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关于心理学的六个认知误区,你中招没?

发布时间:2025-03-24 7评论 1742阅读
关于心理学的六个认知误区,你中招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于格
来源:微信公众号:于格的心理课(ID:yg_xinlike)


作为一个学了七年心理学的人,我经常听到这么几句话:


“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


“听说学心理学的人都心理有问题?”


“你是学心理学的,我们是不是得防着点儿你?”


呃,对于这些问题与质疑,只能说大家对心理学有着太多太多的误解了。


所以,要了解心理学是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心理学不是什么。



误区1

心理学就是常识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基于生活经验所获得的对于人类思想、情感、行为的认识,就算是心理学了,殊不知,经验告诉我们的结论,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却只抓住了外在的皮毛,是片面甚至错误的。


例如,你觉得,当研究一项具有风险性的投资项目,比起一个人独立做出的决定,一群人的决定可能会更慎重、更冒险、还是没有任何差别?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更慎重”,毕竟,一群人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最后的选择应该是更为稳妥和理智的。


但是,实际的结果是,一群人做出的决定往往更冒险。


心理学还专门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群体极化现象,人越多,越容易走极端。


这种心理效应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试想,你们一群人共同商讨后,决定要冒风险进行投资,一旦成功,皆大欢喜,一旦失败,作为决策者之一,你要负多大的责任?还好,你可以双手一摊,用无辜的口气说,这又不是我一个人做的决定!


伴随着人数的增多,分摊的责任比例却在降低,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无需你独自承担后果。


所以,在这种群体决策的氛围中,人往往容易做出更冒进、更轻率的选择。


你看,这就是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常识仅仅是源于经验的主观判断,而心理学是基于客观、严谨的研究所得出的内在规律。


误区2

学心理学的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当年上大学时,每次坐火车与旁人闲聊,当对方得知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后,十个人有九个人都会问出下面这句话——


“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我是真真儿不知道啊!!!


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轻易看穿人心。人的内心活动就像一个万花筒,复杂多样,瞬息万变。所以,没有谁会站出来说自己掌握了“读心术”,随随便便看一眼便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当然,好的心理学家会更懂人心,一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更好地做到倾听、共情和反馈,试着去理解来访者,一个优秀的心理学研究者,会通过系统的研究去揭示行为背后的动机与规律。


但是,心理学的诸多从业者,并不可能仅仅看你一眼,便看透了你的所思所想。


当然,“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这个问题并非无解。


随着学习的深入(脸皮的增厚),我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当再有人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在嘴角浮现出一丝迷之微笑,用讳莫如深的眼神盯他,静静停顿两秒钟,然后告诉他,我知道,你在想我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误区3

催眠可以用来干坏事儿


你可能也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桥段——坏蛋催眠师利用催眠篡改记忆,让女主角误以为自己是杀人凶手;警察被深度催眠,监守自盗,协助潜在罪犯偷窃官方重要资料;更有甚者,催眠甚至变成了一种可以远程杀人的无敌手段。


这些情节和桥段透露出来的一个关注点是,催眠能不能用来干坏事?


《鲁豫有约》有一期名为《催眠秀》,请到了加拿大的催眠大师格兰·亚历山大,当鲁豫询问起上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亚历山大讲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在国外做大型的催眠秀表演,把在场的几百名观众全部催眠了,然后下达了这样一个指令,现场着火了,到处是浓浓的黑烟,请大家脱下脚上的鞋子,把鞋子当作氧气罩,放在口鼻处大口大口地呼吸……


假如,有位仁兄的脚特别的臭,在催眠状态下听到这条指令,会不会照做呢?他会,因为闻一下脚臭也不会死人。


再假如,有位仁兄腿部有残疾,贸然做出弯腰脱鞋子的动作会导致自己摔倒受伤,那么他会不会照做呢?答案是他不会去执行这一个催眠指令。


催眠状态下,我们并非完全沉睡,也并非像牵线木偶一样受到催眠师的摆布,我们的意识仍是警醒的,当催眠指令有损于生命、财产安全,或者有悖于伦理道德时,脑中的警铃就会响起……


误区4

梦的解析就是周公解梦


很多人都听说过弗洛伊德,作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家,他老人家提出了许多开创性与争议性并存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梦的解析


很多人听到这个,一脸的不以为然,这有啥稀奇的,我们中国老早就有了,不就是周公解梦吗?!然而,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并不是一回事啊!


