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替罪羊效应:为什么我会变成替罪羊?| 心理词条

精选
发布时间:2022-02-24 6评论 4828阅读
替罪羊效应:为什么我会变成替罪羊?| 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阐述定义

 

替罪羊效应(Scapegoat theory)又名“挫折—侵略”理论,它是人群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由挫折引起侵犯时转移攻击目标的一种现象。

 

一般来说,人们遇到挫折所产生的侵犯行为会指向挫折制造者,但如果人们无法对这些制造者进行还击,他们就会将这种侵犯行为转移到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就个人偏向来看,替罪羊效应算是一种责任的转移。

 

替罪羊这个词的来源有着两种说法,一种是来源于《圣经》,《圣经》中记载了古犹太教的先知亚拉伯罕的故事,他在祭祀的时候本想杀了自己的儿子来祭祀,他的大义感动了天使,于是天使让他用林子里的羊来祭祀上帝。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来源于《孟子》,故事是说梁惠王心地善良,不想用牛来祭祀,于是想用更小的动物来代替牛,孟子当时讽刺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替罪羊”这个词的出现代表了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的是人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所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替罪羊被喻为无辜受害的人、背黑锅的人也就不足为奇。

 

随着社会历史的研究,不少的学者都认识到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这种替罪羊效应,最典型的是希特勒的反犹太人运动,他为了掌握国内的中产阶级,把犹太人当做“替罪羊”加以排斥,同时将德国内部集团中所产生的矛盾、纠葛的原因都归咎于他们。


这使得民众对于德国内部集团的仇恨对立暂时性的停止,让德国的国民精神得到了统一,但与此同时,作为“替罪羊”的犹太人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简单一点,替罪羊效应也可以被理解为丢黑锅。


 

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四种。

 

1 群体把锅丢给个人。

 

以校园霸凌为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校园霸凌事件只多不少,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的口述都是一样的——被霸凌者的错,他们常常以孤立的形式来对待对方,言语和行为上都表达着对她的不满。

 

比如说在课堂上,老师发现自己的书不见了,在询问全班同学以后,所有人都指向了角落里的那个人,在这个时候,“她”就成为了群体的替罪羊,其实我更愿意称之为这是一种群体的暴力行为。

 

2 群体把锅丢给群体。

 

这个形式往往指的是两者之间遭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但是群体双方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这主要是由内群体偏差和外群体偏见而引起的。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百年以前,希特勒为了德国残害犹太人,一百年以后,在面对新冠疫情如此严峻的条件下,美国部分人员依旧是认为新冠疫情的爆发是因为中国。

 

3 个体把锅丢给个体。

 

一般而言,出现这种形式的甩锅往往是想要逃避某种责任,如果说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打游戏,你们没有赢得胜利,在你的心里无限放大的肯定是你好友的错处,就如家里有两个孩子的人,一旦闯祸以后,他们往往会互相指责。

 

4 个体把锅甩给群体。

 

这种情况往往是针对于个人而言的,把锅甩给群体的人,多少带有着一点社会偏见。

 

比如说,人们提起车祸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都是因为那个司机是女司机;在提起职场女性的时候,总是会以高傲的姿态加以命令……这其中反应的本来就是对于整个女性群体的歧视。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只多不少,但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替罪羊呢?


 

产生原因

 

当年梁惠王因为不忍牛被杀,选择了体量更小的羊,孟子反问牛不能承受此酷刑,羊就可以了吗?

 

同为动物,为什么上位者选择羊呢?

 

因为它弱。

 

为什么企业出现品牌危机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制造一个“临时工”?为什么班级体里面人们总是喜欢欺负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为什么老师在被问到及格率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说因为“xx学生”.......

 

因为替罪羊的软弱,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失职找到借口,同时个体的软弱会增加他们霸凌的欲望。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替罪羊效应,它更深层次反映的是非理性的社会偏见。

 

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中曾经指出:

 

“一个人认为某一外群体具有某些特质,并因这些特质而憎恶该群体,事实上是该个人因为自己身上同样的特质而感到困扰,人们将这种不良特征投射到外群上,仿佛这些特征与自己无关,同时对外群的偏见和歧视也能顺理成章。”


替罪羊是他们对于自我的投射,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设想,在面对校园暴力的时候,有三种角色并存,一种叫屠夫,一种叫羊羔,另外一种叫观众,观众本来可以救下那只羊羔,可是他在犹豫以后并没有采取行动。

 

他们害怕自己会沦为那只羊羔,于是参与了屠杀,并且自发的寻找着下一只替罪羊来规避自己的恐惧,从而实现暗示——“我是道德的”。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解释个体对于他人的攻击,但群体性的攻击却不能用它来解释。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集体性的挫折和遭遇会引发有组织的寻找替罪羊的活动。

 

比方说《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她给原本的受到霸凌的晓蝶铺了一件衣服,而在下一秒她就成为了下一个被欺辱的对象。

 

屠夫是凶手,观众是帮凶,死亡的是那只羊。


 

个人见解

 

每个人都不愿意成为替罪羊。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大部分时候都在承担着替罪羊的角色。

 

父母感情的不顺利,总是会拿你撒气;朋友之间的矛盾,总是以吵架结尾……

 

如果你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替罪羊,觉得生气和难过的时候,可以采取这些方法。

 

  • 不要自我怀疑,仔细复盘,理清自己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清晰。


  • 不要尝试说服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首先要正视这一段经历,到底是谁错了,忍让不会让你的生活好受。


  • 学会合理的去缓解自己的情绪,和自己学会对话,在所有人之中,你自己最重要。


  • 远离那些不断甩锅给你的人,和那些你喜欢的东西或者让待在一起,不要强行去融合别人的世界。


  • 有人告诉你要善良,要独立,要漂亮,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具备这些的同时也要带有锋芒,在自己遭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要勇于反抗。

 

很多年前,屠龙少年杀了河里的一条龙,他成了大英雄,但是他的后背上却长出了蓝色的鱼鳞,那时候我们都以为这只是书上的一则无关紧要的小故事,但现在,我们才惊觉这个故事有多讽刺。

 

屠龙少年可以是你,但是请不要变成那条龙。

 

不要去寻找下一位替罪羊,接受自己的全部,爱自己的全部,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不要当屠宰场的观众。

 

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等着那句“对不起”,但如果等不到了,也不要黯然神伤,身边有很多的人爱你,偶尔抬头望望,放过过去那个自己,勇敢迎接新的生活吧。

 

参考资料:
【1】[美]戈登 .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九州出版社;2020-10
【2】Rothschild, Z. K., Landau, M. J., Sullivan, D., & Keefer, L. A. (2012). A dual-motive model of scapegoating: Displacing blame to reduce guilt or increase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6), 1148-1163.
【3】百度百科,替罪羊效应

文:林微¥
责任编辑:殷水


0

回复

替罪羊效应:为什么我会变成替罪羊?| 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林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林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