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经常有父母前来咨询:我感觉孩子最近状态很差,怎样帮帮孩子?怎样让孩子跟我无话不谈?我现在束手无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央视新闻的一条视频中,家长也有同样的疑惑。这是一群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他们与家庭的相处模式值得思考。“抑郁症”是将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推向极致的一个结果:
◎来源央视新闻
有孩子受了委屈不想上学怒扇孩子耳光的暴躁的父亲、也有为孩子重返学校操碎了心但被孩子“以死相报”的绝望的单亲妈妈……这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到底缺了什么呢?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01
父母与孩子的“鸿沟”
说个有趣的,你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是谁写的吗?是慈禧!就是一顿饭摆200多道菜的那个皇太后,她在《祝母寿诗》中原句为“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就很微妙了,我们暂且抛开她作为清朝第一掌权者的身份,慈禧也是一个女儿、一名母亲,这句诗词也是出于她对这两个角色的理解,“可怜”两个字,已经道尽了其中的无奈和无力感。
因为父母经常“看不到”孩子,缺少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图源Pexel
养孩子就是一道送命题,每个拿到“孩子”考卷的父母,都能一口气写几万字的“血泪史”。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来找我倾诉,自己的女儿在某单位实习,一天晚上她哭着说:“我什么都不会,我很努力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我问她:当你看到女儿的状况时,有什么感觉?
她说:“我很心疼,但也有担心,甚至还会有点烦躁。”
我继续问:“你心疼时,会怎么跟她表达呢?”
她回答:“我会跟她说,‘女儿,妈妈好心疼。’然后,我会跟她讲,谁都会面临一些挑战,要学习,要面对,有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我说:“我感觉你并没有真的心疼,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而是头脑上的说教,希望女儿不要有这样的情绪。”
这里,女儿并没有被真的“看见”,她的情感需求重重的掉在了地上,更别谈支持了,难题依然存在。更可悲的是,一些过早“懂事”的孩子还会回应母亲,我已经没事啦,不要替我担心,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鸿沟就在此刻出现了。你觉得下次,这个女孩还会寻求母亲的帮助吗?
反观潘展乐的爷爷,记者问他给孙子准备了什么生日礼物?爷爷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不是什么珍惜昂贵的东西。
他说,给他一个拥抱。
这一个拥抱,可以化解孙子多日在外的奔波辛苦。每次回家都是关心孙子开不开心,健不健康,这给了孩子乘风破浪的勇气。或许,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支持,是懂得和理解。
02
其他关系也是如此
孩子渴望被看见,父母也是。视频里有一个单亲妈妈说:“有一天我特别崩溃,然后还有一件什么事儿特别委屈,我自己就嗷嗷的哭上了。”
如果有人这时候关心一下她,会不会就多了一些温柔和爱的传递?
幸运的是,患有抑郁症的儿子比她更懂得如何“看见”别人,他从另一个屋子走过来,陪母亲一起坐在床边,拿手抚摸着母亲的后背,说:“我知道你难受,没事,我在。”
但这个角色不能强加给年幼的孩子,可以是她的父母、未来的伴侣。
所以,看见和理解,也存在于其他亲密关系中。
恋人之间相互看见,就多了一些尊重和理解,少了一些争吵和指责;朋友之间相互看见,是走向深交的必经之路,让心灵让心灵晒一晒太阳;当这种相处方式成为惯性,今后哪怕遇到一个陌生人,这社会也会多一些温暖和善意。
怎样才能“看见”呢?
“看见”并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就像海灵格的诗里写的一样:
当你只注意到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到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见他;
当你关心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才真正看见他。
一个个点滴的当下
才能汇聚爱的长河
如果你有所感触,现在就放下手机
去看见和理解你爱的人吧
责任编辑:日月银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