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精神分析临床——现身和本质直观(二)

发布时间:2024-06-05 2评论 172阅读
精神分析临床——现身和本质直观(二)-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01

现身


现身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德语Befindlichkeit,中文译为现身情态或现身,代表此情此景的切身感受状态,在此状态中、以此状态现出自身。现身是在情绪中、以情绪状态现出自己,因此可以理解为现身是一种情绪,一种存在方式。


现身是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在此存在展开的三种基本方式——现身、领会、言谈——之一。这三种基本的展开方式密切相关,无法截然分开。现身是以情绪现出自身,领会是知晓和理解自身的现身以及自身所处的情境,言谈是自身与情境的联系,因此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是人的存在展开的过程和方式。也就是说,现身是领会的现身,领会是现身的领会,言谈是和世界关联。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就是主体的主体间存在。主体是指人以主体的状态和方式现出自身和存在,而非以客体的状态和方式存在。主体涵盖了温尼科特的真自体的含义,有自主、自为的含义,相当于存在主义的本真的存在。


不过,本真的存在是超越个体的,因为个体不能脱离世界而单独存在,而是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存在。主体是就个体而言的,因此本真的存在、现身是超越主体的。因此,“现身是主体的主体间存在”的“主体间存在”,说的就是这个超越,主体不是也不能孤立地自我构成和自我存在,而是在主体间的关系或场域的基础上存在,也就是说,离不开关系。


有的观点认为关系和场不同,关系必然存在互动,而场则不一定有互动,但在笔者看来,更准确地说不是互动,而是联系,从这个角度讲,关系和场都是必然存在联系的,所以是同一的,可以理解为关系场。虽然精神分析的主体间讲到了存在主义的共同存在,超越了个体的范畴,但是它没有达到共同存在的深度和广度。


主体间是指若干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而共同存在则是世界是此在存在的条件,世界和此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构成,是统一和同一的整体。


因此人际精神分析的观点可能会更接近一些,在人际精神分析看来,我们无法将人从情境中单独拿出来看,甚至并不存在人格这种东西,因为人的行为模式和状态是因着情境而产生的动态过程。



02

来访没有改变


随着临床工作的展开,我们开始面临一个问题,分析师已经做了大量的、精细的、深入的诠释,来访也有了很多深刻的领悟,但就是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会这样?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角度来看,诠释要起作用,来访和分析师都需要进入本真的存在——现身,来访需要现身,分析师也需要现身。


现身意味着存在于自身的情绪感受中,带着对所在情境的理解,来访和分析师打开和呈现真实的自己,真正进入到彼此的关系里。来访和咨询师的内心世界敞开出现于彼此的关系里,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影响,从而改变旧有的感觉、想法和模式,发展新有的感觉、想法和模式。


如果来访、分析师并没有现身,没有真正打开自己,进入到彼此的关系里,那么又如何能接触到他们,改变他们?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比如说,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也想做出新的选择,但是内心的某些感觉会忍不住出来,让我们无法按照新的选择、新的方式去做。这是因为旧有的感觉、模式,是在我们大脑的内隐记忆,也即无意识记忆里,我们有意识的记忆、思想活动,属于大脑的外显记忆,无法触碰和修改内隐记忆。因此意识层面的道理我们懂,我们甚至知道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我们会受到内隐记忆的影响而难以做到。


而情绪情感体验是我们能达至内隐记忆的通道,我们通过看到、理解和获得新的情绪情感体验,触及和修改内隐记忆。现身就是在情绪感受中、以情绪感受呈现自身、存在和行动,这就是处在和内隐记忆相联的状态之中。


此外,情感(情绪,情感可以通用,都可以用来统一代表情绪和情感)和认知的区别在于,认知是人的知识,代表我们的知道,而情感是判断,代表我们的方向和取舍,所以情绪情感体验决定着我们的选择和模式。



