如果身边暂时找不到这样的人,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现在的资源也是很丰富,也可以去搜索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相关的。日常我们也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感到压力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要知道,控制情绪不代表情绪就不存在了,我们还要学会释放情绪,比如可以通过运动跑步、书写、听音乐、冥想等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但千万不要累积。 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去读书,拓展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阅历和见识,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去运动,增强我们的体质,有空的时候多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圈子,结识更多同频的人。希望以上可以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期待遇见更好的你,世界和我们一起爱着你~ -
叶小樱 去回答
13小时前 回答了:你好,我是小樱,十分荣幸有机会能回答你的提问~
看到陌生的妈妈,给与孩子的温暖,这令你感到感动,这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所带给你的体验吧。
→你从这个妈妈的行为中,感受到了温暖。这种温暖看似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可是却充满了理解与接纳。这是你内心中所期待的,但是似乎在现实层面上却没有能够实现这样的一种期待。因此,当你看到别人获得了你心中所期望的东西的时候,不免会产生羡慕,甚至是把自己的视角代入到了那个“获得者”的身上。一方面,能够间接地感受到这种温暖,另外一方面就是,也从侧面印证了你的期望实现的可能性,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可以给你带来比较良好的感受的。
→对于自己处境的不满。这一点相对而言,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被看见。一般情况下,能够让我们感动的或许大都是一些比较少见的事情吧,如果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通常是不会给人带来感动这样的感受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你而言,能够感知到的这种温暖、包容和理解是比较少见的。正因为少见,所以才有可能被感动,虽然可能也不是很确切,但多少你可能对自己目前的处境有些不是很满意的地方。
这种平凡却又真挚的情感,与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共鸣给你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而这种触动,或许也就是你所说的感动了吧。
愿温暖能与你相伴,希望我的回复能对你有所帮助~(*^ω^*) -
如是啊 去回答
14小时前 回答了:仔细的看了你说的事情,其实,不是老天总是和你开玩笑,而是你总是和自己在开玩笑。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我看到你现在有两个个信念:
① “我失去希望的那一刻,我想要的才会出现在我面前”
② “越不想要什么,越来什么,越想要什么,越得不到什么”
而且这两个信念,你似乎深信不疑,“每次都是这样”。
2、你有没有质疑过这两个信念呢?
或许,你会对我说,从小到大发生的事情,都是这样,“总是差一点才能成功”。
可是,这是真的吗?
3、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你举的事例。
【事件1:童年问父亲要游戏机】
① 过程:我对父亲软磨硬泡。
② 结果:愿望达成。
(最后觉得父亲不会给我买的时候,此时父亲才会答应我。)
【事件2:童年问小姨要一个玩具】
① 过程:等了很久都没见我姨夫买回来,
所以就失望生气赌气跑回外婆家。
③ 结果:愿望达成。
(可是我没走几步路我姨夫就拿着玩具回来了,可是我已经离开了小姨家。)
你举出的童年的两个事例,其实结果都很好,愿望都已经达成。
可是,为什么你最后形成的印象是,“当我失去希望的那一刻,我想要的才会出现在我面前”呢?
4、其中一个解释是,童年的你,对事情有一种期待,“我的愿望需要立即、马上被满足”。
(1)如果没有按照你的方式实现,愿望没有立即、马上被满足,即使最终得到了,也不算数。
因为避免自己难过、受伤,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我已经不需要了,我已经放下了”。
(2)你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期待,这里列举几个可能的原因。
① 生理上,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成熟。
在认知上,难以理解愿望实现,需要等待和过程,倾向于从自身感受出发,迫切追求愿望的即时满足。
② 认知上存在一些偏差,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实际的情况。
③ 后天的家庭教育影响,如果在很多事情上,父母都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就会形成一个印象,“我的需求就应该被立即、及时满足”。
(3)在童年的时候,一个人的情绪体验非常强烈。
积极的情绪,带来极大快乐的时候,会在内心强化这部分记忆。
而消极情绪,也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样会在内心强化这部分记忆。
所以,在强烈的消极情绪之下,在心里形成的印象就是,“当我失去希望的那一刻,我想要的才会出现在我面前”。
5、而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孩子,你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
不知道如何处理,愿望未被满足的这些负面情绪。
于是,你率先拒绝和抛弃了你的愿望,“是我不想要的”。
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放下之后又获得的这些难以名状的情绪。
于是,你给自己总结了一个定律,“越不想要什么,越来什么,越想要什么,越得不到什么”。
6、在之后的人生,这个定律依旧发生的作用。
【事件3:长大后喜欢一个女孩】
① 过程:我想要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怎么理我。
② 结果:愿望达成。
(我不想和她在一起了,她出现在我面前。)
7、你可以看到,你亲手写的这个剧本,从童年到现在一直在运行着。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形式,都遵照着同样的规律。
而这个规律就是你的信念:
① “但当我失去希望的那一刻,我想要的才会出现在我面前”
② “越不想要什么,越来什么,越想要什么,越得不到什么”
8、童年时,问父亲要游戏机,就是一个偶然事件。
(1)当时,你也可以对这件事情做出其他的解释。
比如,我真是太厉害了,我软磨硬泡,我没有放弃,我经过这么多努力,父亲终于答应给我买游戏机了!
