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直面原生家庭之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上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20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五,现在这个数据增长了120倍。
让国人触目惊心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显示,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有“轻度抑郁风险”和 “重度抑郁风险”)。抑郁已成为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等症状。
抑郁症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生病的家庭养育了生病的孩子,生病的孩子长大成年后,走入亲密关系和婚姻家庭,又重复着父母当年的关系互动模式。仿佛痛苦也成了爱的一种方式,我们受过的痛苦不知不觉传承给下一代。
虽如此,代际传承也并非不可改变,觉醒则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为了自己,也为了所爱之人,勇敢得去跨越原生家庭之殇,这条路漫长且痛苦,但值得和有意义。因为我们都在承担起给予自他幸福的责任。
02
如何跨越原生家庭之殇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是这样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世界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因为我们都带着痛苦的早年记忆一路成长而来,我们都曾受过伤,但原生家庭的伤害并非无解的原罪一般,每个人都有勇气跨越原生家庭之殇,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2.1 臣服和接纳一切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积极心态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建立。在他的著作《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他提出幸福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积极情绪,即高兴的笑脸;
第二个要素是参与,即个人对家庭、工作、爱情和爱好的投入程度;
第三个要素是意义,即能发挥个人长处,实现个人价值。
实际上,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词汇之一是“主观幸福感”,该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面对原生家庭之殇,臣服和接纳一切的发生即是积极情绪的第一步。
所谓臣服是做到不对抗不对立,发自内心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家庭的不完美,养育环境的不完美,允许压力、恐惧和悲伤的痛苦情绪自由呈现和体验,不再对抗,抱怨,指责和攻击。
只有彻底经历、感受和体验这份痛苦,才是真正的如其所是的臣服于自己被命运安排的一切,当我们做到不抱怨、不抗争, 我们内在成长的力量才能由对立冲突转向自我疗愈的力量。
臣服尊重如其所是,放下改变对方的期待,在冲突,矛盾和痛苦中寻找到光亮的出口和真正意义的解决之道,自心的改变。承担起让自己幸福的责任。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里是这么描述了臣服状态下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
“当我们深陷泥沼,我们完全认识到应该从泥沼中脱身而出,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而不给它贴心理标签。这就是说对当下没有批判,也没有抗拒,没有消极情感。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从泥沼中摆脱出来。这种行动叫积极的行动,它比产生于愤怒、绝望或挫折的消极行为更具威力。不对当下时刻贴任何心理标签,不断地臣服于当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结果。”
2.2 感恩痛苦的馈赠
弗洛伊德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痛苦难道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我们是屈服于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而活在受害者模式里,还是去感恩这人生痛苦的剧本,从中突围,实现真正意义的涅槃重生和幸福呢?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来自于家庭。
如果没有早期痛苦的体悟,我们也没有办法比其他人更能体验到幸福的来之不易。虽然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但是不幸的人演绎的自我治愈和追求幸福之路往往更加勇敢和鼓舞人心。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现在不幸,和过去经历没有关系,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同时,他也给出了解决方案:与其纠结与无法改变的因素(过去经历,原生家庭),不如关心自己能改变的因素(对过去经历的看法,世界观)。
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是心理上的折磨,也能对人的成长产生正面的影响, 痛苦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许多成功人士都有一段被痛苦支配的经历,正是这种痛苦成就了他们今天的辉煌。
感恩痛苦,我们才能发现打开痛苦背后的礼物。如果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那这个过程无疑自己对自己下狠手,刮骨疗伤直到自愈。当我们跳脱原生家庭伤痛模式后,也就踏上了寻找真实自我的幸福之路。可能那时不仅感叹,痛苦让我们的内在是如此的庄严而肃然起敬,我们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不禁感叹何其有幸拿到这样痛苦的人生剧本。人生的体验也变得丰盈起来。
因为痛苦,我们更能激发内在真实的同理心,感同身受他人的苦,并用一颗豁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自他, 接受一切事物的变化无常,处于平静和感恩的心境之中。原谅自他,更好得去爱自己。
《风雨哈佛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电影主人公叫丽兹·默里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父母酗酒吸毒,她的童年几乎在毒品、饥饿的环境中度过的。原生家庭没有给予她足够多的爱。女主没有埋怨命运对她的不公,总是去试图理解父母。当听到别人背后对妈妈的咒骂时,她动容得说到: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地爱你。
我想,这源自于她真心臣服于命运给她的安排,以及她的感恩之心。在接纳和感恩之心下,她才能生长出面对未来无忧无惧,寻找真实自我的力量。
2.3 找寻真实的自己
突破原生家庭之殇的第三步是突出重围,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因为走向真实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并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里,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和更加完美。
所以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也势必会突破原生家庭之殇,犹如破土向阳而生的幼苗,最终会茁壮成长一颗大树,充满力量。
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痛苦成了我们的变废为宝的养料,因为有束缚也才有了自由的向往,我们如果能勇敢的去实现自我成长,我们无疑会摆脱掉原生家庭给我们打造的一层又一层的保护色,这些保护外衣都源自于我们被爱被接纳的渴望,也保护我们自己免收他人的攻击。
可这样看似坚挺的保护外衣下并非是一个强大的内心,相反,非常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在躲避和隐藏中,我们丧失了真诚和真实,也失去了和这个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真实的情感链接,我们活成了假面的样子, 最后可能自己也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我们已经习惯于透过童年记忆去看待这个世界,相信另一个现实则变得难上加难,我们变得不愿意为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负责,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把快乐和幸福的责任转嫁给他人,活成了大家认为的精神巨婴。
也许真实的自己并不完美,当我们不再寄希望去用保护外衣来掩饰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不会感到羞耻。而当我们内在身心和谐统一整合好了我们内在的三个身份:阴影小孩,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时,我们的真实也就如是发生,三者和谐共融,没有分裂和冲突,内心明清。
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都需要配的上一颗勇敢的心。而人的自我成长,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而真实地活着,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只要我们找寻到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收获真实的关系,进而在真实的关系中被接纳、被允许,被尊重和被理解,而这就是被爱着。这份爱流淌开来,就是爱自他和这个世界,体验爱,感受幸福。
03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俨然远去,人类目前最大的挑战源自于人的内心是否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当我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冲突,创伤和痛苦时,我们才能有能量去追求真实的幸福。
很多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会安慰深陷原生家庭之泥潭的人说:“错在你的原生家庭,不在你。”这句话的确是有起到一定短时的疗愈作用,只是这世界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作为成年人,原生家庭之痛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自我成长和拥抱幸福的逃避理由。
让家庭的序位回归它该有的序位,让家庭成员的的责任交还给彼此。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非他人来给我们买单。
愿每个人臣服上天如是的安排,喜乐悲苦都是体验的礼物,敬畏感恩生命里痛苦的馈赠,感恩那些有意无意给我们带来伤痛的父母,他们宛如黑天使,去磨砺我们的心智,对于真善美的幸福追求永不言弃。
塔拉·韦斯特弗用平淡的笔触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给我们真实地刻画了痛苦不幸的童年。她在书中这么写到:拥有积极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
所以,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内心,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源泉也是这颗心。
生命的体验的终极意义是: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在力量中感知满足,在满足中滋生感恩,在感恩中创造幸福。
愿每个人都能跨越原生家庭之殇, 抵达幸福花开的彼岸。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