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么笨!”
“考这么差,你就是懒!”
“今天要上班,你自己一个人在家记得锁门。”
“哭哭哭就知道哭!不许哭!”
“你是大的,就让让小的。”
言语可以是化解寒霜的春风,也可以是收割稻谷的冰刺。这是我现如今还记得的伤人话语,输出者是我的父母。
01
原生家庭:
家本该是孩子的“避风港”
回溯几个我最早受到伤害的那段记忆,基本没有一条是外界带来的。
在上初中之前,我完全没有“零花钱”这个概念,只要能回家,够钱坐公交就行。小学的物质欲是极低的,学校旁边的每一个商铺,只是一道回家的风景线。我并未对此有任何不满,因为只要回家,就能吃饭。但是我喜欢一个东西很久了,那是一包贴纸,一包……6块钱的贴纸。
我第一次这么想要一个东西。
小时候父母忙。(当然,现在也忙。不过妈妈空闲下来了 ,也有了自己的空闲放松期,我觉得很棒)
我基本上是外公外婆带大的。那天放学,外公来接我,我带着他去看我喜欢很久的那包贴纸。“可以买这个吗?”“这是什么东西?不买,快回家!”
为什么?明明之前也会问我想不想吃点什么的。好吧,那就不买。
但是为什么,眼前的人看着像是在发火?为什么要喊得这么大声?好多人都转头看我,为什么还有人在笑,是在笑我吗?我看到我同学了。
周围人的目光让人不舒服——快跑!
我第一次这么震惊,第一次无法在外面保持冷静,丢下还在骂我的外公,自顾自地朝回家的公交站走去,一路上低着头。
我感到很羞耻,在外面被家人这么骂,还是因为一包贴纸——我再也不会喜欢那包贴纸了。
在上初中之后,我有了自己的手机。那天是休息日,我躺在床上玩手机,享受着片刻的放松。当时我的手机,正面对着我的脸,背面对着天花板。
我爸爸发怒了,他不喜欢看到我玩手机。他用很大的力气去抢夺我的手机,我握不住,手机边缘一下子 砸到了我的鼻梁上。
我很痛,痛得想哭。我哭了出来。
“哭什么哭!不许哭!”他没有道歉,好像错的是我。“谁让你玩手机,被砸了活该!”
我不哭了,我想去找妈妈。
妈妈说:“谁让你玩手机咯,让我看看鼻子。好像扁下去了,变丑咯。”
说着,她使劲捏了一把我的鼻子。更痛,但我却哭不出来了。
好像所有情绪都消失了,只剩下那句“不许哭!”在我耳边回荡。
02
你只是有一道还没愈合的伤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感受到幸福,很有可能是小时候受的“伤”,在成年后还未痊愈。
精神创伤的成因有很多种,创伤后的反应形式也不同。我只能以自身经历来说明其中一种——情绪上的轻视和忽略。通过上文我的两个童年生活经历,可以看到我最深的伤就是情绪没有得到满足。
父母对于我的成长是理所当然的——“你本就应该这样。”我的痛苦与努力挣扎是不存在的。对于我的情感需求是漠视的——“这有什么好怕的,你都长这么大了。”我的恐惧是能自己解决的。
于是长大后的我是这个样子的:
1. 不敢做决定,害怕自己犯错。一旦犯错,我脑中就会出现妈妈的声音:“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2. 不敢与人交流,害怕对方对我不友善。我只有看到对方扬起笑脸才会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没有惹对方不喜欢。
3. 不敢拒绝。“可以帮个忙吗?”“你都帮这么多次了,这次也帮一下把?”我不敢啊……要是拒绝了对方生气怎么办?会不会让别人不跟我玩了?
可以说在上大学之前,在我真正独立,离开家那边的环境之前,我都没有做过自己。接触到新环境后我才知道,拒绝别人是可以的,遇到不公与对方谈判也是正常的,做自己,是自己做主的。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童年所遭受的经历,却可以有意识地,从现在开始,去注意到他/她,那个一直在你内心等着被看见,等着听一句”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的小孩。
或许我们的童年称不上幸福,但长大后也不必去执着于去寻找幸福,因为:
我们不必太执着于追求幸福,幸福在于追求本身。——电影《寻找幸福的赫克托》
“幸福”是一种能被感受到的存在,是个感觉,只需要你去多注意。
它可会玩捉迷藏了。有时躲在阳光里,有时躲在树荫下,有时,会爬上你微笑的嘴角。
在《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书中,有提到过“4F反应”——战斗、逃离、僵硬、示好,这分别对应四种创伤类型的防御机制:自恋型(战斗)、强迫型(逃离)、解离型(僵硬)、关系依赖型(示好)。
在书的末尾,也提到了有哪些自助工具可以实现疗愈:
1. 康复意图建议
作者列举了一些正常和安全的愿望与需求,如“我想实现完全的、不受约束的自我表达”,“我想摆脱不必要的恐惧”。
2. 公平与亲密的指导原则
”我有权受到尊重“,”我有权说不“,”我有权犯错“,”我有权拒绝不请自来的忠告和反馈”......)
3. 针对内在批判者常见攻击的内在反击建议
“内在批判者的攻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美主义型攻击,第二类是设想危害型攻击”,作者在其中有进行思维纠正,如完美主义型攻击中的“全或无”和非黑即白思维,思维纠正:“我拒绝极端化或过于笼统的描述、判断或批评。一个意外的负面事件并不意味着我会永远失败。用‘总是’或‘从不’这类语言描述我通常都有失偏颇。”
4. 有爱地化解冲突,关于”暂停“,关于”移情“;
5. 感恩(建立自尊);
作者提醒:不要在情绪闪回时做这项练习。
7. CPTSD疗愈最基本的原则(管理情绪闪回的13个实用步骤);
(情绪闪回在书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多赘述。)
03
自我成长推荐
最后,若要谈论幸福,我必然会推荐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公开课。整门课程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幸福,来展开。若是对“幸福”一词有更深入了解的兴趣,十分推荐。
推荐书籍:《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一种比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更复杂的精神创伤情况,CPTSD(复杂性创伤),以及受到创伤后的解决办法。但是本书并非只设限给精神创伤严重的读者阅读,我们也可以读。我们受到了伤害,这是事实。无论伤害多大,都影响到了现在的自己。
说实话,看书的过程中,我忍不住哭了好几次。是感受到终于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哭,它知道我的情绪反应不是矫情,我的应激只是防御。
此次阅读旅途结束,引用此书腰封上的一句话做为结尾——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再痛。”
责任编辑:微青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