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张老师,您觉得您在家里承担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啊?”
当有人在群里这么问的时候,我陷入了恐慌。
因为我和鹿sama第一次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说我觉得自己做了80%,鹿老师说觉得自己做了40%,然后我们吵了一架(主要是我挨骂)。
“我已经让你占了大部分的功劳,没想到人心不足啊!你还想占更大的功劳!”她说。
所以当有好事者再度问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决定先观察风向,三思而后说。
01
“夸大贡献”现象为什么会存在?
其实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在一段合作关系中(夫妻、朋友、事业伙伴),参与各方自评的“贡献占比”加起来的总和,几乎都会超过 100%,而且参与方越多,超得就越多。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夸大贡献”(over-claiming credit)。
第一,可能是因为“自我中心倾向”。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中心”倒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而是说我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一切。因为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会将注意力优先分配给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这就导致我们在总结和回忆贡献的时候,对于关乎自己的事情能够完整地描绘和复述,也能够将自己的付出条分缕析、细节详尽地整理出来,而对于别人的贡献,我们却容易一笔带过,甚至会忽视。
比如,我在总结自己做的家务时,会认为我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给孩子喂饭、洗澡、接送、读绘本、陪玩……而鹿老师做的家务是:卫生清洁。
而对应的,鹿sama总结她做的家务是:扫地、擦桌、物品归位、日用品采购、换床单被套、家装布置……而我做的家务是:带孩子、做饭。
第二,可能是因为“自我服务的偏差(self-serving bias)”的影响。出于保护自尊、追求自我价值认同等原因,我们往往会对一件事情的成功进行更多地“自利归因”(我的努力、我的角色非常重要),甚至他人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我”的付出基础之上。
这种自利归因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尊,从而缓解焦虑感和挫败感,但也容易导致成员在团队合作项目中高估和夸大自己的贡献,低估和忽略他人的参与,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而现实中因为“功劳大小”争论而导致朋友绝交、夫妻成仇、师徒反目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这也是很多“过来人”强调,夫妻、亲人、好友之间千万不要合伙做生意的原因。因为自我“夸大贡献”的效应实在是太过普遍,合伙的结局往往都是从亲密无间走向友尽。
聊到这里,好事者又问我:“那您和鹿老师合作写科普公众号,怎么一直都没有各自抢功,影响关系呢?”
我仔细一想,好像在合作写科普这件事上,我俩各自都“夸大”了对方的“贡献”,她认为我是公众号的灵魂,我认为她是公众号的核心。我觉得她总有无数的奇思妙想,能想出大家爱看的选题、金句、哲理……这些是我钻研八辈子也想不到的;而她认为我的理论储备总是让她醍醐灌顶,“没有你的干货支撑我的鸡汤啥也不是”(她说的)。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们彼此都认为对方的贡献在80%以上。
这说明啥?这说明在团队合作中“夸大贡献”这件事,还是有解的。
02
如何应对“夸大贡献”让团队关系更长久?
在团队合作中“夸大贡献”这件事,做到以下几点,容易让团队关系更长久。
一、在评估自己的贡献之前,先评估对方的贡献。将注意力从自身上分出去一些,到对方身上。以家务为例,现在人家问我“您觉得您承担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我觉得我承担了60%,鹿sama觉得她承担了30%,因为我们梳理了一下对方所做的家务细节,并且评估了呈现出来的结果,感觉到了对方的辛苦和不易。
二、组合中角色分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不容易分道扬镳。形成这个“不可替代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能力、品行、双方的信任度等等。很多成功的合作中,参与双方往往具备互补的才能(比如一个管技术、一个管销售;一个做内容,一个做营销;一个忙赚钱,一个忙理财……)和值得相互信赖的品格(这个角色换别人可能也可以做,但我只信任你),缺一不可。
三、将任务划分为“承包制”,并进行预期管理。还是以家务为例,夫妻双方可以将生活中的家务划分为一个个小型项目,然后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兴趣来领取任务,实施“项目承包制”。
一旦我承包了某项任务(比如做饭),对方协助更好,但她如果完全置身事外,也不会感到失望和生气,因为在预期中这个项目是由我一个人承包的,她有她承包的项目要管。
比如,鹿老师负责家庭装修,一趟趟跑建材城买建材、吭哧吭哧组装家具。邻居都路见不平了,说我:“这些事儿你一个大男人怎么不干?”但是鹿老师对此心态很好,她说:“我既然享受了你每天带孩子做饭的‘便利’,就不会要求你去买建材,我们各有分工。”
(最后跑个题:上期的文章因为没有给鹿老师署名,有读者为鹿老师抱不平,认为她的credit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这里解释一下,因为排版发布署名都是鹿老师搞的,然后她自己把自己给忘了……不是我要单飞了!也不是我俩要裂开了!)
策划制作
作者丨夏白鹿 张昕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何通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所有人贡献均达到70%以上)
作者简介:张昕、夏白鹿,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原作者名: 张昕、夏白鹿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原文标题 你明明干了很多家务,为啥还总被对象说“啥也没干”?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