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向不爱自己的人寻求关注与爱,怎么才能放弃这样做
3个回答
2024-08-02
831 阅读
午睡后没事干,有一篇文章写的特别好,我说读给妈妈听,她欣然接受。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外人面前表达就有些障碍,我会喉咙发紧腋下出汗。今天,我敏锐的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让我现在打字的时候整个人都在颤抖,呼吸抑制,眼泪不自觉的流,很伤心的感觉。事情是这样的,我在读的时候很投入,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妈妈听得也很认真,她没有和往常一样,一听我认真读东西就瞌睡,但她隔几十秒就拿起手机,点几下再放下,一会又拿起手机,反复几次,我心里越来越难受,我开始无法专注,开始暴汗,是真的暴汗,我的脖子前胸后背腋下像流水一样,我勉强坚持读完了,整个衣服全浸透了。我受不了了回屋想弄清楚到底怎么了。我想不清楚,就来提问,希望大家帮帮我。我甚至想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完全接受不了别人的忽视,我希望得到别人100%的关注,我认为这是礼貌也是尊重,最起码她可以跟我打招呼,说暂停一下,她要忙一下手里的事,忙完然后再重新专注于我。难道我们不是已经达成了承诺要一起认真听这篇文章吗?为什么三心二意?为什么这样对我?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反应如此之大。她每次都是这样,我在很认真说一件事的时候她总是漫不经心。我反复说了很多次,她这样很不尊重人,她还是依旧。要么打瞌睡,甚至睡着,要么就玩手机。为什么不尊重我?我正在认真的朗读,我读的很好,内容很好,可就是不认真关注我。或许被忽略太多次了。从小就是,我在台上全力表演,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下台以后他们对我冷冰冰,却兴致勃勃讨论我同学跳得多好多美。我呢?我灰溜溜跟在他们身后。永远也忘不了那种感觉。我希望父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我,给我鼓励,可我好像永远也没有这种待遇。是我很差吗?并不是吧。可你们在我这么优秀这么努力的情况下,还不给我肯定和认可,就是不爱我吧。或许我不想接受这个事实。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有些事,你再努力再渴望就是得不到。而对于这种明知道得不到却偏偏想要得到的执念,害了我多年。或许我已经知道为什么痛苦了。我要远离那些让我痛苦的人,放弃不喜欢我的人,不尊重我的人。深呼吸。谈恋爱也是,谁喜欢我,我就讨厌谁。谁不喜欢我,我就一直想得到。不喜欢我的亲戚,不回复我信息,我总是想给她发消息,缓和关系,让她关注我喜欢我,一次又一次遭遇冷脸,我还是不放弃。真的太痛苦了。讨好型人格就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而真正无法摆脱的,不是一直得不到,而是偶尔得到一点正反馈,像老虎机那样,让人上瘾
已截止。
@张明志 @仄隅 @꧁꫞滴滴꫞꧂ 等3位用户获得了悬赏金额
悬赏分配说明
-
张明志
5星优质答主
累计帮助了1433人
你好。从你的叙述中看到了你多年的煎熬,从小对关注、认可和爱的需要总是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在心里留下了一个“洞”,一直努力地想要填补这个洞、让自己感到“完整”。可以想象一个在台上全力表演的小孩子多么渴望得到大人的赞赏,当你发现即使这么努力了还是被忽略,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冰冰及对别人的赞美,从情感上来说可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对小孩子是非常大的打击。
无法忍受别人的忽视、执着地去争取他们的关注和喜爱,根源是自尊和爱的需要。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忽视或否定,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就会受损。由于小孩子没有资源保护自己、对父母/大人有着极大的依赖,若得不到大人的足够关注,孩子就陷入巨大的恐惧不安,也会感到十分困惑:为什么父母不关注/认可我。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不够好、做得不够,于是通过讨好和迎合父母以期得到回应。
不安全的依恋往往导致不稳定的自我(自我价值感),向外寻求认可就是确认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且会对外部的反馈特别敏感。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皮肤”的说法,皮肤既有防护的作用、又有感知觉的作用,如果心理皮肤没能发育得很好、特别薄或有破损,外部的刺激就容易引发强烈的不适和痛苦。而越是害怕那些刺激(比如被忽视),就越容易关注它们。从你对妈妈朗读这件事看得出,她听得很认真、跟往常不一样了,但你的注意还是会习惯性地放在她不那么专心的地方,并且触发创伤性的体验。
要改善自己的状态,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渴望和缺失,看见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安抚她、关怀她、告诉她你知道一直以来的不易。然后去看见长大了的自己的不同,渴望认可和爱是自然的,但你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完全依赖大人了,你自己就能确认自己的优秀和努力。对自己的肯定和接纳能帮助我们建立稳定的自尊,所以努力的方向不在于改变他人、而在接纳自己包括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看到自己在不完美的处境下向上生长的力量。
另外,给自己以耐心非常重要,就像陪伴自己重新成长一样。假设你是自己的理想父母,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如何对待自己?不妨把关爱自己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动中,比如记录你为自己所做的努力,从照顾身心健康开始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你养成关爱自己的习惯、对外部的依赖会自然地弱化的。
赏金截止时获赞7个
-
꧁꫞滴滴꫞꧂
3星优质答主
累计帮助了168人
🌳一口气看完您的描述,才让我深深喘口气,您的经历让我感到很心疼。父母特别是妈妈没有做到关注、欣赏和肯定你,这似乎让你感到很伤心和失望,他们对你冷冰冰的态度和你灰溜溜的感受,让我感到被无视,不知道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在表达有障碍的情况下,您还能够努力的给妈妈分享您欣赏的文章,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感觉您是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行动起来,好像这个勇气的背后是对妈妈的一种期待在推动您,您期待妈妈可以欣赏和认可您。
妈妈好像也与往常不同,她不仅欣然接受,也没有打瞌睡,我想邀请您回忆当时,您做了什么让她的反应与往常不同呢?您认为妈妈为什么与往常不同呢?
