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时候正在做一件事情,一瞬间却感觉自己曾经做过这件事,相同的场景与感觉,一切都相同;
有时候到一个地方,明明是第一次去,却感觉非常熟悉,强烈感觉自己曾经来过;
有时候做一个梦,很久以后的某一个时刻,发现眼前的场景就是你曾经做过的那个梦,场景、人物都一样;
有时候见到一个人,你却觉得自己“似曾相似”……
阐述定义
这种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场景,在某一瞬间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好像以前在某时某刻某地真实经历过一样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海马效应”,也叫“即视现象”、“幻觉记忆”,是我们的大脑系统与知觉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脑科学的研究中发现,我们大脑内有一块区域的形状很像海马,所以被称为海马体,又名海马回、海马区、大脑海马。
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也是我们大脑内和记忆运作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随着这种“幻觉记忆”被研究者发现,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之为海马效应了。
法国生理学家艾米丽·波拉克,在1867年发表的书籍《精神科学的未来》中第一次定义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认知判断,之所以会产生熟悉感,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在潜意识里所幻想过,所以想不起来什么时候经历过这件事。
对于记忆,大多数人认为那些曾经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如感觉、观念等等会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其实,这些心理状态并不会随着我们的遗忘而彻底消失不见,我们无法直观地以内部观察看到这些心理状态,但是它们确实以某种方式还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不过,也有心理学家指出,海马效应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根据《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人群中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约有1/3的人有过多次类似的体验。
而现阶段,人们对于海马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没有研究得透彻,也没有定论,仅仅是有一些相关的理论与假说。
背景/来源
这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出现得如此频繁,甚至早在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的时期,就有了许多记录。亚里士多德曾说:“我怀疑我的前世是个牧人。”而实际上,很多学者认为这其实只是一种异样的熟悉感。但直到19世纪早期,这种现象才被法国学者引入科学研究,20世纪中叶,研究者才普遍接受。
1896年,精神病学家阿诺,第一次对这种现象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此以后,这种“即视感”的现象开始被哲学、宗教学、神经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关注。
1904年,弗洛伊德和哥哥去雅典旅行,望着千年的雅典卫城,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向他袭来,他体会到了那种异样的熟悉感,他仿佛觉得自己好像曾经在哪里见过这个场景。1936年,他在自己的作品《雅典卫城的记忆扰乱》中,描述分析了这种感觉,将其视作从潜意识里渗入意识王国的幻想。
而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也有类似的经验,有一次他去非洲旅行,透过火车车窗看到一个瘦瘦的黑皮肤的人靠在一柄长矛上。荣格说:“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瞬间好像出现过,而且我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熟悉,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
后来,他在他的自传中将这种感觉称之为:“来自久远的已知。”他认为这是人类集体记忆存在的证据,那些远古的记忆碎片,被一代代的人传承了下来,后来被个体的人类体验为“海马效应”。
当然,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是早期的心理学大师,他们是开创性的人物,但也并不代表他们所说的就是正确的。纵然是伟人,也难以挣脱时代和自我的束缚。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的很多学生都背弃了他,自立门户。
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海马效应”也有了更为科学的解释。现如今,科学家更多的认为“海马效应”是一种记忆错误,但这种记忆错误的起因依旧争执不休。
有人认为它和“海马回”有关,因为海马回是大脑负责储存长期记忆的部分。但有时它会运行错误,将现在的感觉放入长期记忆中,错将现在的感觉当成曾经发生过的画面;
又有人认为它和前额叶有关,因为前额叶是负责决策的部分,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大脑时发现,当“海马效应”发生时,前额叶被激活了,所以很可能是前额叶在检查记忆和识别记忆时出了错;
还有人认为“海马效应”是延迟的神经反应。因为人的大脑中有很多不同的通道处理信息,当这些通道的信息出现延迟,就会造成左右脑信息不同步,几纳秒的时间差就造成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记忆碎片,或是梦境重现……
也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一见钟情也是“海马效应”的一种,因为你从她身上看到了某些熟悉的特质,或者你曾经期盼的美好品质,都出现在了她的身上。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见到林黛玉时就说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来,从“海马效应”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并不是胡说。
总之,对于“海马效应”这种复杂的现象,目前科学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们一定能够给出确切的结论!
