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宛荻
主播:Enya
排版:宠露
责编:小颖
来源: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你在乎颜值、相信一见钟情吗? 会对现实/理想中的TA在容颜上打分吗?(单选)
会
不会
看情况/不确定
社会心理学家亚瑟·阿伦提出在建立情感关系的最初动机是自我扩张(Self-Expansion):
这是与另一个人重叠或融合的愿望,由此,你可以获得那个人的知识、阅历与经验,从而拓宽自己。
那外表对我们建立第一印象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01
何为颜控?
“颜”指颜容、外表;“控”指极度喜欢。顾名思义,颜控就是对容颜的重视,对美的迷恋。我们对它应该并不陌生,它也是许多人在择偶选择中的标准之一。
因此,网络上常有这样的争辩:“漂亮是被爱的前提吗?”“漂亮是被爱的入场劵吗?”
不少人会疑惑TA已经足够美丽,为什么另一半还要出轨?甚至在看偶像剧时,“三观跟着五官走”这样的言论也层出不穷。
那么,你觉得呢?你如何定义颜值对一个人的代表程度?是相由心生,还是人不可貌相?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2
颜控与生俱来?
因为网络媒体,因为与人相较,或许大部分人会觉得颜控是后天养成的,也有人会批判这忽略内在!这好肤浅!
但其实,在心理学先天与后天的争辩中(Nature VS Nurture Debate),颜控得到了“先天”的支持(Support of Nature),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习得。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下,人们发展、进化。那些适宜生存的特征会存留,自然有一部分体现在了外表上:
我们不喜欢肥胖,因为它会带来许多生理与心理疾病。我们喜欢女生有大约0.7的腰臀比,因为这与较好的生育能力有关,而对繁衍后代的渴望也是刻在人类DNA里的。
我们喜欢有对称性的脸,因为它们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也是“优良”基因的一个指标。一系列的实验同样证实了这个结果:我们能被平均的合成面孔所吸引,因为它并没有单一面孔中的“非典型”或不对称。
甚至,我们对美的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是相似的。换句话说,无论东西,这个世界对好看其实是有一个相对统一与客观的“标准”。
有实验表明普遍来说,人们喜欢女生有大大的笑容,大大的眼睛与瞳孔;人们也喜欢男生有明显的颧骨与高的肩腰比。所以说,中西审美或许在风格上有所差异,但是在身体特征上并不会相差甚远。
03
颜值与认知
既然如此,颜值真的会为一个人加分吗?
如果你还不了解这个人的其他,而TA的颜值的确符合你的审美,你会对TA的其他方面有任何推测或是想法吗?
那我们就来聊聊这所谓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
这是一种常见认知偏差:一个人的美丽让我们更有可能相信TA还拥有其他,甚至毫不相关的积极特征,比如性格、比如能力。
我们的意识告诉自己,美即好(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我们将建立关系的愿望投射到这个认为美好的人身上。
常常,明星于我们是带着“光环”的。TA们的美丽让我们愿意相信TA们美好的多面。所以,适当的颜控没有错。即便在成长中,我们被教育着要欣赏美的多元,看重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美、向往美都存在于我们的认知当中。或许,我们不提,我们隐藏,但它仍旧主导着我们的想法与行为。
可这好像并不公平?不错。
刚出生时,身体吸引力可以预测婴儿的健康状况。婴儿越有魅力,他们体重增加的速度就越快,住院时间也就越短。同时,新生儿护士似乎对“更漂亮”的婴儿反应更多,并给予他们更好的照顾。
长大后,长相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往往比长相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多赚 10% 到 15%;被认为有吸引力的大学教授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学生评价等级;而在普遍意义上高颜值的人也更容易收到异性的青睐。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实践自证性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当我们被告知/预知TA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更温和友善的态度对待TA。而TA也更有可能同样用自信、温和的态度回应你,让你证实自己的判断:没错,TA很有吸引力!
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社会对美有一定程度的优先通过权。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参与者。漂亮有时可能就是那张重要的门票与入场劵。因此我们在重大事件前会将自己打扮的更得体,更具有吸引力。
但是,人生并不只有入场。至于在入场后如何演绎过程、走向结果,就要看你的“实力”。
如果你被人发现,当时的你“璀璨耀眼”,在后来,你是否可以守住那道属于你的、美丽的光?如果你的确在乎容颜,在深入了解之后,TA的其他方面是否也与之并轨?
如果你觉得自己拥有这份天赋,你是否也在探索自己的其他的财富,你是否不骄不躁,能够好好地守护这份幸运?
如果你现在对自己的外表不是那么自信,你是否在积极地调整心态、予以自己充分的自我认同?
毕竟,在人生舞台上的演绎很长,爱自己也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of life is very long.
Lov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 lifelong romance.
参 考 文 献
Aronson, E., Wilson, T. D., & Sommers, S. R. (2022). Social psychology.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作者简介:宛荻,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