(2)你之所以没有做出其他解释,可能跟不配得感也有关系。
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会不承认愿望达成这个结果,认为这不是自己应得的,或者认为这个满足只是偶然,不是真正基于自己的价值而获得的。
(3)如果在你的家中是可以坦诚沟通的,也会让当初的印象变成其他的样子。
比如,软磨硬泡好半天,父亲才答应买游戏机。
这个时候,你有了非常强烈的情绪,你可以坦诚的和父亲讲,“我都说服自己放弃了,你才答应,爸爸,我有点失望。”
爸爸可能会和你说,“我就在考验你能坚持多久,我们争取一件事情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下回多一些耐心。”
9、既然信念是你建立的,你也可以选择修正。把信念修正成其他的,人生经历会很有意思,又不会悲凉。
至于修正成什么样子的,你可以仔细想一想,慢慢来。
祝你好运。
-
李红侠 去回答
14小时前 回答了:题主,你好。
看到你的提问,回想家庭的矛盾,心里很难过,也希望得到帮助。
从你的详细描述中,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冷淡,内被压抑的情感和需求,封闭的内心,同时也特别痛苦,但同时也有向上成长的力量,希望去改变目前这样的处境,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抱抱。
因看到一个温柔慈善的妈妈,没有因为孩子双向情感障碍而消极对待孩子,反而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支持孩子,给他换学校,换城市,并且和孩子温柔沟通,去支持孩子的梦想等等,不由得让自己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环境,曾经的的自己,当出现不开心,父母的态度永远是和自己无关,那是你的事,忽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感受很不好。当自己也想去写作,不是得到父母的支持,而是被说风凉话,内心极度被伤害以及其他的事情,都让人感觉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很让人窒息,得不到滋养,反而是各种打压,否定,缺少温暖,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
虽然家庭环境很不好,但我们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国外读书,并且发现家庭氛围的问题,想着去改变,这点是值得称赞的,治愈的前提,是被看见,是被觉察。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的确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去治愈。
原生家庭里面,爸爸妈妈似乎只是就事论事,看不到我们的情绪,甚至用言语伤害我们,让我们内心很受伤,按理说,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面,家庭生活是很温馨的,父母彼此尊重,相爱,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全力托举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走的更高更远,可我们的成长环境恰恰相反,让我们很受伤。
综上,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关于原生家庭,似乎我们的人际模式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找个合适的机会,和父母真诚地沟通,告诉父母你在成长中的感受是什么,你对家庭的看法,还有你期待自己的四口之家是什么样的。让父母了解到你的内心,意识到之前对你忽视,下来该怎么做。
同时,也可以和父母聊聊他们的原生家庭,或许他们现在和你们的相处模式,也是受到之前他们爸爸妈妈影响,所以,对我们有一些忽略,觉察到,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调整。让这个家庭氛围,充满爱和温暖。
2,与自己和解,看见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看见曾经的那个受伤的自己,压抑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拥抱,和过去的自己,好好告别,带着内心的能量重新出发。可以参加一些心理学的互助小组,以及阅读心理学书籍,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重新整合,让未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自己,重新再养育一遍自己。
3,处理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曾经未解决的议题,可以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力量,一起去探讨,疏通过去堵的地方,让自己的情绪流动起来。
