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她的觉醒与成长:一名不完美女性主义者的自白

发布时间:2025-03-25 0评论 16阅读
她的觉醒与成长:一名不完美女性主义者的自白-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SHEcho
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人称她(ID:she_thefirstperson)


数年前,《厌女》还是我放在床头不曾翻开的睡前读物,《第二性》被我当作饶舌的科幻小说。


数月前,我深陷自我认知的困境,并开始为女性主体而创作。


在思考、写作以及与友人交流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女性自我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心智模式:


面对外部结构性压迫时,缺乏觉知并忍受痛苦;


面对内在自我时,缺乏意义与方向,难以分辨真实的欲望与被内化的外界期望;


当内外冲突时,难以坚定地相信“不是我的问题”,习惯性向内自省、寻求折衷或被迫妥协。


在这个过程中,新旧自我、自我与外界之间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对抗与冲突。我们会经历非常丰富的心理历练,以及频繁的新旧价值观碰撞。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个向内探寻自我的过程,更是向外去寻找世界真相的机会。


我们利用性别的窗口,去回顾历史文化的建构、去思考当今社会权力运作的机制、去了解多样的群体与多元的观念、去创造自己在这个世界与时代的独特性。


那我们是否需要费尽心力去经历这种成长?我们在这样的成长中又会面对怎样的挑战?最终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


本篇以自身经历为例,尝试剖析一下,一名普通女性的性别意识觉醒与成长的历程。



01

无知与否认


坦白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真的很难察觉到男女性别处境的迥异。


“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对曾经的我而言更像是某种政治正确下耸人听闻的谣言。


独生女的身份,让我在小家庭中享受到父母全部的关注与资源投入。即使在大家庭中,也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我和同为独生女的堂妹获得了平等被爱的机会。而母亲作为更为“强势”的一方,也让我从小就有了独立强大的女性想象。


在唯分数论的教育体系中,我从未意识到性别会成为自己获胜的阻碍,即使失利也只会归因于自身不够努力、不够聪明。而当我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成为佼佼者,考高分、上名校,我才不在乎那些竞争者是男是女。


进入大学以后,我才试着和异性“交朋友”。从异性友谊、青涩的恋爱经验中,我认识到两性在思维、认知、行动上的差异。


但我的目光被更多优秀的女性所吸引,温暖有趣的女性朋友、干练帅气的女性学生会长、科研成就卓著的女性教授…….我以她们为榜样,我以为这也是象牙塔外的世界应有的模样


即使在求职阶段,我依旧凭借过往的学历、实习、实践等积累,打破求职性别歧视的壁垒,以区域第一名的面试评价拿到世界500强的offer。


我沉浸于“优秀可以战胜一切”的强者思维中,并理所当然地以为那些遭受性别歧视的人一定是因为“不够”优秀。


而上述这一切都源自我【没有看见】、【不想去看】。


我将个体性、阶段性的小概率的运气,误当作社会整体、全生命周期运行的普遍真理


我只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与分工,却无视了成千上万个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内的女性困境。


甚至我的母亲自己也曾处于这种困境之中,而我却只看见了被她托举的自己。


我只看到做题家通过笔头奋斗而来的光荣出路,却没意识到系统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文理分科关联日后择业的性别歧视、专业录取上的性别不公。


其实我自己就曾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只是当时的我没有勇气对抗,只把刀刃向内、责备自己。


高中物理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嘲讽呵斥我:


就说女的学不好物理,你就拿这种小儿科的问题来问老子,下去!


自那以后,我就放弃了物理学科,连带放弃了理科。


尽管当时除物理以外的其他课程我都表现优秀,但我仍打心底里质疑自己作为女生就是不适合理科


而在就业领域,我只看到高学历带来的光环效应,但这实际上只是幸存者偏差。我过度关注自身的成功经验,却忽视了无数个备受歧视、求职失利的不公遭遇。


求职机会、晋升评估、母职冲突、孕妇歧视、职场女性被性化、管理者选择偏见等一系列职场歧视,都被我抛之脑后。


“优绩主义”的价值导向,让人误以为努力就能成功、失败源于个人。


“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让人陷入盲目的竞争之中,却无人质疑规则本身的合理性。


“赢者通吃”的奖励机制,让人无视被剥削和奴役的人,反而挥刀向更弱者。


02

逃避与迷茫


“一路绿灯”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无知的庆幸与自满,自以为只要足够优秀就一定能突破性别瓶颈,扫除一切发展障碍,玻璃天花板或许就不会成为对我的限制。


这种狭隘的认知,也使得“女性主义”与我当时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


那时,我只模糊地听说过女权主义、#me too运动,以及从历史学习中了解过妇女解放运动。


网上经常会看到女权与反女权的隔空骂战,对“打拳”的嘲讽侮辱就好像在影射女权主义是一种极端且不理性的行为。


虽然我也会关心具体事件中的女性遭遇,但我本能地回避争端、不想参与任何讨论和发声,保持沉默让我的愤怒可以安全着陆


现在反思来看,我想要逃避的另一层原因,是我觉得“不是受害者就没有发言权”


