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幸可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最近在看书时读到一句话,让内耗严重的我幡然醒悟:
“过度准备是用心良苦的败笔,它使你一生都无法做成想做的事。”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做一件事,总是要等自己觉得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万无一失了,再去做。
比如:决定健身,却想等做完健身计划、办完健身卡、买完瑜伽裤、健身衣、大水壶、运动鞋等一系列装备再开始;
想看一本书、一部剧,就觉得必须要等到有充足的假期、心情好时,才能开始看......
明明一直对某件事感兴趣,却迟迟没有行动,而是一直在准备阶段踌躇。
但拖着拖着,就没有了当初的激情,直接放弃了这件事情,接着陷入半途而废的自责中,循环往复。
这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过度准备综合症”。
有备无患的想法确实没错,可是永远没有人能保证准备百分百充分,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完美。
长期的“过度准备”只会阻碍我们的行动,错失很多体验感,导致很多事情半途而废,越来越没有自信。
所以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导致很多人内耗和失败的元凶——过度准备。
01
其实
你不是真的在准备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为某件事情而努力准备,其实反而是在为自己“不想做这件事情”找借口。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时,最轻松的阶段往往是准备阶段。
比如,当我们决定减肥,一开始买健身卡、找食谱等准备过程,一定要比真正去锻炼、去吃减脂餐时要轻松很多。
所以,我们总会徘徊于这个阶段,迟迟不想开始,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属于你的“舒适区”。
当我们一直处于“准备中”的状态时,也能心安理得地骗过自己:
“我已经着手开始了,我不是什么都没做”。
但其实买健身装备也好,找食谱也罢,这些都不是实质性的举动。
只是这样做,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好受些。
因此,有人之所以总是在过度准备,可能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人们在面临未知或不确定的事情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和压力。
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想通过“准备”,来减少内心的焦虑情绪和不安全感。
同时,过度准备也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表现。因为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事情拥有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并期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无可挑剔,因此TA们会在准备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万无一失。
由于过于关注细节,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反复检查和确认每一个步骤,以确保事情能够按照TA们预期的方式发生。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自己感受到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从而感到非常疲惫和痛苦。
在生活中,一些人过度准备、追求完美,是因为TA们无法承受自己可能犯错或失败的想法。并认为只要做足够多的准备,就一定可以避免失败。
然而,生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无论我们怎么准备,都无法完全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或我们将遇到哪些挑战。所以,与其过度准备,不如早点开始。
去做就有机会,不做永远都输。
02
过度准备
是用心良苦的败笔
在很多人喜欢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学渣德善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于是她背上书包去了自习室。
但德善并没有直接开始学习,而是先是把书本一一放到桌子上摆整齐,然后制定学习计划表、擦桌子、拖地……就这样忙碌了大半天。
当大家以为她终于要开始看书的时候,她却直接躺在地上睡着了。
其实,德善的这个行为,就是很典型的“过度准备”,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想做的事情,看作是一场马拉松,那么如果我们在准备阶段就过多地将时间、精力放在无意义的想法和计划上,就可能会影响事情的进程。因为当准备工作结束,想要正式开始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早已心力衰竭,只想摆烂和放弃。
这就是为什么有“差生文具多”的说法。往往真正想学习的人,拿起笔就能用,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挑选工具。
所以说,过度准备可能会让人在已经具备足够准备的情况下,仍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浪费资源。
同时,我们在准备阶段付出得越多,就会对结果产生越多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完美达成目标,从而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
我有个朋友小嘉,就经常陷入过度准备的状态。
当年高考完,我们几个朋友想一起考驾照,于是选择了同一家驾校。
但小嘉并没有和我们一起报名,而是自己查了很多资料,研究了全市的驾校,半个月后,小嘉终于选了一家通过率很高的驾校。
