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花样年华》:婚姻迷宫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独白

发布时间:2025-03-20 17评论 2041阅读
《花样年华》:婚姻迷宫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独白-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龚逸菲
责编:张嘉仪
编辑:卢思伶
美编:高淳铂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原文标题:品读经典|《花样年华》:婚姻迷宫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独白


1960年代的香港,潮湿的弄堂与昏黄的廊灯织就一张欲望的网。


苏丽珍与周慕云——两位被配偶背叛的失语者,在租客交错的楼道间相遇。


他们默契地扮演着彼此的“替身”,用虚构的对话排演婚外情的剧本,却在角色扮演的缝隙里触碰到真实的心跳。


苏小姐和周先生旗袍领口与西装领带的褶皱里,藏着比情欲更深刻的生命纹理。


这部被反复解读的经典之作,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现代婚姻中那些未被言说的心理困境——


当苏丽珍与周慕云用角色扮演试探彼此心意的时刻,他们演绎的不仅是禁忌之恋,更是所有被困在婚姻迷宫中的人们共同的精神独白。


01


假性亲密:婚姻围城里的情感荒漠化


现代婚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悖论:同床共枕的伴侣可能比任何他人都更熟悉彼此的作息,却对对方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社会心理学家阿瑟·阿伦的“自我延伸理论”(Self-Expansion Theory)指出,健康关系需要持续的情感共振与认知更新(Aron et al., 2000),但在现实中,多数夫妻在婚后第三年便陷入“情感停滞期”(Tsapelas et al., 2009)。


神经科学研究为此提供了生理证据:长期伴侣的脑部扫描显示,当面对配偶时,多巴胺奖励系统的激活强度仅为新恋情的1/3(Acevedo et al., 2012)。


就像电影中永远缺席的配偶,他们虽未真正离场,却早已在心理层面退出了婚姻剧场。


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晚餐沉默症候群”揭露了这种假性亲密的残酷真相:伴侣们熟练地讨论水电费与孩子学业,却对内心的孤独保持缄默。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将这种状态称为“日常性的死亡”(Yalom, 1980),当夫妻用责任替代爱意,用习惯掩盖渴望,婚姻便沦为一座精装修的情感废墟。


美国婚姻研究专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通过“爱情实验室”的长期追踪发现,那些最终离婚的夫妻,早在婚姻破裂前6年就已停止分享内心世界(Gottman & Silver, 1999)。这种“情感不作为”(Emotional Withdrawal)的恶性循环,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心理虐待(Jacobson & Gottman, 1998)。



02

社会角色:自我消解的人格面具


苏丽珍26套旗袍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层层包裹的社会规训。当个体被压缩为“某太太”、“某先生”的角色符号,真实自我便开始了慢性窒息。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在婚姻领域得到最荒诞的演绎:人们在前厅扮演模范夫妻,却在后台各自吞咽着精神的苦酒(Goffman, 1959)。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进一步揭示,过度内化的婚姻角色会引发“自我概念侵蚀”(Tajfel & Turner, 1986),这种现象在东亚文化中尤为显著,集体主义传统使得个体更易将婚姻角色置于个人需求之上(Kim & Sherman, 2007)。


这种角色化生存带来的认知失调正在摧毁现代人的心理防线。斯坦福大学身份心理学实验室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压抑真实自我会导致自我疏离感指数级增长(Waterman, 1992)。


在咨询室中,那些哽咽着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来访者,往往是最尽职的妻子与丈夫。他们就像电影中反复排练台词的主人公,在角色扮演中逐渐丢失了自我本体,成为婚姻剧本中的提线木偶。临床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在《人的自我寻求》中警告:“当角色吞噬人格,抑郁症将成为现代人反抗异化的最后呐喊”(May, 1953)。


03

未完成事件:心理场域中的情感悬案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概念,在婚外情现象中展现出惊人的解释力。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情感越轨,实则是长期心理缺失的必然产物。


心理学家列文(Kurt Lewin)的心理场论(Field Theory)指出,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会形成持续的心理张力(Lewin, 1951),这正是《花样年华》中暧昧情愫的心理动力来源。


关系治疗师埃丝特·佩雷尔(Esther Perel)的跨文化研究证实,68%的婚外情并非源于性需求,而是对情感共鸣的绝望追寻(Perel, 2017)。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心理补偿机制正在制造新的困境。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空间”(Transitional Space)已被社交媒体异化为情感宣泄的灰色地带(Winnicott, 1953),牛津大学数字情感研究组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2小时的夫妻,情感亲密度下降风险增加47%(Przybylski & Weinstein, 2013)。


深夜的微信对话框里,无数人在重演着电影中“如果有多一张船票”的心理投射游戏,却始终缺乏直面真实关系的勇气。依恋理论创始人鲍尔比的警告在此刻回响:“假性亲密制造的真空,终将被替代性依恋填满”(Bowlby, 1988)。


04

破局之道:重建情感生态的可能性


认知行为治疗(CBT)提供的“情感审计”工具,为婚姻困境提供了量化解决方案。夫妻需要定期进行需求-供给匹配评估(Baucom et al., 2015),如同企业审查财务报表般审视情感账户。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微观瞬间”(Micro-moment)理论指出,每天3次、每次30秒的深度眼神交流,能显著提升催产素水平(Fredrickson, 2013)。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存在性相遇”(Existential Encounter),则要求夫妻定期进行“角色脱壳对话”——暂时抛开所有社会身份,以纯粹的生命个体身份对话(Schneider & Krug, 2017)。


《花样年华》的结尾,吴哥窟树洞里的秘密终究未被说出,这个充满禅意的留白恰似现代婚姻的隐喻——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答案,而是直面真实的勇气。


婚姻中最危险的从来不是惊涛骇浪,而是那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精神窒息。解开这个时代的情感困局,或许要从学会在沉默中听见彼此真实的心跳开始。


参考文献
Acevedo, B. P., et a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2), 145-159.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Fredrickson, B. L. (2013). *Love 2.0: How our supreme emotion affects everything we feel, think, do, and become*. Hudson Street Press.  
Perel, E. (2017). *The state of affairs: Rethinking infidelity*. HarperCollins.  
Tsapelas, I., et al. (2009). *The trajectory of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3(5), 595-605.


作者简介:龚逸菲。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欢迎关注!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0

回复

《花样年华》:婚姻迷宫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独白-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家姻心理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家姻心理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