4,关于人际关系,描述中有提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自己是比较ok的,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点让自己困惑,可以把工作中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平移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试试看,是否有可取之处?和人相处,真诚为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保持好边界。同时,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相处起来也比较容易点,慢慢地,再去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祝越来越好。
-
微生墨殊 去回答
15小时前 回答了:对于这个来说,我们需要先梳理自己“想要得到的回应是什么”比如“夸奖”“羡慕”“自卑”“工作机会”其次,就是可以猜测,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有可能有哪些反应“好厉害啊,学音乐很难的,也需要坚持,你能学会真的太厉害了”(夸奖)“真好,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行,艺术类的学习想都不敢想,你能有机会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真好,话说应该挺难的吧,学会它应该也挺辛苦的”(羡慕)“真厉害,这个东西我都不会,完全没有艺术细胞,真是干什么都不行,没有一点技能和特长,我真差劲,还是别人厉害,会这会那的”(自卑)“哟,你还有这个技能呐,真好,要是以后有什么院校呀,养老院有什么音乐疗愈的活动,我找你呀。专业”(工作机会)“这人有毛病吧”“不懂得谦虚”“你的意思是说我不行?”“还是年轻啊”“你说的哪些额外技能我小学就会了,是需要拿出来说的?”(不喜欢你这样的,好像话里有话)不论是哪种,好的反馈或者坏的反馈,都有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后续社交方式,就是“离的远远的”哪怕是有“工作机会”的哪个情况,都有可能如果他认识第二天具备音乐技能的人,也会选他人而不选择你原由就是,“他们不懂你的表达是什么意思”于是会大概率的往“不谦虚,指桑骂槐,挑衅”等方向去进行推测。因为你的年轻气盛,不代表他人不是。所以也会接受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感受。即便自己会谦虚,会懂得夸奖他人的优点,但不代表会在“夸赞”他人的同时“贬低”自己。而即便是有学识,愿意接纳的“前辈”或者“长者”有这个度量,或者有这个阅历,懂得年轻人的表现欲和表达欲。也有可能会出现“既然你这么有音乐天赋,做心理行业干嘛,为什么不去音乐领域发展呢”或者是“既然你有音乐天赋,那么是不是有一天有了给予你就不在心理行业工作了,那我和你进行社交干嘛,以后又不是同行”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一,是梳理自己的诉求。想要得到夸奖。不需要“大肆炫耀,高高在上”的状态去表达,而是可以说“我空闲时候会自己写写曲子,但是没有人听过,我想听听他人的听后感,也好知道自己哪些部分需要精进,不知道你平时对音乐感不感兴趣,要不要听一下我录制的小样”这个时候大几率上会收到的回馈是“哇塞,你还会作曲,太厉害了吧,快给我听听,让我见见世面”或者是“好厉害呀,没想到这还有个音乐大家,可惜了我五音不全完全不懂音乐,不然真想一饱耳福呢”我们要了解的到是,这里是“心理学行业”不是“音乐交流会”所以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不会很多,懂音乐的人就更少了。我们在谈论自己的技能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交流对象。就如同我平时玩二次元,也不可能和同事或者研讨会的时候和同行们交流“你下次漫展打算出什么?”“你本命是什么”。估计大家都会像看二傻子一样看我了二 ,梳理好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如果在工作期间遇到了“同好”那么自然可以在工作之余,摸鱼的时候探讨共同爱好。但如果不具有共同爱好的时候,最好不要多说。比如同事间闲聊,“你休息在家都做什么呀”其目的仅仅是“客套聊天,增进彼此了解,看看是否具有共同话题”。那么回答可以只是“我没事在家就弹弹琴”。那么得到的回应就会是“你还会弹琴呀!”那么可以接下来简单说一点自己的经历比如我个人举例的话就是“因为喜欢看小说,里面有个人物是弹古琴的,就自己自学了一丢丢,自娱自乐一下”如果是你的话,比如想要表达一下具备的技能,可以是“我小时候学过音乐,也挺喜欢的,就会没事自己写点曲子,自己听着感觉还不错,你要不要听听看,给点建议,这要是不错呀,我还能投稿个说不定还能有个赚外快的机会呢,到时候请你吃大餐”这个时候得到的回应大几率上也会是积极的,即便不感兴趣,也会委婉拒绝“欣赏”但会留意到你有这个技能,而且是还不错的程度。如果是音乐对你来说不是兴趣爱好,而是副业,甚至是梦想,职业计划。那么最好别让同事或者同行知道。自己一个人做,或者和朋友,家人去分享。以确保不会影响目前的职业发展或者被他人利用,而丧失工作机会的可能。毕竟谁也不会提拔一个不想在领域里深耕的下属,也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和一个随时都会离职甚至不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同事。本质在于,工作不是交朋友。是有社交目的和利益的。我和你认知是一个人脉关系,如果你的未来不在心理行业,我和你建立亲密的工作关系没有用,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