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Take It Eeeeasy(ID:gh_4d2b714c6a4a)
图 | 网络
爱情表达似乎在网络世界里变得千篇一律。
打开朋友圈,当下火热的“爱情标志物”总会成群出现,草莓蛋糕、广志花束、网红咖啡鲜花礼盒……
图 | 网络
当爱意的呈现方式趋同,转账金额、礼物价格变成衡量感情的天平,爱情像是消费主义的“提线木偶”,热衷表演又失去内核。
晚上好,我是小编逐清。
经过潜伏多年观察爱情,我挖到了6类“甜蜜的陷阱”,也许你正困在某个迷宫中寻找出口。
01
测试型:“如果你不xx,就是不爱了”
话术
“消息不秒回就是不想回罢了。”
“喜欢你的人会给你买xx。”
“爱你的人会无条件包容你的所有脾气。”
图 | 网络
陷阱
当情感博主言情激动地开麦,煽动性语言总会掀起质疑爱情的焦虑。在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中,同质化的推荐会让你陷入漩涡,误以为“爱情就该这样”。
而焦虑型依恋带来的患得患失,在网络声音的影响下,成为测试型爱情观的助推剂,但反复测试得到的安全感背后是随时崩溃的关系。
图 | 春色寄情人
指南
一个人爱不爱你,不能仅凭某个行为判断,用单一行为判定感情本质是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
健康的关系需要边界感,过度要求“无条件包容”其实是情感勒索,真正的爱应当是互相尊重、彼此理解。
比起“ta爱你的10个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真实体验——这段关系让你感到快乐还是疲惫?倘若答案是前者,那就大方地喜欢。
02
物化型:“愿意为你花钱,才是真爱你”
话术
“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节日不送礼=不爱”
“转账520只是及格线,1314才算真爱。”
图 | 网络
陷阱
消费主义正在把爱情变成一场“交易”,短视频的鼓吹让“爱必须用物质证明”变成规则,诸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商业营销,在爱情的渲染下刺激消费潮流。
当晒礼物频繁地出现,你会不自觉地对比自己的得到与付出,通过攀比评估自身关系。
图 | 爱情而已
指南
诚然,仪式感不该缺席,只是两个人的关系也不必被商家绑架。
爱与金钱不该划上等号,有价的礼物其实是易得的廉价付出,真正可贵的付出,应当是时间、陪伴与共同成长。
03
影视型:“越虐越痛才是越爱”
话术
“互相折磨到白头。”
“TA越吃醋,说明越在乎你。”
“不吵架的情侣走不远。”
图 | 网络
陷阱
影视剧和小说常把“虐恋”包装成“深情”,嫉妒、控制欲在“强制爱”的洗白下被美化成爱的表现,病态美学的爱恋成为新的追崇。
当剧烈争吵又甜蜜和好的情节重复上演,情绪上的起伏与创伤联结留下了更难忘的回忆,于是误以为“这样的爱才深刻”。
而在价值观尚在塑造的少年时期,有人极端地用逃学、自残证明真心,“为爱疯狂”很酷的想法也可能悄悄滋长。
图 | 没关系,是爱情啊
指南
“戏剧化爱情”终归不是生活,真实的爱是平静的,一味地“为虐而虐”带来的只是消耗与痛苦。
好的爱情是稳定与信任,而不是内耗与折磨,安全型依恋更有可能收获细水长流的感情。
你可以尝试观察身边走得长远的恋人,也许是相濡以沫的长辈,也许是相互成就的学霸,大约会发现,稳定与平淡是长期关系的常态。
04
对立型:“男人/女人就是XX”
话术
“男人天生就该付出更多。”
“女人不作就是不爱。”
“男生主动是应该的,女生主动就是掉价。”
图 | 网络
陷阱
在流量经济的背景下,性别对立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泛滥,诸如“普信男”“小仙女”的性别讨论,更容易抓住眼球引发争议。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菲尔曾提出社会认同理论,人们通过站队获得归属感,导致对立加剧,于是两性对立的爱情观更多地萌芽于关注性别群体。
图 | 此时此刻
指南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性别标签无法一概而论某个群体。
爱是看见具体的人,而不是“男人/女人应该怎样”。在双向奔赴的感情里,没有谁“必须”做什么,刻板印象只会绑架纯粹的爱。
当问题出现,去倾听、去沟通、去了解,倘若套用“性别公式”,得到的只是一地鸡毛的失望。
05
速食型:“三天追不到就换人”
话术
“下一个更好。”
“恋爱就是试错,不行就换。”
“青春短暂,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图 | 网络
陷阱
“快餐式恋爱”沦为浮躁风气与套路化追求的产物。
压抑的社会氛围下,人们似乎失去了经营关系的耐心,稍有不顺便会选择最低成本的放弃。
但频繁地crush、经常性地换对象,带来的只是短暂上头,而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感,甚至丧失爱的能力。
图 | 玫瑰的故事
指南
恋爱不是“集邮”,感情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了解一个人,不是几顿饭、几场电影、几个甜蜜的瞬间就能完成的。
真正的亲密是在新鲜感褪去之后,仍愿意共同经营、共同努力的生活,为着长期关系的共同目标而付出与投入。
06
完美型:“真爱就要百分百契合”
话术
“TA应该是我的灵魂伴侣。”
“如果TA不懂我,就是不够爱。”
“真正的爱情不会有任何矛盾。”
图 | 网络
陷阱
“完美爱情”的幻想围困着普通人的恋爱,当电视剧、小说、博主的甜蜜瞬间过多地呈现而被接收,理想化的期待催生苛求,一旦对方不符合期待,就会否定整段关系。
图 | 眼泪女王
指南
世界上没有100%契合的人,差异是相处的常态,沟通方是问题的答案。
长久的关系是经营出来的,磨合比“命中注定”更重要。试着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接纳真实的、落地的、平凡的爱。
写在最后
爱情不是短视频里的“标准答案”,也不是别人口中的“应该怎样”。
真正的爱不会被标价,它藏在免费的日落、自习室的默契和年少的真心里。
作者简介:逐清,北京师范大学,mbti: istj,星座:3月白羊座,擅长领域:躺平文学、热梗文学、吃瓜群众,介绍:永远年轻,永远仰卧起坐。人生理想:有钱有闲。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Take It Eeeeasy(ID:gh_4d2b714c6a4a),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逐清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Take It Eeeeasy(ID:gh_4d2b714c6a4a)
原文标题 这6种伪爱情观,正在让你失去爱的能力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