我没有经历像事件主人公那样糟糕恶心的事件,或者是我还不足够觉醒、没意识到曾受到伤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让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为她人控诉。


尽管我在很早以前就有比较敏感的性别意识,内心有清晰的立场,但以前的我一直将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看作形而上的理论,对这类标签化的概念抱有偏见和警惕。


正如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所提到的,我就像那些说“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者,但后面接着说的都是不折不扣女性主义言论”的那类人。


直到我自己也成为系统性压迫与歧视的对象、直到那些曾被我无视的另一半真相浮出表面、直到我感到切肤之痛,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女性处境,原来我们无一例外、谁也逃脱不了性别这层束缚”


作为一名HR,我见识过、亲身经历过、也违心实践过各种性别歧视:


二孩妈妈被拒绝重返职场;

哺乳期女性职工被约谈解雇;

初入职场的年轻女性被中年男性领导骚扰;

女性发言不被听见,但相同的观点由男性转述就被瞬间采纳;

异地调动机会优先考虑男性,原因是女性婚育无法优先事业;

女下属下班接孩子放学,被领导怀疑工作投入度不足;

男员工顾家被捧为绝世好男人,而女员工顾家则会被质疑工作不上心;

男性可以拥有专门的吸烟区,而身在职场的新手妈妈连独立的哺乳室都没有

……


这些歧视行为无处不在,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大多数人看不到它们背后具体的决策过程。


幸运又很不幸的是,作为HR的职业特性,让我在没有实权的时候进入了管理圈层。我既看到了企业管理背后的残酷真相,却又受限于权责微弱、无能为力。


我为孕期员工争取过权益、为二孩求职的妈妈做过面试背书、为优秀的女员工争取过调动机会,但都被决策者以各种不自知的性别偏见为由一一否决。


职场,是我第一次感知到权力差距的地方,但颠覆我原有认知的是,性别竟然可以为权力代言


03

挣扎与愤怒


职场只是社会的微缩景观,不平等的性别处境早已根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之前和某位朋友聊天,她问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在我看来,女性地位已经提升了不少,在某些领域女性甚至已经成为主导,那你说的性别不平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说实话,我刚听到这个问题时还挺讶异,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转念一想,曾经的我也有同样的困惑。


她是有性别视角的人,我猜想她之所以这么问大概是想系统地捋一下性别不平等的具体体现,以及延申到更本质的问题——


如果当前女性主导的领域还不足以证明性别平等,那女性还应该争取哪些权益?哪些权益更为紧迫且重要?


我试图通过列举女性在两性关系、家庭分工(生育与家务劳动)、职场以及不同行业的从业情况,来证明两性地位的不平等。


但我很快意识到,男女性别不平等的证据无法穷举。因为它不是个例、不是特例、不是偶发现象,而是系统性、普遍性、历史性的存在


小到脱口而出的辱女脏话,大到政界高层失落的半边天。性别不平等既体现在无形的刻板印象中,也体现在有形的各项实际权益分配中;既存在于上千年的父权基因中,也存续在当代绝大多数国家与文化中。


不仅如此,性别不平等还重度参与了女性个体的生命经历,比如就业、恋爱、结婚、生育、养老。


它也从方方面面影响并塑造着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带来诸如年龄焦虑、身材焦虑、容貌焦虑、月经羞耻、性羞耻等心理隐患。


单从性别一个维度来看,就涉及古代与现代、群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等不同切面。


更为复杂的是,当性别叠加阶层、种族、性取向、宗教等其他因素,又会延伸出更为棘手的全球性命题:


女性贫困、有色人种的女性权益、女同性恋及其他性少数群体的权益、极端宗教势力下的女性权益(如阿富汗伊斯兰教)……


图片来源:网络


女性处境的复杂与艰难,不在于理论与制度层面的建设,而在于女性个体层面矛盾性、超越性且不可回避的生命体验。


就算我们不刻意去思考、去察觉、去寻找生活中显露出的性别问题,但作为女性的身份一定会让你在某一天突然醒来,然后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不同处境。


从我个人感受而言,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是非常挣扎和愤怒的。


性别不平等已经成为整个系统的底色,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


正因为它的普遍与广泛,人们甚至意识不到不平等的存在。就算意识到,也因为觉得惯常而不值一提。


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言:


身为女性,你的性别的经验是“占领区的平民,解放了的黑奴”


理论上是平等的,在你自己的认知中也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你时时刻刻遭遇着不平等。


而这种不平等是如此的琐屑,如此的微不足道,你自己都耻于去谈论它,但是你又强烈地感觉到它,像衣服上有一根刺,它会不断地刺到你。


难道这个值得诉说吗?或者难道这个值得讨论吗?


