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生命冥想: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

发布时间:2025-04-01 12评论 1733阅读
生命冥想: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玉时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积极心理(ID:BNUPosPsy)


清明时节,细雨润物,草木蔓发。我们扫墓踏青,在追忆逝者的肃穆与春日的生机之间,触碰着生命最深刻的矛盾——死亡与成长


那些被缅怀的名字,与抽芽的柳枝、绽放的樱花交织成一幅生死同框的画卷,提醒我们:避讳死亡,或许会让人错失理解生命的机会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正揭开死亡意识的另一面:它不仅是恐惧的源头,更可能成为重塑生命意义的契机。北京师范大学曾祥龙团队开发的“生命冥想”(Mindfulness of Life and Death),融合了东方禅修智慧与西方恐惧管理理论(Greenberg et al., 1986),引导人们通过直面死亡,激活内在的适应性心理资源——更强烈的目标感、更深的情绪平衡、更清醒的当下觉知


这个清明,让我们暂驻于生死交汇的节点,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将哀思转化为生长的力量。



01

什么是生命冥想?


生命冥想最初名为“念死冥想”。“念死”一词最早来自《清净道论》。《清净道论》之中将念死的修行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直接产生死亡的念头, 另一种则依靠想象一些画面辅助产生死亡的念头。两种方法的核心都在于死亡意念的产生。后来,念死是指培养死亡随时可能发生的敏锐觉知(班迪达尊者, 1980)。


传统的念死冥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为了使其更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龙副教授去除了宗教性内容,对其进行了改编,保留了核心理念:“死亡将至,珍惜生命;放下纷扰,把握当下”,强调了死亡意识的科学化和心理学应用,使其成为了一种适合现代人的正念冥想练习,将其命名为“生命冥想”。


“生命冥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冥想练习,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它通过引导练习者反复体验“生命有限”的认知,激发适应性心理反应(Zeng, 2021),旨在帮助个体通过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当下的专注。


02

心理学理论依据


恐惧管理理论


核心观点: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心理动机的核心源泉,这种恐惧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文化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等,以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


与生命冥想的关系:生命冥想通过直接面对死亡意念,促使个体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增强了对文化世界观的坚守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这种过程与TMT中描述的防御机制相呼应,支持了生命冥想对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


理想心理学


核心观点:理想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应只是描述和解释既存的心理现象,更应设计和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与生命冥想的关系:生命冥想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干预手段,正是理想心理学主张的实践体现。它通过人为设计的内容,引导个体以新的方式理解死亡,从而激发其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03

与传统冥想的区别


生命冥想与传统冥想(如正念冥想)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焦点、目的和预期效果上。


焦点不同:


传统冥想:通常聚焦于当前的呼吸、身体感觉或外部环境,旨在通过非评判性地观察当下,减少杂念,提升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生命冥想:明确将焦点放在对死亡意识的觉知上,通过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激发个体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当下的专注。


目的不同:


传统冥想:主要目的是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减轻压力、改善情绪、提高注意力等。


生命冥想:除了上述目的外,还旨在通过面对死亡意念,促使个体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自我控制和时间价值感,从而激励个体更好地生活。


预期效果不同:


传统冥想:通常期望通过练习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


生命冥想:期望通过面对死亡意念,激发个体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进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04

生命冥想效果


研究表明,生命冥想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自我控制:它能够提高人们对未来自我控制行为的预期,尽管不会使自我控制的信念升高,但可以让人们更加期待自己在未来能够表现出更好的自我控制。


时间价值感:参与者普遍认为生命冥想能帮助他们“更珍惜时间”“完善自身”,尽管单次练习效果有限,长期实践可能更具潜力(唐佺, 2022)。


情绪平衡:与正念冥想不同,生命冥想不会降低积极情绪,但会短暂引发对死亡的恐惧(Testoni et al., 2020),这种恐惧可通过长期练习转化为平和的生命态度。



05

在实际中的具体练习


生命冥想的练习方法相对简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环境准备


选择一个安静、安全、不被打扰的环境,让自己能够专注于冥想过程。


死亡教育


通过思考和想象,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理解死亡的性质和意义。例如,可以思考“总有一天,你的生命会消亡,你会死亡”,“放下无益的、琐碎的烦恼,投入值得追求的、真正重要的事情”等。


核心练习


重复默念核心语句,如“死亡将至,珍惜生命;放下纷扰,把握当下”。在默念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衡,既不过于懈怠,也不过于紧张。


情绪调节


如果在冥想过程中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可以通过提醒自己放下这些纷扰,回到可以把握的当下,来中和这些情绪。


持续练习


生命冥想的效果可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显现,因此建议将其作为一种日常的自我提升和适应性发展的手段,持续进行练习。



06

练习时的注意事项


尽管生命冥想具有诸多益处,但在实践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恐惧和焦虑


面对死亡意念时,个体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应对策略:在冥想过程中保持放松和接纳的态度,允许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存在,并逐渐学会与之和平共处。同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难以集中注意力


在冥想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因为各种干扰而难以集中注意力。


应对策略: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进行冥想,减少外部干扰。同时,可以通过重复默念核心语句、关注呼吸等方式帮助自己保持专注。


对死亡的过度思考


有些个体可能会因为对死亡的过度思考而产生消极情绪或行为。


应对策略:在冥想过程中保持平衡的心态,既要正视死亡的存在,又要避免过度沉浸在死亡的恐惧中。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当前的生活体验上来转移注意力。


缺乏持续性和动力


长时间坚持生命冥想可能会让个体感到乏味或缺乏动力。


应对策略:设定明确的练习目标和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练习效果。同时,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反馈,共同保持练习的持续性和动力。


生命冥想提供了一种科学化的路径,将清明时节的哲思转化为日常的心理练习。曾老师及其团队的研究提示我们:死亡意识无需回避,恰当运用可成为生命的催化剂。


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镜子。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生”,正视死亡能让我们更清醒地活着。


作者简介:玉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师大积极心理(ID:BNUPosPsy),积极心理学实用知识、学术动态、正念冥想课程、情绪训练营、免费/优惠心理课程信息。 公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积极心理学方向的曾祥龙老师负责。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玉时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北师大积极心理(ID:BNUPosPsy) ​

原文标题 生命冥想: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生命冥想: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
Error: Network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