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导语:
中国多数家庭中,父亲是缺位的。
这里的缺位,并不是指父亲不在自己身边(比如单亲家庭或者父亲常年不在家),而是指“父亲”这个角色背后所代表的父性的缺失,或是存在感薄弱。
我们的文化焦点总是放在母子关系上,也更重视扮演照料者角色的母亲,而将父亲的角色弱化为家庭经济上的提供者。
而实际上,“父亲”这个角色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引领者和性别榜样,也是孩子生活的参与者,承担着对孩子进行养育、沟通、支持、鼓励、回应的责任。
有的人会说“爸爸每天都准时下班回家,周末也是双休。但我却很少感觉到爸爸是在家的。妈妈掌控家里的一切,我想吃啥了、衣服放哪了,找妈妈都能解决。
而爸爸呢,在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那个坐在沙发一角的人,沉默寡言,看着我和妈妈上演相爱相杀戏码。”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足,便会导致“父亲缺位”的情况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缺乏积极、健康的双向互动与关心,“父亲”这一角色的功能呢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所谓的“参与程度不足”,就像上述例子,并不是说父亲与孩子共处的时间不足,而更多指的是孩子与爸爸之间很少有互动,也很少有交流。
你们都在同一空间,但却是各干各的,或是只有当孩子有需要时父亲才会“出现”,对孩子只有给予而没有教养。
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多少,对孩子的性别认知、认知和行为、以及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亲”时,可能会在这些方面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在性别认知方面,父亲是孩子成长中接触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男性形象。
在孩子性别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妈妈与爸爸都会对孩子女性化和男性化特质的发展产生影响。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需要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帮助孩子具备基本性别角色认知。
一位男孩通常是通过“战胜”父亲来获得男性的性别认同,从而获得力量感与自信心,来完成自我的成长与成熟。
所以,对于儿子来说,如果从小看到的爸爸是一个性格懦弱、回避或无法承担家庭责任、对养育孩子不闻不问的男性形象,那么他可能会因为缺少了成熟的男性榜样来认同,而成长为和爸爸性格类似的人。
而对于女儿来说,如果成长过程中缺少成熟的男性形象,她有可能会过分代偿性的发展自己身上的男性化特质,来填补家庭中缺位的父亲。
而她心中对于异性、以及如何与异性相处得认知也有可能是负面消极的,甚至会产生“对父爱饥渴”的情结,例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角松子。
其次,父亲角色在家庭中往往承担起社会化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母爱与父爱是不同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母爱常常是“无论你长成什么样,我都爱你”。
而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需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取得一定的学业或工作成就,才会获得父亲的首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也就是说,如果父亲缺位,没有或在孩子的教育和管教事件上卷入的程度过低,孩子可能会难以适应社会规则,或是藐视社会规范,也难以与他人建立合作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在早期的养育中,父亲的积极参与和照料,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而有一项针对美国家庭的调查显示,在双亲家庭但父亲参与程度低中成长的孩子,在青少年事情品行不端的概率是最高的,既高于成长在双亲家庭且父亲参与度高的孩子,也高于单身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
最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会对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研究显示,如果父亲在家中与母亲分担家务,无论孩子性别是什么,都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女性观。夫妻关系是良好健康的,也能帮助孩子对婚恋保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预期。
而在一个家庭中,缺位的父亲常常伴随着一个绝望焦虑的母亲,夫妻间呈现出来的是严重矛盾和权力争夺。而孩子通常会被母亲拉入自己的阵营中,去与父亲对抗。
并且,在孩子心中也会形成畸形的婚恋观,甚至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重复了父母的模式,让“父亲缺位”的戏码再次上演。
于是,男孩子可能从小便听到妈妈诉说爸爸的种种不是,和作为男性的种种不合格,在男孩心里产生巨大的焦虑不安。
他会对自己很苛求,避免成为妈妈口中那样的男人,也就是心中对于“父亲”有着极大的不认同感;
而更深一步讲,还有着对自身性别的深深怀疑。对自己作为成年男性缺乏自信,于是在亲密关系中
或惧怕自己难以满足女性需求,无法建立深层次的亲密关系,走进婚姻;
或是以玩弄或利用女性的方式来试图证明自己身为男性的“强大”;
或是依赖、讨好女性,对妈妈很顺从,成为我们通常说的“妈宝男”,让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而对女儿来说,与父亲的关系是第一段与男性建立的关系,父亲身上的一些特质、父女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女儿长大后亲密关系的基调。
父亲缺位带给女儿的是一种情感忽视,而缺少父爱的女性常常会表现出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恋父和表现出低自尊姿态,找一个与父亲极其相似的对象,并且对男性形象的理想化和过分依赖。
在关系中夸大对方的好,即使对方有着种种致命缺陷,也没有那么爱自己;
或是表现出低自尊和低姿态,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抓住对方。
另一种是对男性的极度不信任,恐惧婚姻和亲密关系。
表现出来的是对男性的百般挑剔,总觉得这个男的也不够好,那个男的也无法让人满意,所以常常无法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或是很少建立亲密关系。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男人,几乎没有正常的:
要么是典型遗少,如《第一炉香》里的乔琪乔;要么是窝囊废。
而她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典型遗少,只知道挥霍享乐,不曾承担过家庭责任。很难说她与父亲的关系对于她在作品中描写的男性形象没有影响。
其实,父亲参与教养这件事,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诸多好处,对于担任“父亲”角色的男性也是有益的。
日本电影《如父如子》中以孩子抱错的戏剧性开头,讲述了父子关系之间缘起与羁绊的故事。
精英父亲良多不仅自己优秀,对孩子也要求严格,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但其实他自己很少参与到儿子的教养中来,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一次次地拖延在周末与孩子一起野营的约定,面对儿子也只有严厉的要求与挑剔的眼光。他与儿子的关系一如他与父亲的关系。
而换子事件的披露让良多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也认识到了自己与父亲僵硬的关系。
在良多与儿子庆多和琉晴的相处中,儿子们更像是父子关系中的启蒙者,让良多重新建构父子关系,帮助良多重新达成了对自身父亲身份的认同,回归家庭,重新思考父子关系,也疏通了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
如父如子,相互成就,也相互影响。
到位的养育让孩子健康成长,而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位父亲的路上,有机会学习那些缺失的技能,学会与他人产生羁绊,付出爱与关怀,收获更多的爱与体验。
就像电影里斋木的一句台词“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希望“缺席”的父亲们能重新回到家庭中去,做好这份工作。
文:李建学 (预约电话:020-34385911、34371477;预约 QQ:937326707、1594831633;微信:15815815407、13316087099)
责任编辑:殷水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