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u Sirui
来源: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在意他人看法的人,还经常产生自我怀疑,那么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心理学概念:心理投射。
荣格认为,心理投射,是一种将主体内容(来自自身的)放置到任何形式的客体(外在的)之上的普遍心理机制。
比如说,这个背景是深色的,背景自身并没有颜色,是我把深色的概念,投射在了背景上。
但是,当投射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时,就容易出现无意识的精神操纵,不受控的自我否定,还有我们从未察觉的情感创伤。
为什么,我们总会在无意间,受到别人的影响和操纵?
我们又该怎么避免自我怀疑,消除本就不存在的自卑感,看清心理投射的真面目?
在聊具体的方法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投射的三个重要的特点。
特点一:来自他人的强加
1)来自个人的投射
在《与孤独对抗》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心理投射的案例。
案例中的女性来访者总是被自己的丈夫挑剔。
在她想要吃外卖的时候,丈夫就提醒她要控制体重、注意身材,当她体重有点波动,这种提醒更加频繁,甚至还会插手她的饮食选择。
来访者多次表示抗议和不满,她丈夫却不以为然,不断声称这是为妻子好。
咨询师捕捉到了她丈夫听不见妻子说的话,这里包含着某种逃避。
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后,丈夫才意识到,他不经意间对他妻子的苛责和要求,其实埋藏的是他对自己的贬低,对自己不能控制饮食感到失望和厌弃,但是他无法面对这种感受,于是把这种无力感和负罪感施加到了妻子身上。
《中年之路》里说:
也许没有哪种社会结构像婚姻一样,承担了如此多无意识的包袱
很多婚姻的不幸,也是因为彼此在相互的投射中,误会越来越深。
2)来自群体的投射
除了婚姻,投射还会出现在不幸的原生家庭里。
比如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莫名地承担着父母的错误和懊悔,父母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要不是因为你,我才不会受这样的委屈。”
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投射成扫把星,是引起家庭不幸的根源。
这种在群体中,把坏的部分投射到一个人身上的过程,也叫替罪羊效应。
就像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个不合群的可怜人,成为了大家可以欺负的出气筒。
《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里说:
一旦这种替罪羊的模式形成了,群体就会不遗余力地维持住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替罪羊也很难挣脱这样的投射,因为比起自我否定,他们更害怕被群体抛弃。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
所以,当你被人否定、冒犯的时候,你首先可以去想,对方是不是在把自己身上的坏投射,强加在你身上?
因为正在投射的人,也许并不能区分,什么是他投射的幻想,什么是客观的真实。
这也就聊到了投射的第二个特点:投射是与现实交错的幻想。
特点二:与现实交错的幻想
荣格在《寻找灵魂的现代人》里,也讲过原始人的心理投射。
比如当小明射杀了一只猎豹后,在同一时间,原始部落里有位中年族人也死了。原始人就会认为,是小明杀死了那个中年族人。因为中年族人的灵魂,被他们投射到了猎豹身上。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主观的幻想,投射到现实后,就是一种客观真实。
精神病患者一样,他可以让动物、树木、石头开口说话,是因为他会任由潜意识声音的摆布,他所投射出来的,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只不过他意识不到,说话的石头,就是他自己。
按正常来说,我们作为有科学意识的现代人,就会知道梦境、神话,它不等同于现实。
但即使如此,我们有时候也同样会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比如,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孩子总是写不对时,家长忍受不了内心笨拙的自己,所以把笨拙的特质投射到孩子身上,并且认为这就是事实。
那既然我投射的就是一种幻想,不是真实,那是来自哪儿呢?
答案是,来自于你潜意识的思想。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自己,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
关于心理投射,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实验者让专业化妆师在一些志愿者脸上做出一道逼真的伤痕,就是志愿者自己看完后也会触目惊心的那种。然后他们让志愿者走出去,目的是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有什么反应。
回来后,就有志愿者说:他们真没礼貌,总盯着我的脸看。
但其实,在志愿者离开之前,化妆师已经偷偷地清除了他们的伤痕。所有的来自别人的无礼、恶意,都只不过是志愿者们自我投射的幻想。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本不存在的伤痕,自卑也好、缺陷也好,但都因为我们觉得它真实的存在,然后让幻想伪装成了现实。
而当你对一个人有非常明显的情绪反应的时候,注意,讨厌和反感很正常,但是如果是出现了很大的情绪波动时,你就可以观察自己,是不是在你的心理有你真正不愿意面对的阴影?
