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寻回真实自我·10日问答挑战

如何看待死亡?我们缺失的死亡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6 3评论 6741阅读
如何看待死亡?我们缺失的死亡教育-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死亡是所有人类生命拥有的共同特征,任何人都知道死亡的必然性,然而,出于对死亡难以名状的恐惧,我们大部分人都对此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我第一次直视死亡,是在初中。早上6点半骑车上学的路上,行人不多,我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看见不远处停了一辆卡车,卡车下面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脑袋已经被车轮压瘪,一滩黑红色的血泊中掺了一些白色的物体,我猜是脑浆。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骑到学校的,头脑中挥之不去那滩血的画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并且开始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



对死亡的恐惧


看到那场车祸之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重复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一栋大楼,刚进单元门,大门就在身后自动关闭,楼道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我很害怕,想跑开,却支配不了自己的身体。


从心理学释梦的角度看,在梦中,我将死亡意象化,黑暗隔绝的空间象征着死亡。幸运的是,对于一个初中生,身边有很多好朋友可以倾诉,当我向她们谈起那场车祸,谈论死亡的话题,似乎对我的恐惧有疗愈的作用。


我惊讶的发现,即使她们没有经历过那样血腥的车祸场面,也同样关心死亡的话题,只是家人都不让谈论死亡。家长们的回避是一种对死亡恐惧的适应策略,毕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恐惧之中。


对于死亡,人们究竟在恐惧什么?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书中提到,有一项关于死亡恐惧的调查报告,研究人员对563人进行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依次为:


1、我的死会造成亲友的悲痛。

2、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

3、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4、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5、我再也不能照顾我抚养的人了。

6、我担心如果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我会遇到什么事情。

7、我担心自己死后的身体会怎样。



生命的转化


那么,死亡是否意味着对人生幸福和意义的否定呢?


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说:“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有过濒死经验的人,死而复生之后,往往出现心灵上的深刻转化。


在常人眼中,这些经历过死亡的人,都有一种对生命“看开了”的领悟,他们活得更安详快乐,更懂得享受生命,生活中更少焦虑。


在死亡这件事上,庄子的观念更加豁达:“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现代社会,人们亦可以拥有临终之美。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陈葆琳写了一本关于临终思考的书——《最后的期末考》,书中提到对于医疗已经无法救治的患者,采用姑息疗法,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提供临终关怀和善终的服务。


在癌症互助小组中,癌症患者的表现与有过濒死经验的人相似,他们重新对价值事件进行排序,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天。许多患者惋惜地说,直到体内充满了癌细胞,才学会了如何生活,是多么可惜啊!



生命的意义


难道,只有经历悲剧之后,才能产生心灵的转化,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吗?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相信世上有两种存在模式:一种是忽略存有的状态,一种是注意存有的状态。


忽略存有的状态,就是把注意力分散在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活在外部世界之中,忽略自我才是生活的创造本源,因此产生逃避、麻木的状态应对世界,是一种”不真诚的模式“;


注意存有也被称为”本体模式“,本体模式是集中注意在存在本身,对自我有觉察,对世界上的存在充满赞叹,拥抱无限可能的自我。处于本体模式时,是一种准备进行个体改变的状态。


有过濒死经验以及处于生命终点的人,他们的生活被“非日常”取代,脱离日常惯性的力量,带来心灵转变的契机。



对于没有这些经历的普通人来说,如何能够充分的体验生命,过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自己死后,希望墓志铭上写什么?当你了解自己在终点时的愿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现在该怎么做?我剩下的生命要怎么过?”


佛陀教导我们说,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不能教,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愿我能真诚的面对自己,与自己进行深刻的对话。生命不可逆,生命的转化却由自己来把握!


原创:左麓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回复

如何看待死亡?我们缺失的死亡教育-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左麓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左麓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