选好驾校后,小嘉又开始买各种防晒用品、水杯、墨镜、小风扇等装备。
科目一考试前,小嘉感到无比紧张和焦虑,还看了很多网上的备考视频。她说害怕自己考不好,但当我们问她有没有刷题时,她却非常心虚,没有直接回答。
小嘉最后挂科了,她哭着找我们诉苦:“怎么会这样?你们都过了,就我没过。”
她准备的那些防晒用品,也远远没派上用场,因为她科一的理论题都没过,无法进行科二的练习和考试。
后来,小嘉干脆直接放弃了考驾照,整个暑假都荒废在家。
其实,人做一件事的耐心是有限的,当我们在准备阶段付出过多却没有收获想要的结果,那我们就可能陷入沮丧和情绪疲劳之中,逐渐失去动力,最终导致放弃。
不仅如此,长期的过度准备,还容易使人失去自信心和创造力。
这是因为过度准备可能会将人们限制在预设的框架中,从而丧失创造力所需的探究和尝试的自由。
当人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完美和准确性时,就有可能会失去探索世界和发现新想法的能力。
我的前同事小A,很喜欢在一天的工作之前,花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写工作计划表。
小A的表格制作得非常精美,各种事件都被小A按难易程度,按照不同的颜色和排版逐一归类。
但其实,小A的工作很难完全按表格的节奏进行,因为多多少少总会有突发事件,以至于小A每天都要加班。
大家都劝小A不要总花那么多时间做计划表了,把这些时间投入于工作中,或许就可以不用加班了。
但小A却说:
“我已经习惯了,如果每天不把计划表做好,我就不知道工作要怎么开始。”
在过度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忽略现实世界的状况和因素,从而使得准备所得到的信息或技能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有些时候,提前准备不但不能对事情的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有反作用。
同时,当人们因为过度准备而过分追求完美和准确性时,TA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但一旦发现现实与预估之间存在差距时,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导致失去动力,从而影响表现。
所以,适度的准备,是锦上添花,而过度的准备,则可能是用心良苦的败笔。
03
承认吧
你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过度准备,拥有更多勇气和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以下三点建议,你可以试试:
1、拒绝完美主义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过度准备,是因为希望事情可以完美地进行,于是给自己设定了超高的目标,希望在做好万全的准备后,可以得到想要的完美结果。但最后常常会因为目标过高,而迟迟不敢开始。
所以,我们应该减少对完美的追求,降低心理预期。
比如,当我们想学习自制咖啡,不必从一开始就制定远大的目标——希望自己能达到咖啡师那样的水准。
我们的目标可以从制作一杯自己喜欢喝的咖啡开始,再慢慢一步步进阶。
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是有地方与预设的不一样,比如对学习成果不满意或觉得进度过慢,也不需要太过在意。我们可以注重体验感,并享受过程,同时减少对成功的渴望。
在《反时间管理》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完美主义者比完美主义者能做出更多完美的东西,因为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尝试。完美源于不完美。”
2、减少对困难的预设
当我们在事情开始之前,就过度预设困难,往往容易失去对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这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并很可能导致半途而废。
所以,在事情开始之前,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不要一直想“这件事有多难”和“我到底能不能成功”,而是想着“试试看,或许我能行”。
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真正投入事情本身时才会发现,那些困难只是被我们放大了,实际解决时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就像马斯克说的:“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你可以特别粗糙地去干,甚至忘掉一些得失地去干。”
3、先行动,再准备
如果我们常常陷入过度准备的状态,就可能形成一种习惯:忘记了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做准备就能去做的。
比如,我之前决定每天晚上跑步锻炼身体,于是我打算买一双好的运动鞋,再买一副运动耳机后就开始。
但在下单的前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现在只要穿上鞋、下楼就可以开始跑,那些准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去做。
当我下楼开始跑步时,突然发现旧的运动鞋也很舒适,但耳机可能需要重新购买,因为普通耳机在跑步过程中容易掉。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先行动、再准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去做准备。
用行动给生活带来掌控感,而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
那么,我们下次再纠结去不去做、如何做时,怎么办?我想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动起来!
04
写在最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果你心中有想做的事情,那就大胆去尝试,任何时候都不晚。
前途也许艰难遥远,但请你不要怕,因为勇敢开拓的人,面前才会有路。
世界和我爱着你。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