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壹心人萌新II组的奔腾笑笑,下面是关于#破窗效应#的回答~
一、缘起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看完这个实验,是不是大吃一惊,因为在我们身边就经常有破窗效应在上演。
比如说,在家里,如果你出差一周,让不爱打扫卫生的老公带孩子,如果你中间不提醒,当你出差回来后会“惊喜”发现,家里已经难以插脚进来了。因为老公第一天不收拾家里,第二天就更不想收拾,这种无序的状态就一直发酵,直到让你惊呆的那一目出现。但当你每天在家,都把家里收拾得整整有条时,老公也不好意思再弄得太乱,让环境约束了他内心的邪恶。
二、如何避免
1、坚决不做打破窗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
当遇到不良风气时,一定要保持觉醒,不要跟风去踩一脚来刷存在感。像在网络暴力中,大家经常认为已经有那么多人攻击事件的主人公了,不多自己一个,就跟风去攻击。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么网暴的群体会越来越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将越来越不可估量。
2、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
当你看到有人往小区里非垃圾区扔垃圾时,可以提醒对方,或者等对方离开后把垃圾放到正确的地方。这样后面继续乱放垃圾的现象就会减少。
当你看到孩子已经在老师的打击和同学的嘲笑下变得很没有信心了,作为父母就不要再去火上浇油,而是力所能及地和老师沟通事件的始末,并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帮助孩子重拾信心。
除了对外界的修复,也别忘了对自己的修复。
当你的身体本身已经透支时,就不要再继续打着奋斗的名义熬夜,因为如果你都不爱自己,别人又如何好好爱你呢?学会给自己放假,把一些事务分担给同事和家人,从根本上重视自己的身体,重拾健康。
当你的精神已经极度疲惫、压力极度大时,就不要再无限给自己加压,因为如果你都不心疼自己,谁又会认为你已经承受不了了呢?学会给自己减压,给事情排个轻重缓急,做个断舍离,给自己充充能量,从源头上重拾快乐。
3、创造正向的环境
破窗效应的滋生,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为自己选择正向的环境,也是远离破窗效应的高效方式之一。所以古有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最好的学习成才的环境;现有层出不穷的学区房,也是为给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
总之,如果有自由的选择,尽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最正向的环境。如果只有有限的选择,也可以从小处着手,坚决不做打破窗的人,也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相信这个效应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提醒。
给TA抱抱 6 个抱抱
收藏问题 2 个收藏
我来回答 15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