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堕入无法逃离的精神痛苦,紊乱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倾向于潜意识地选择不建立任何依恋关系。
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
有讨好型人格的朋友们,需要慢慢接受:“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可耻。”
家长能够看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不仅有助于满足孩子爱和归属的需求,也能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情绪。
停下情绪的惯性、理解家族的复杂性,搭建自己的支持体系,是从创伤走向重建的关键一步。
通过面对和接受过去,并接受可以用于自我治愈的工具,可以冲破环境的束缚,过上充实的生活。
我一直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男友和父亲相似的暴力行为,本质上是为了拯救过去的自己,去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那如何能避免这种家庭悲剧,亲子间的伤害呢?
“原生家庭造成的伤疤不会完全愈合,我们能缓解的,是自己与这份伤痛的关系。”
“双重束缚”不仅令你陷入“情感压抑”模式,还会影响你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
一个女孩想要得到满意的亲密关系,她和父亲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震惊地发现,我好像在和宝宝争夺“妈妈的爱”。
“每当我试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从小扎根在我心里的分离恐惧就会冒出来,令我一次又一次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
东亚女性的「缺爱」,是一场从母亲到女儿的创伤代际遗传。
关系是改变的催化剂,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人类的爱!
优绩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家庭不再是亲子团圆的场所,家庭变成了拉拉队,孩子变成了孤独的长跑者。
爱孩子,自由与规则缺一不可
侵害对于这些因缺爱、缺少陪伴的女孩儿而言,就是爱情或爱而不得,侵害被包裹在“爱”的名义下被侵犯者和受害者给合理化了。
改变是很难的,即使是往好的方向改变。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心理学效应 217篇
实用心理,短文科普,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36篇
从身份危机到自我认同,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
#职场小白须知 348篇
有效完成工作并获得认可,需要哪些技能?
#父母教室 1246篇
父母应该知道的一些事。
#暴露疗法 14篇
重新接触那段记忆、修复记忆中的创伤体验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