当女性争取自主独立,她们只会被告知“好好搞钱、再嫁个好人”;


当女性追求事业成就,她们会被异化为“女人哥”、被迫成为男性团体的一员;


当女性要求家务劳动公平分配、要求孩子的冠姓权、要求同工同酬、要求安全的夜行权等,她们未曾被满足的基本权利被视作贪婪的“特权”诉求……


图片来源:网络


新时代女性的挣扎还不止于同传统观念、同既得利益男权作对抗,还得经受“觉醒后”新的“道德审判”


比如,婚姻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父权社会为了保护男性的财产与利益,而对女性及女性的性进行私有化与剥削。


尽管现代婚姻制度相对平等,但在双职工家庭的背景下,女性仍旧难以摆脱家务劳动、养育子女等家庭事务,同时还会因此在就业市场遭受歧视。


得知这种不公平后,女性还想跳进婚姻这个“火坑”就显得“愚蠢”/“勇敢”?一些激进的观点更是将这类女性污名为“婚驴”。


再比如,由于存在男性凝视,即“男性将女性的身体视作性欲望的客体加以观看”,所以当女性仍选择化妆、医美、追求白幼瘦的审美,则会被视作“服美役”“媚男”


互联网上对性别问题的论争也层出不穷:


偶像剧、女团、乙女游戏、耽美小说等文娱产物,在这个呼吁女性主义的时代到底应该被鼓励还是被审判?


回归家庭是否可以成为女性的人生选项?


独立女性是否需要进入婚姻?


作为女性,我们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模样?为什么摆脱了这层束缚,又会有新的条条框框?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


04

觉醒与前行


当我和其他女性朋友们交流,大家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再次汇聚,为我铺开了更广阔的性别认知。


我也曾因身材焦虑而数次节食减肥,也曾因他人对自己外貌的夸奖而沾沾自喜;


也曾阴暗地讨厌和嫉妒“女子气”的女孩子,也曾以为“像个男人”才是自我提升的方向;


也曾努力压抑内心被冒犯的感受,也曾将歧视与不公自我合理化为“必要的生存技能”。


原来我们认知中的“女孩应该如何”是一种外界规训,原来恋爱、婚姻、生育并非女性人生的必选项,原来我们可以做自主的选择、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学会“做女人”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所有性别困惑的源头其实就是探寻自我


破除来自外界的束缚,期待也好、要求也罢,我们只将自己作为一切行为、思想和目的的主体,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构建新的连接。


我借由自身的生活经历、女性主义的理论、真实发生的时事新闻去观察和理解女性身份与处境,再通过文字与交流将所学所感进行输出。由此来构建基于自身实践的女性主义系统认知。


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令人愉悦和振奋的。相反,觉醒后要面对更多矛盾和复杂的境况。


就像朋友的玩笑所言:“你以为她们没醒吗?有些人只是在装睡,因为醒了更痛苦”


这就好像一个穿行于沙漠中的旅人,因为被海市蜃楼的幻象所包裹而一直沉浸美梦中,既感受不到痛苦、也体会不到恐惧。


但忽然间她看到幻象边缘的裂口,烈日当空、无尽的沙砾在外绵延。


她如果假寐不醒,就会死在温柔的虚幻中;如果醒来,她要面对的则是更加痛苦和无望的前程。


但是,她也获得了前往绿洲的渺茫机会。


在和我母亲交流女性话题的时候,她总会暗示我要更积极一点、去肯定进步、去描绘希望。


我当然明白,没有人愿意每天面对苦哈哈的现实,谁都有权渴望美好。我自然乐意去传递积极的能量与满满的希望。


但在两性平等的议题上,我不得不当个不那么乐观的人、说点不那么中听的话、写些让部分观众“扫兴”的文字。


因为,我要呈现的不是两性已经平等的“大和谐”假象,我要呈现的就是女性最真实、却无处言说、难以挣脱的艰难困境。


我可以快乐地去享受山海、轻松惬意地听音乐看电影、乐观地畅想自己的人生。但我不得不承认,在理想与现实裂隙之间的挣扎也是觉醒后的常态。


愤怒和能量、严肃与苦涩就该留给最需要被支撑的生命课题。


图片

作为女性,我们注定得清醒地痛苦着、痛苦地清醒着。


这不是在放大苦难、更不是在歌颂苦难、用力卖惨,而是为了看见不合理,而后才能在逆境中寻求新的转机。


无处可退的悬崖,恰是练习飞行的最佳场地。


女性的力量与生命的茁壮,正是通过逆风飞翔去实现的。


所以,在我的观念里,女性向上、往前的一切实践是最不需要正能量来装点门楣、愉悦看客的


无知与否认、逃避与迷茫、挣扎与愤怒、觉醒与前行,都是不同阶段自我的碎片。


幸好,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并非孤身一人。


女性正以其个体的生命经验、共同的身份处境而彼此连接,一起创造着女性作为主体的生存空间。


作者简介:SHEcho,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第一人称她(ID:she_thefirstperson),做个自由人,用写作打造女性主体的生命空间。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SHEcho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第一人称她(ID:she_thefirstperson)

原文标题 她的觉醒与成长:一名不完美女性主义者的自白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她的觉醒与成长:一名不完美女性主义者的自白-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成长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成长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