海马效应产生的
可能原因/假说
“海马效应”的真正成因至今仍未被证实,这里提供一些海马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假说):
1. 记忆存储的短暂错乱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用来储存记忆的区域,其中被分为了很多类型,当我们出现海马效应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记忆存储到了过去记忆的区域,让大脑误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
因此,脑科学界普遍认为“海马效应”的出现就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所以这种情况多半是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或是被不熟悉事物环绕的情况下出现,因为此时大脑无法一一处理接收来的资讯量。
2. 半脑信息差
有科学家认为我们在处理信息时,两个半脑的处理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很可能会短暂的出现信息差,导致前一秒的场景,在下一秒好像得到了复述,就出现了熟悉的感觉。
3. 脑部预知
据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进行着场景的模拟练习,很可能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直到发生了相似的一幕时,潜意识就会强化情景,因此海马效应就会出现。
4. 记忆唤醒
当一个记忆在短时间内被反复提及,你大脑中的海马体就存储下了一些特定的关键词,比如一句话、一种气味等,当你以后再经历这种特定关键词的时候,储存的记忆就会在海马体中被唤醒,开启自动回忆模式,但你已想不起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时,你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也就是说,此刻发生的事情,让你想起了从前发生的一件事,但是因为想不起来,所以你会觉得似曾相识。
5. 潜意识的幻想/梦镜重叠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察,海马效应可以用精神活动历程来说明--就是潜意识的幻想,经验者的熟悉感是由于深藏于潜意识之中的幻想而产生的。
曾有一位医生向弗洛伊德来信说:“我有个病人,他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常有一种熟悉感,但仔细想来,总能发现与他前一夜梦境里忘记了的部分相当。”
与大多数人一样,弗洛伊德自己也发生过海马效应,当他产生这种感觉时,他试图从当时的周边环境中去寻找答案,他认为这些意向应当是被从前的某一时刻要求改变自己的处境的热切期望所导致的。
他在著作《梦的解析》中提出: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人的一生会做很多梦,而梦里面会出现大量和你潜意识有关的场景,而对于想象力丰富和思维开放的人,大脑中构建的画面场景会更多。
即使你可能醒来便回忆不起来自己曾做过什么梦,但梦里的一些破碎画面和某些场景会留在你的潜意识中,当你再经历某个场景时,这个场景就有可能触发到你的潜意识开关,随之就会打开记忆的大门,触发海马体内的记忆,让人产生熟悉感。
6. 平行空间
在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最后,在韦一航的想象中,有一个“平行世界”,大家都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在那个世界里,他没有生病,一家三口幸福安然;马小远也没有生病,母亲健在,生活繁琐而真实;吴晓昧没有失去爱人,二人携手过日子……
在那里,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温暖而美好,平淡,简单又真实。
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那么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许正在某一空间真实发生、发展着。
平行宇宙理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人之所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某个意外,突然连接了两个处于不同平行宇宙的你,你现在所看到的场景,可能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你已经经历过了。有那么一瞬间你会感觉到似曾相识,这一瞬间恰恰就是两个平行宇宙突然产生关联的那一刻。
我们选择了这条路,而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还存在另一个自己,与我们走着相同的轨迹,产生了记忆的重合。
这个理论是不是让人觉得很神奇,遐想连篇?
不过,现在的科技依然不能够给这些理论提供足够的依据,这是因为海马效应的研究是复杂而困难的,而且海马效应的发生很短暂,发生的人群有不确定性,没有实物的研究,不存在像其他实验的目击者或者实物证明,只能依赖于人的描述和对当时的信息回忆。
也正是由于研究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海马效应才拥有了这么多的理论和假说。
但好奇心永远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大动力。关于记忆,我们人类依然在不断地探索,不管是心理学家还是科学家,都已经有了比以前更为广阔的探索途径,相信关于”海马效应“的神秘面纱也将被一步步地揭开。
哪些人更容易体验到
“海马效应”?
