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和“内疚”这两种人的情感体验,最近在我的几个咨询当中不约而同地同时出现,所以今天我想聊聊“愧疚”和“内疚”。
一位17岁的高中女生跟我说,因为自己的考试没考好,所以她感觉对爸爸妈妈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
我问他:“这种感受是什么?”
她说:“我说不清楚。”
我问他:“是因为没考好,所以很自责、很内疚?”
她仔细地思考了一下,摇了摇头说:“不太准确。”
我说:“那是不是因为没考好,所以感觉很羞耻、很愧疚?”
她又仔细的想了想点了点头说:“是的,我感觉很羞耻、很愧疚。”
在我另外的一个咨询当中,一位男士有了婚外性行为,这件事情妻子并不知道,但是他自己内心有很多的冲突,于是来做心理咨询。
当我问他:“这种冲突的感受是一个什么状态?”
他说:“我感觉很自责、很内疚。”
我说:“那你是内疚,还是愧疚?”
他说:“是内疚。”
这两个案例同时把“内疚”和“愧疚”呈现在我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忽略这两个词对于人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体验对人的消极影响都是很大的,但是这两种不同的体验对于人自我的消损是有巨大差异的。
通常如果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情,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行为是不满意的,那这个时候我们针对的是“我”之外的行为而产生的一种不满,这个情绪叫做“内疚”。
而“愧疚”、“羞耻”,它是源于“我”做了这件事情,所以“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完美的,“我”是不洁净的,“我”是无能的......它是“我”之内的这部分感到愧疚、感到不满,而进行的否定批评。
我们都知道行为是可以调整、提升和突破的,但是对于去实施行为的“自我”如果是否定的、批判的,那么无论我们掌握了多么好的一个行为技术的技巧,都会因为“我”是一个很糟糕、很烂的“自我”定位,而让自己内心无法释怀。
所以愧疚是针对“自我”部分的一个感受,而“内疚”是更倾向于对外在行为带来的不良结果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上面的案例当中,那个女高中生她会觉着自己不够好,自己很笨,自己是不是真的如父母所说的愚笨、懒惰,所以才考试考砸了?
而考试考砸了,只是因为“她”是不好的,而这个不好的“她”终于因为这一次考试考砸了,被暴露出来,所以她觉得辜负了父母对她的期待,她内心当中就有很多的羞耻感。
“因为我不好,所以我很羞耻”、“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辜负了父母,我很愧疚”,那这个时候这个女孩儿对自我的评价就变得非常的严苛和消极,很容易做出来对自我进行惩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自我放弃,或者是自残,甚至更严重的一些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等等。
那个案例当中的男性,他没有觉得他的“自我”有问题,比如说“我是人渣”、“我不是一个忠诚的人”、“我不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不是有这样的自我评价,而是说“我只是在一时的诱惑之下,没有把持好自己,所以做错了一个行为,我为我的这个行为感觉到很自责、很悲伤、也很难过。”
那这个时候,其实他对于“自我”依然是处在一个良好的“自我”判断和“自我”相信的感受中。
所以在他的内心当中觉得“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善良、正直的”,只是会做错一些事情,以后把这个错误的事情由什么引发,为什么会形成的这些冲动的、不恰当的因素找出来,就会成为“自我”不再犯类似错误的一个很好的保障。
相反,如果这个女孩子她觉着“自我”是非常的聪明、优秀、勤奋......应该被欣赏的,而这次考试的失利,只是因为她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地审题或者是没有休息好......那么这个时候她不会因此而进入到自我放弃、自我惩罚。
因为她的“自我”是好的,她就会有对于自己没考好而产生自责和内疚,但是不会产生对父母强烈的愧疚感,更不会有羞耻感,这个时候,其实对于一个孩子,她的成长是有更多的促进作用,她会进入到一个总结经验、反省的阶段。
而对于那个男性,如果他觉得他的一次偶然的出轨让他觉得他这个人是人渣,是个滥情的、冷漠、无爱的坏男人,如果他通过这样的一个事情,认为自己的“自我”就是这样的,其实只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事情暴露出来了他的这个本性,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因为这样的一种自我发现或者是自我认定,让自己今后诸如此类的行为会重复出现。
一个人的“自我”是通过重要的抚养人、老师、社会的重要他人对我们的一些评价、反馈而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能够有一个对“自我”的良好认识,就很容易出现自卑、恐惧、退缩、羞耻、自责这样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会让“自我”感觉更加的无力和弱小,慢慢我们的人生就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所以我们建议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错误状态去进行教育的时候,尽可能地只针对于这个行为本身的错误在哪儿,帮助孩子去总结经验,找到改变错误的方法。而不是针对孩子的“自我”进行一个批评,比如“你很笨”,“你就是这么懒”,“你就是这么没用”,不对孩子的“自我”进行一个批评。
另外就是我们也建议父母在面对孩子一些错误的时候,也要让孩子看到,他既是一个有可能犯错的孩子,但他同时也是有着自己的优点,也是被爸爸妈妈所喜欢的孩子,父母不会因为他的缺点而厌恶他,这样孩子的“自我”的部分就会被保护,他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一个行为如何有所改善和提升上。
那么在他漫长的人生当中,即便是有一些错误、失误的发生,他也会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改变错误的方法,而不会在他人生当中遭遇了错误、失误的时候对“自我”产生质疑,而进入到一个自我惩罚、自我放弃的状态。
所以,愧疚是消耗生命的慢性毒药。我们更应该客观的面对自我评价,客观的去看待自己,而不是要把别人对自己完美的期待,别人对自己苛刻的标准作为我们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评价。
生命本身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而情感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情感当中做出的行为未必符合他人的情感需要,这个时候不代表我们不够好,而只是我们成为了我们自己。
生命不是一个工具,因为只有工具才有统一的标准、尺寸。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远离愧疚这副自我的“慢性毒药”,那我们就要更加的靠近自己生命的情感,允许“自我”以我们本来的样子存在,不论我们本来是什么样子,我们都需要尊重它,但是我们也绝不会放弃自我提升的各种途径,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文:柏燕谊 (著名心理学家,情感、亲子关系畅销书作家,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殷水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