人们对失败的反应主要是由他们的生活态度决定的。那些遇事想到成功的人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失败的时候也总能看到光明的一面,绝不否定自己的能力,常常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
而那些倾向于做较低期望的人,往往是悲观的人,在面对失败时,没有足够的自信。他们喜欢责备自己,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内归因,即遇事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遇到愉快或成功的事,进行内归因能增强自信,有利于心理健康。
当行为者知觉到情境中的压力时, 往往因怕承担责任而用外归因解释。另外, 成就动机的高低也影响归因。成就动机低的人面对自己的失败或挫折时, 经常把原因归于外界; 成就动机高的人则可能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行为者的个人倾向。
似乎您把与妈妈人际关系的挫败感归为妈妈不尊重您的原因,即外归因,这会不会代表您内在力量的丧失?从这个这个视角您是怎么理解自己的呢?
🌳我看到
1、您对待亲密关系的勇气。
2、您感到痛苦时,选择“要远离那些让我痛苦的人,放弃不喜欢我的人,不尊重我的人。”善于保护自己。“
3、深呼吸。”让自己舒服一些。
您已经做了那么多爱自己的事,您是懂得怎样善待自己的。
🌳每个人都期待被爱,被爱的感觉比爱更好。爱代表自己内在有力量去接纳和包容他人;被爱有时候可以让自己被他人接纳和包容。
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已经让您痛苦已久,甚至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让您产生了“谁喜欢我,我就讨厌谁。谁不喜欢我,我就一直想得到”的行为模式。我疑惑的是,如果讨厌成为表达爱的方式,亲近厌恶我们的人,真的能够满足您内心的期待吗?还是让您可以一直呆在您熟悉的关系模式中,让您有安全感呢?
🌳我也期待您可以厘清思绪,找到摆脱痛苦的视角。
赏金截止时获赞6个
-
仄隅
累计帮助了1067人
题主你好,我是仄隅
事情的起因源于给妈妈读文章这件事情,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敏锐的觉察到身体的正在发生的变化并就此尝试找寻问题的根源,接下来我们就根据内容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先从“我完全接受不了别人的忽视,我希望得到别人100%的关注,我认为这是礼貌也是尊重”这句话开始,只有100%的关注才算是礼貌与尊重,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忽视,如果题主坚信只有这样才算是不被忽视,那现实我们可能很难被满足这一部分,因为人的关注焦点以及注意力是会有起伏波动的,我们想要100%的关注但现实这件事情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难的一件事。
我们就以读文这件事情来说,我们希望妈妈能够认真投入的听我们读文这是我们的需要与诉求,但是现实对方也会有自身的需要与诉求。如果你对一件事情并不上心也不感兴趣但另外一个人要求你听ta完整的讲完,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从妈妈的反应来说,可能对方对你喜欢的这篇文章并没有那么喜欢,可能对方已经在认真听讲但时间一长注意力难免会分散转移,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倘若我们把这种表现视为没有关注自己没有重视自己,那现实我们只会认定这就是妈妈的错。
你在很认真的读,希望对方认真的倾听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份需要认定是理所应当并将自己的诉求强加给对方,随之而来的体验就会是感觉自己不被爱感觉自己不被尊重理解,倘若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可能结果又会是另外一种感受。
在描述中题主强调了别人应该怎么样和自己应该怎样,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与必须,如果我们坚信别人应该或自己应该,那我们的生活可能会遭遇到各种不合理甚至是让自己想不通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生活变得更好,就需要放下或是替代这种应该与必须看到生活中除却应该与必须之外的选择,我们可以尝试以我选择作为开头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以此作为改变的契机。
我们回到“总是向不爱自己的人寻求关注与爱,怎么才能放弃这样做”,我们想要放弃这样做这就要求我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的外求,事实已经证明别人无法100%给到我们渴望的关注,如果我们依旧想要获取关注这就只能让自己放下这一观点,允许别人无法做到100%做到也允许别人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赏金截止时获赞6个
给TA抱抱 1 个抱抱
收藏问题 1 个收藏
我来回答 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