据相关研究显示,凡是有着较强想象力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海马效应便会越发强烈;对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他们所能感受到的海马效应也要比普通人多一些;常年在外旅游的人比长期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人们在疲劳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感觉……而对于那些生活环境较为单调乏味的人来说,他们能感受到的海马效应则是少之又少。
这有可能就是由于,当人们被不熟悉的事物环绕的时候,大脑无法一一处理接收来的大量资讯,所以就出了一些“差错”。
也有研究发现,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会被记得比较牢。而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是15到25岁的年轻人,第一次出现海马效应,大多发生在6-10岁之间,并且在研究中大多数人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马效应的出现会有减少,而更年期和青春期,这两个阶段的内分泌会发生较大的转变,情绪的波动会变得更大,这个时候记忆也会更加活跃,海马效应也会更容易发生。
在人的一生中,海马效应的高发期为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马效应会逐渐消失。
之所以,海马效应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也是因为青少年的意识较为活跃,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无意识地储存很多生活场景,而这也会导致他们对许多场景均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其意识活动较为迟缓,所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便会逐渐消失。
与常人相比,“海马效应”的高发人群,他们的想象能力更加丰富,这也注定他们的大脑意识较为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人群思维比较活跃,体内的内分泌、情绪等波动会比常人要更大一些,在这种情况记忆也会更加活跃,所以产生海马效应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
所以,有学者说:当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时,并不需要对其感到疑惑,因为这一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是大脑意识活跃的体现。当脑海中的记忆场景发生重叠时,大脑皮层的放电行为,便会对我们的意识产生影响。
写在最后
对于海马效应产生的原因,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平行世界”的理论,虽然这一理论可能是最不真实的。
生活中,我也曾被问到过这个问题:“你相信有平行世界吗?”
我想,我是相信的。
因为,在我的内心,“平行世界”代表的是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的期待和一种内心的安稳。
我愿意相信有一个平行世界的存在,不管有没有另外一个我,我都觉得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有着无数神秘和未知的存在。这种神秘与未知,藏着无穷的奥秘,也藏着无限的美好。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幻想在那个平行世界里,有另外一个我,在做着我不敢做,或者无法做的事情。
这就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内心的满足,带来一种幸福感。
而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代表了对真实世界的接纳。因为,只有明确也相信真实世界的痛苦和绝望,才把所有温柔的期待和殷切的盼望都映射在了“平行世界”里的那个自己身上。
人总会遇到不同的难关,在竭尽全力仍无力扭转的境遇下,不甘、愤怒和绝望会像洪水猛兽一般侵蚀着我们的内心。但当我们相信有“平行世界”的存在,则会抚平这些消极,让自己相信真实世界中的自己正在经历的这些痛苦,其实是替“平行世界”中的自己承担着。所以,无论当下有多么煎熬,相信在另一个我们看不到的时间、空间中,每个人都过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所以,韦一航进入了美好的世界里面,对自己的病情,对马小远的去世,学会了释怀,学会了接纳自己悲哀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继续往前走,开始享受这世间的每一丝美好。
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与正向的情绪,正是我们人生当中必备的正向引导。
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会一直一帆风顺,当我们面对疾病或者困难的时候,如果心怀期待,心有希望,那么,就可以获得一种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神秘力量”。
是的,平行时空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困境中选择相信,选择心怀美好,选择有所期待……
事实上,无论是对大脑的研究,还是对于时间的探索,人类现在都仅仅是起步而已,对于我们而言,世界还有太多未知的存在。
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探索,也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喵眼科普.《从科学角度分析: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一组漫画了解真相》2021.8.12
2.《定律原理效应大全》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4.《科学美国人》调查
5.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
文:湘遇成欢
责任编辑:殷水、微青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