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我不能再吃零食了...我怎么更想吃零食了?| 白熊效应

发布时间:2024-10-06 8评论 2040阅读
我不能再吃零食了...我怎么更想吃零食了?| 白熊效应-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肆景
编辑Tada3 一秒钟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经历尴尬后,越是告诉自己忘掉这件事,尴尬的瞬间却更容易侵入脑海。


看到零食后,越是试图克制自己想要吃零食的想法,想要吃东西的念头却出现得更加频繁,对零食的欲望也愈发地强烈。


还有担心日光灯掉下来...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些情况中,我们经历了失败的思维抑制。思维抑制,即有意识地抑制、控制或限制特定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调节方式。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的思维抑制训练后,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患者的消极情绪有所缓解,心理健康状态得到了明显且持久的改善[1]。但有的时候,思维抑制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调节,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在重要的体育赛事中,运动员越是试图避免失误,越容易出现更多失误[2]。类似地,想要戒烟的人越努力地去抑制吸烟的念头,反而越难成功戒烟[3]。


01

白熊效应


这类现象有一个有趣的名称——“白熊效应”,取自心理学家Wegner于1987年进行的经典实验[4]。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把被试分成AB两组,然后向这两组的被试都呈现同样的白熊照片。在第一阶段,研究者要求A组被试努力回想白熊的形象并表达对白熊的想法,同时要求B组被试不要去想白熊,但如果想到了就按铃(研究者会记录按铃次数);在第二阶段,研究者要求A组被试不要去想白熊,但如果在脑海中出现有关白熊的想法就要按铃(研究者也会计数),而对B组的要求是努力回想白熊的形象并表达对它的想法。



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B组被试想到白熊想法的个数明显多于A组的想法个数。也就是说,要求被试抑制有关白熊的想法,这些想法反而会更加强烈地出现在脑海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思维抑制中的“立即增强效应”


B组在第二阶段表达的白熊想法也明显多于第一阶段中A组表达的白熊想法个数。这表明,虽然被试在第一阶段暂时抑制了有关白熊的想法,但在第二阶段,这些想法却更频繁地出现,这是思维抑制中的“延迟反弹效应”[5]。


02

为什么越想抑制,想法却越强烈


//1.信息加工视角


信息加工视角认为,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和计算机相似,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步骤。在思维抑制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认为由两部分组成:有意识操作过程和无意识监控过程 [5]。


假设这样一个情境:我现在很想吃某个零食,此时我接收到“想吃零食”的信息输入,但为了我的养生大计,我必须要抑制这个想法,对这个信息进行处理。通常我会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以此来抑制自己的冲动,比如打开电视,看一档有趣的综艺节目,这样我就不会想着吃零食了,这个过程就属于有意识操作,目的是寻找其他事物作为分心物,使我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上发生转移


然而,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我的大脑其实一直还在进行信息监控,它在无意识地监控着我是否还有想要吃零食的念头,这反而将我想要抑制的想法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一旦我看电视的行为被打断或者综艺节目结束了,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电视上,即我的有意识操作过程被打断或自愿终止,由于无意识监控依旧存在,我对零食的渴望仍被高度激活,它就会在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吃零食的想法又进入我的脑海中,我就更想吃零食了!


//2.动机视角


从动机视角来看,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会受到内在动机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蔡加尼克效应,这是蔡加尼克于1972年发现的一种记忆现象,这种效应表明,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回忆和激活那些未完成或被中断的任务[6],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我们去完成这些任务。


基于这个效应,我们可以对吃零食行为进行第一种解释。当我设定了一个目标“不要再吃零食”,这个目标就在我的意识中被激活了。但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我原本的目标(即抑制吃零食的想法)被中断,那么根据蔡加尼克效应,大脑可能会重新激活这个目标,因为它认为我要继续完成这个抑制行为,即“不吃零食”,但与此同时,这也会使“吃零食”这个想法在脑海中变得更加活跃和容易被想到,也就是说,“吃零食”这个想法的可及性变高了。因此,当个体在执行思维抑制任务时被打断,其未完成的目标会因为未得到满足的完成动机而被重新激活,会导致想要抑制的行为或想法的可及性增加,从而使得原本被抑制的行为或想法更易于进入意识并被执行[5]。


还有第二种解释,如果我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吃零食,但仍然忍不住想吃,我可能会将这种情况归因于自己对吃零食有很强的动机,那么这种归因会激活我的动机,增加“吃零食”这个想法的可及性,更容易想到零食,从而更想吃零食。即当我们在进行思维抑制时,如果遇到困难或失败,并将其归因于自己对思考抑制目标拥有很强的动机,那么就会激活该动机,增强抑制目标在大脑中的活跃程度,使我们更有可能将这个抑制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且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导致我们更容易想到抑制目标[5]。


03

如何成功进行思维抑制


正如前文提到,当我们面对一些自己不想要的念头时,常采用思维抑制来进行自我调节,也存在一些其他的调节方式。我们或许可以尝试采取放松接纳的态度,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些想法的存在,不去强行压制它们;我们也可以考虑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在赛前帮助运动员缓解紧张情绪,教练可以尽量给出肯定的说法,即“要干什么”,这样要比“不要干什么”的效果好[7]。


但我们还是会用到思维抑制,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成功地进行思维抑制,避免出现“白熊效应”呢?


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血糖水平、心率水平和情绪等都会影响思维抑制的效果[5]。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适当补充糖分,将血糖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上,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既不会使自己的心率过低,也有助于心情愉悦,这些都有利于成功地进行思维抑制。


注意转移的方法也是成功进行思维抑制的有效策略之一,但要重点关注分心物的选择。首先建议选择能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一个事物或想法,不易被打断且能有一定的持续性,分心物的数量不宜选择多个,因为这样无法让我们的注意力产生焦点,但也不要一直固定在某种类型上,这样会将我们想要抑制的想法或行为与这个分心物产生关联,导致一看到这种分心物,反而又想到抑制目标了[5]。


其次,对于一些消极情绪,我们可以采取想一些积极或中性的情绪事件来替代[7]。最后,分心物的选择还要满足我们的自主性需求,也就是说要能和我们的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相匹配,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它们就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忘记那些不想记起的事情[8]。


希望大家都可以成功远离那些不受自己欢迎的想法的困扰。



学堂君


忘记这篇文章的内容,不要关注学堂君,不要点赞,不要评论!


参考文献:
[1]Mamat, Z., & Anderson, M. C. (2023).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by training the suppression of unwanted thoughts. Science advances, 9(38), eadh5292.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h5292
[2]郑猛 & 张力为.(2007).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01),174-178.
[3] Toll, B. A., Sobell, M. B., Wagner, E. F., & Sobell, L. C.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 suppression and smoking cessation. Addictive behaviors, 26(4), 509–515. https://doi.org/10.1016/s0306-4603(00)00140-4
[4]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1),5-13.
[5]李建升,郭彦麟,李学静,时琬舒,史继鹏,余月玫,徐玥歆.(2022).事与愿违?思维抑制中的立即增强效应和延迟反弹效应. 心理科学(04),820-825.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220407.
[6]王平生.(2011).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学(11),54. 
[7]张连成.(2015).抑制还是表达?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eds.)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594-595.
[8]Wang, D., Chatzisarantis, N.L.D. & Hagger, M.S. Why distractors with need-supportive content can mitigate ironic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Motiv Emot 42, 214–224 (2018).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7-9653-3


作者简介:肆景。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0

回复

我不能再吃零食了...我怎么更想吃零食了?| 白熊效应-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京师心理大学堂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