周公解梦是一种封建迷信,而梦的解析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关于梦的解析,你还需要了解一个术语,潜意识


弗洛伊德指出,我们人能够觉知到的一切,是意识;但在意识水平之下,还有我们觉知不到、却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潜意识。


潜意识中,有些什么内容呢?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冲动,有不被社会规则和自我道德所容的暗黑念头,有“遗忘”了的过于沉重或痛苦的过去……


总而言之,潜意识里的东西,可不是“好惹”的,它们也并非安分守己地呆在潜意识中,而是时时刻刻想要冲到意识水平之上,让你觉察到它的存在,只是,意识不允许这一切的发生。


于是,潜意识只能另辟蹊径。夜深人静,当人步入睡眠状态后,意识的监督功能薄弱了许多,此时,潜意识就会将自己“乔装打扮”一下,以比喻的形式出现在梦境中。而对这一类梦境的分析,就可以窥探到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误区5

做了心理咨询就等于有精神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着天大的误解,总以为“做次心理咨询=看过精神科大夫=精神有毛病”。


但是,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的工作,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啊!


心理咨询师面向的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当我们有某种学习、生活、家庭、职业等方面的困惑,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而精神科大夫面向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对于这个群体,单纯的心理咨询是无效的,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换言之,如果你真的上升到了“有病”或者“变态”的程度,心理咨询还真的帮不了你……


另外,这两个群体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money的落差啊!我有一个朋友就读于某医科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读研时经常朝我抱怨:“唉,你不知道在医科大,我们精神病学在其他科室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毕业以后,人家一个月拿多少钱,我们一个月拿多少钱!”


抱怨一通后他看着我,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口气,补了一句:“唉,不过好歹我们学精神病学的要比你们学心理咨询的好一点儿……”


(PS,这个场景,与其说是补了一句,不如说是补了一刀……


再次PS,不过仅仅以收入高低来衡量一个专业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不恰当,总之我爱心理学!!!)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些困惑或挫折,自我难以排解时,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做一次咨询,并不会把你变成“精神病”哦!



误区6

心理学和算命看卦差不多


有次在校外闲逛,看到一个很小的店面,门边的牌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承办的业务——左边有四个字,心理咨询,右边也有四个字,算命看卦


估计,会把心理学和算命看卦混为一谈的人,不在少数吧。


算命看卦,再加上所谓的星象学,虽然顶着各种玄乎其玄的名头,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伪心理学,是经不起实证检验的学说。


《怪诞心理学》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弗瑞尔教授在他开设的心理学课上,让学生完成了一项性格测试。一个星期后,他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份测试结果,并告知学生,如果觉得测试结果还比较准确的话,就请举手。


下面这几句话就是从一份测试结果中摘录的内容: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

★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

★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沉默寡言。

★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学生们都仔细查看了自己的性格描述,几分钟之后,弗瑞尔教授惊讶地发现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


他为啥惊讶呢?实际上,他发给学生的东西并不是性格测试的结果,而是随便从一本星座书中摘取、拼凑的内容,并且,所有学生拿到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巴纳姆效应”——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描述,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掉进“平均描述”的陷阱,忽略了这些特征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


算命看卦和星象学能够大行其道,也无非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


好啦,心理学的误区解析到这里就结束了,六个认知误区,你中招没?


作者简介:余格,坐标西南小城的高校心理学老师,省级教学名师,壹心理认证作者,本硕学了七年心理学,教了十多年的书,喜欢教学、读书、写文。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于格的心理课(ID:yg_xinlike)。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0

回复

关于心理学的六个认知误区,你中招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于格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于格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