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只剩10小时……
“假如生命只剩下10个小时,你想怎么度过?”
“我会用8个小时陪家人,1个小时与朋友告别并表示感谢,1个小时整理自己的思绪,回望此生的欢乐与满足,然后静静地离开。”
“我会在QQ签名上告诉我的好友们,10小时后我将永远离去,想我的赶紧约,然后和家人与朋友们愉快地相处。在生命的最后1小时,我会通过QQ感谢曾经帮助过的人祝福他们,然后设置QQ自动回复,“我已经死了,无法回复你的信息,祝你乐享此生。然后我静静地离开。哈哈哈哈”
“我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尤其会陪伴我的父母,请求他们原谅我少不更事给他们带来的麻烦,感恩他们给我的一切,就这样,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肯定不会死的,不到生命的最后1分钟,我都不会放弃寻找让我不死的方法。”
曾经,在课堂上我拿这个问题问过几千名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上面的这些答案会在不同的场合自然地在我脑海浮现。
不同的人,对心理学上的这种测验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确实能反映出自己的一些心理状态。当我们用“望远镜”看到我们生命的远处,甚至此生的极致,我们便能看到当下置身其中所看不到的东西。
后面那位怎么都不愿意面对死亡的学生,在分享的环节用各种理由告诉我们他会怎样去求生而绝不会“坐以待毙”。而在课后,他非常庄重地告诉我,“我在做这个互动环节的时候似乎猛然醒悟,自己人生的前半段曾经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甚至无耻的事情,我已经打算重新来过,去好好活,怎么能去死呢?”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明白死的意义,才能活得更加丰盈。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我们对待当下和未来生活的态度。这是否是“向死而生”的另一种意义呢?
面对生命中的最后10小时,给出欢乐答案的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给大家带来很多欢笑,也有更多的启迪。从分享中得知,她生活得很独立,也非常开心,有爱自己的父母,有好几个死党,做了有很多想做且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此生如果到此为止了,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但我一直都是我自己,一直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很幸运,也很满足。”
当生命真的走到终点了,而我们难免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自然也会有很多的不舍。生涯规划专家埃里克森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需要主攻的课题,一旦顺利迈过去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如果没有迈过去,可能就会“固着”,然后变成一个情结。我想,这种情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沉积到潜意识中,慢慢地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我们意识不到的影响。比如青年早期要发展亲密关系,以克服身心的孤独;而当我们终将离去,回顾此生有更多的满足且没有太大的遗憾,则是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如果你愿意,可以问问自己:假如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要永远开启一个人远行的模式,这辈子你做了你最想做的事吗?你和至亲的家人相伴的时间足够了吗?三五知己彻夜长谈的日子还值得回味吗?……
如果你对现在的状态很满足,无论是学习、工作、事业、情感、家庭等等都能够如你所愿,那你确实非常幸运,希望你保持感恩的心,将这份幸福持续下去。
如果你的现状并非尽如人意,回想刚才的答案,或许可以帮助你面对外在的机遇和挑战甚至诱惑,你如何做出更恰当的抉择。或许你还能更清楚地知道现在面对的困境甚至磨难对你今后的道路而言是进步的垫脚石,还是阻碍前进的绊脚石?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必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
其实,从增进幸福感而言,也是如此。为了我们心中的梦想或者我们肩负的使命,即使我们不一定都能得到最圆满的结果,但是只要我们开始行动了,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朝向理想的路上,我们就能体会到幸福。
这个过程中,我们并非独行者。对于那些至亲,我们身体里留着他们的血液,或者我们有着相近的基因;对于没有血缘关系但对我们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无论是与我们有过一段生活经历的,还是我们通过书本、多媒体间接向他们学习过的,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有了他们的“文化基因”,有些甚至已经沉淀到浩瀚的集体无意识中,对我们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我们一直在一起!
清明时节,每个人的情愫可能不一样,或悲伤、或思念、或遗憾亦或逐渐宽慰。对于逝者的远行境遇,我们更多的是懵懂无知。或许,带着他们留给我们的帮助、教诲、希望和爱,对此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不辱使命,不虚此行?。
慎终,方能追远!
识说心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文章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注明出处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