03

团体里的现身


在团体咨询里,组员是否现身于团体关系场里,是团体咨询效果的关键。比如说,如果组员因为过于害怕冲突,而不敢和其他组员交流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维持表面的友好和客气,那么他就往往无法真正触及自己的内心,展开和呈现自己,深入到和组员的关系里,就难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自己,以及关系里的盲区,难以获得和发展新的自我体验和关系体验,建立新的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当发生冲突时,带着强烈的情绪的冲突是否属于现身在冲突里呢?如前面所说,现身、领会、言谈是我们展开存在的相互关联的三种方式,所以,我们是否现身在冲突中,要看我们是带着领会的现身,还是无所领会的现身,也即对我们的情绪状态以及彼此相处的情境是有所还是无所理解和认识?我们是通过言谈与对方展开、交流和处理冲突,还是没有。



04

关系讲的不是对错而是意义


这里会带出一个关于“命题”的问题,在冲突的情境里,“命题”是指“关于什么的冲突”。在分析哲学看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命题的对错或真假,而是命题是否有意义,前者需要交给自然科学家来证明,后者才是哲学家的任务。


在发生冲突时,有一种常见现象,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相峙不下;又或者大家吵到后来也不知道吵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争吵的命题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意义,成不成立,就开始吵起来了,争执命题的对错。于是我们在证明和争论一个还不确定意义是什么甚至没有意义的命题的对错。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关系里的冲突关乎的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意义的问题,关系要讲的不是对错,而是意义。对错是自然科学的主题,不是人文科学的主题。这也是亲密关系里很常见的情况,彼此大吵一架,争个对错,论个真假,吵完后常常也不明白为什么吵起来,吵的是什么。其实这里面吵的不是真假,而是意义——你爱我么,你在乎我么,你喜欢我么,你欣赏我么?在关系里,意义就是需要,就是情感。



05

亲密关系里的现身


我们在亲密关系里现身了么?这意味着,我们能在对方面前展现真实、完整的自己么?能和对方说出心里话么?对方了解我们么?我们了解对方么?还是说,我们需要隐藏或修饰很多东西,对方看到的,是不那么真实、完整的自己?如果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并没有现身,这意味着什么?


温尼科特说自体分为真自体和假自体,我们也可以说亲密关系分为真亲密关系和假亲密关系。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这些,有时候意识到一部分,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这些。



06

咨询师的现身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咨询师应该“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这句话实在令人难以认同。“来者不拒”有咨询师全能之嫌,“去者不追”有咨询师无情或淡漠之嫌。咨询师和来访的关系,是两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来访对咨询师而言只是一份专业工作,咨询师对来访而言只是一个专业工具,那么关乎生命的痛苦和希望的咨询的意义何在?恐怕咨询师被AI取缔的日子就不远了。当然,如果说这句话解读为我们不要拒绝,也不要控制来访,给来访足够的自主和自由,那是另外一说,可是这句话毕竟透露着某种无所谓的味道。


说到咨询师的现身,就要谈到有争议的关于咨询师的自我暴露。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强调分析师需要中立、节制、匿名,但随着精神分析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我们发现一方面中立、节制、匿名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分析师的衣着、谈吐、和来访互动的一点一滴,都透露着关于分析师大量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分析师有意的自我暴露(即指经过有意识的出于有益于分析的考虑和权衡)往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自我暴露就是分析师的一种现身。



07

督导的现身


在督导中,如果督导过于强调理论概念,站在厚重的理论概念、督导权威的实木办公桌后面和受督工作,而不是进入和受督活生生的关系里,体会和理解受督的感受,体会和理解受督和来访的关系和互动,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督导没有现身在督导关系里,这时能给到受督的帮助常常是很有限的,甚至会没有帮助。


比如说,督导希望受督能抱持和共情来访,如果在督导关系里,督导能抱持和共情受督,那么一方面能帮助受督容纳和处理咨访关系里未能容纳的部分,同时也让受督亲身体验和学习如何抱持和共情。


一个不抱持和共情的督导关系,常常会给咨访关系带来新的压力和困难,甚至会加剧咨访关系的破裂。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故事是,一个上司用脏话训斥下属说话不文明。


督导也会面临自我暴露的问题,就像咨询师有意的自我暴露会发挥重要作用,督导有意的自我暴露也会发挥重要作用。督导和受督的关系,也是两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督导工作有效展开的基础,对督导效果至关重要。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微青


0

回复

精神分析临床——现身和本质直观(二)-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刘宁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刘宁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
Error: Network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