因为在很多时候, 投射,只是我们潜意识深处的一种表达方式。
特点三:潜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
《早安,怪物》是我近期读过的非常不错的心理咨询案例的书,作者凯瑟琳是加拿大的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但即便如此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者,也会投射出内心的创伤。
在与一位女性来访者的咨询中,凯瑟琳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去寻求她导师的帮助。
导师尖锐地指出了核心问题:为什么要为来访者的父亲,一个没见过几面的男人,破坏所有的规矩?
这才让凯瑟琳意识到,原来她已经对来访者的父亲,产生了反移情。
反移情,就是咨询师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了来访者身上。
导师认为,凯瑟琳已经执业25年了,出现这么明显的反移情,肯定是因为她与父亲存在还未解开的情感创伤。但凯瑟琳却认为她和父亲的关系很融洽。
接下来,导师开始列举出凯瑟琳的潜意识对父亲不满的地方,比如父亲投资败光家产、做的一些荒谬事等,在说到她父亲在凯瑟琳十几岁时抛弃了她,把她扔给了无法应对现实的母亲时。凯瑟琳反驳说,那是因为她十几岁时,她父亲得了脑癌,所以错不在父亲。
这时候,导师做出了一个打住的手势,然后说了一句非常厉害的话:
无意识从不在乎事实究竟如何。无意识只知道被遗弃的感受。
这时候,凯瑟琳才意识到,原来在她的无意识中,早已刻下被迫挑起贫穷又破碎的家庭重担的恐惧。
但也通过这次反移情的体验,凯瑟琳才有机会与内心的创伤进行和解。
所以啊,问题没有出在投射上,投射只不过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寻求表达的方式,当我们看见了内心的投射,内心的创伤才有机会被治愈。
如何识别心理投射?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搞清楚影响投射的三个关键点。观测、解释和信念。
1)观测
我们只能从真实的世界中,捕捉到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就像怀孕的人,会发现自己能看见更多的孕妇。这个信息是受限于我们的偏好和视野,还有我们所身处的境况的,所以,我们获取到的必然只是片面的信息。
这是观测的谬误。
2)解释
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信息,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也只能从有限的视角解释观测。
比如我在瞅小美,小美会觉得,是因为她长得好看;而当我在瞅小强的时候,他会问我:你愁啥?因为他把瞅他的行为,解释成为了恶意。
然后我说:瞅你咋滴?是因为我会把他解释我的恶意的行为,解释为他对我的恶意。
恶意与恶意在套娃,误会也越来越深。
3)信念
解释不同,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经历和心理结构,而后形成的信念的差异。
一个从小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容易看到大家的爱和关心;
而在缺少关心,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扛过来的孩子,则更容易看到别人逐利的目的和伪善的嘴脸。
观测的谬误、解释的不同、信念的差异,这三个影响投射的关键要素,也可以是我们去了解自我内心的切入口。
记得之前有一次,我把自己的观点发在了一个学习社群里,希望能获得老师的反馈,可是老师在点评的时候,我被跳过了。我就会想,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老师是不是故意跳过我的?
首先,我可能存在观测的谬误,因为后来我发现,这个老师也会忽略掉其他一些同学的发言。
然后,我可能存在解释的谬误,我直接把老师跳过我发言的行为,解释成故意的。而不是去想,到底什么样的发言,是对大家有价值的,是老师容易关注到的(后来,我结合课程的内容,分享了自己亲身的经验,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和转发)。
最后,借着这个机会,我进一步追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去想?
然后我察觉到,我一直以来都有个问题,就是在我向别人抛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时,如果对方没有接住我,或者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去做,我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在那之后,我有刻意地去关注我内在的声音,慢慢尝试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标准。
当我获得了心理投射的视角,我不会再因为别人的投射而自我怀疑,也可以透过我如何看待别人,来更深刻地看清自己。
说到底,人活着,这就是一场漫长的自我照见之旅,照见内心的阴影,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而现在的你,也拥有了开启宝藏的钥匙。
感谢你花时间耐心读到这里,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转发给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在意他人看法的朋友。如果我的经验和分享能因此帮到更多人,我也会很开心的。
内容参考:
书籍《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荣格
书籍《与孤独对抗》李煜玮
书籍《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
书籍《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詹姆斯·霍利斯
书籍《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伊米·洛
书籍《早安,怪物》凯瑟琳·吉尔迪纳
课程《智识营-元认知:批判性思维》L先生
作者简介:Hou Sirui,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关注我,一起深度思考和成长。
原作者名: Hou Sirui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
原文标题 说你废物的人,是真废物【心理投射深度解析】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