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本由壹心理联合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共同起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修改补充,明确以下心理咨询师健康执业建议1.0版本。
如果您是在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欢迎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您执业过程中所认为的合理时间投入。我们会整合多方数据,持续优化心理咨询师健康执业建议,期待能给到各个执业阶段的咨询师实用可操作的工作参考。
引言
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咨询师(以下简称“咨询师”)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提供者,肩负着助人解惑、疗愈心灵的重任。
然而,他们在助人过程中,长期接触来访者的痛苦与困扰,极易面临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在这一充满挑战与压力的职业领域中,咨询师自身的健康与福祉往往容易被忽视。
Brodie(1982)首次提出“职业持续发展行为(Career-Sustaining Behaviors,CSBs) ”概念,强调咨询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积极的个人和专业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而更充分地享受职业生涯,提升工作体验,延长职业寿命。
我们近期在对咨询师们工作情况的了解中发现,国内咨询师尤其在执业初期,在急切追求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咨询情境时,容易忽略自我照顾,从而感到精疲力尽。
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咨询师的职业倦怠,难以为来访者福祉考虑,也影响了专业服务,使得自身的发展停滞不前。
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咨询师以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面对来访者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实践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和共情,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营造出支持、安全的咨询氛围,使来访者在被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更愿意探索自我。
因此,关注咨询师的身心健康,帮助咨询师践行自我照顾,不仅能够促进咨询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提升咨询效果、保障来访者的福祉重要途径。
鉴于国内心理行业中,在咨询师健康执业和自我照顾方面的研究及建议的不足,我们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三大平台的调研和实践经验,提出咨询师健康执业的以下建议,希望为咨询师提供实用、可操作的帮助,助力咨询师在执业中保持良好状态。
保持健康执业的6大维度
1.合理的个案量管理
临床实践是咨询师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保持合理的咨询个案量是降低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咨询师,能够负荷的个案量强度是不同的。虽然对于刚开始尝试接案的咨询师来说,临床工作是令人兴奋且充满挑战的,但有研究认为,在每周接待5个左右的个案量时,咨询师会感到工作量饱和(庄晓丹,2023)。
2022年的一项系统综述的文章中发现,咨询师的工作量越大,职业倦怠感就越强,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入行、经验不足的咨询师来说更是如此(Van Hoy & Rzeszutek, 2022)。因此,控制好个案量对于刚入行的咨询师来说尤为重要。
虽然咨询前期个案量少会在经济收入上给咨询师造成压力,但随着咨询经验的积累,咨询师对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以及自身能力有了更多的认识,可承接的个案量会逐步上升,咨询师工作状态的提升,也让其有能力承接更多的个案(庄晓丹,2023)。
对于执业中期的咨询师来说,每周5个个案量可能是相对轻松的,过少会影响咨询师的进一步发展(郭其辉等,2023)(庄晓丹,2023)。
相反,当咨询师承接新访过多时,咨访关系的建立也可能会受限:2024年壹心理咨询数据显示,周均新来访3个以上的咨询师,首次咨询脱落概率比其他咨询师高10.71%。
2.科学的工作时间管理
咨询师除了接待个案,也需要预留充裕的时间完成个案记录、整理咨询录音、安排咨询时间等个案管理工作。
做好咨询个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咨询师回顾来访者的咨询进程和变化,确保咨询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若没有详细记录,咨询师可能在投诉、法律诉讼等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合规,增加执业风险(Kennedy et al., 2003)。
根据APA2015年和2021年执业心理学从业者的问卷调查显示,一名全职咨询师平均周工作40小时,临床工作时长约为23小时,行政个案管理工作大约为8.7小时。这意味着,成熟咨询师每周可接待的工作量也是有上限的,一般不超过30个(庄晓丹,2023)。
虽然行政个案管理工作不直接面向来访者,但对于保证咨询质量和促进咨询师自身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咨询师在安排日程的时候,也需要预留充裕的时间在咨询前做相应的准备,确保两节咨询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或休息时间。
整理个案记录的同时整理自己情绪,缓解因咨询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压力,从而在下一节咨询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部分咨询师在执业初期会选择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平均从事咨询工作时长大约为20小时(Lin et al., 2022),这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时间管理要求,包括合理分配时间用于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调节各类工作对自身状态的影响等。
及时调整对外展示日程安排,有助于咨询师招募新来访,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与现有来访者的沟通与信任,确保咨询工作的连贯性和专业性。
3.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
咨询师不可避免地会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有危机风险的来访者。
Chemtob 等(1988)曾开展过一项开创性研究,结果显示约22%的心理咨询师曾经历过来访者自杀的情况,其中39%的咨询师经历过不止一起自杀事件。
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中,也统计出类似的情况:约29%的心理咨询师曾经历过至少一位来访者自杀,76%的咨询师的来访者曾有过至少一次自杀尝试,90%的咨询师反馈其来访者存在自杀意念(Trimble et al., 2000)。
除了自杀危机外,还有约35%的来访者经历过创伤,包括性侵、家暴等(Lawson & Myers, 2011)。据壹心理2024年数据显示,全年224条咨询服务危机报备中,即刻高危的来访占22.7%,70%的咨询师焦虑等级评分超过3分(满分5分),34%的咨询师希望获得危机干预方面的专业资料推荐。
由此可见,当咨询师缺乏与危机来访工作的相关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压力倍增。
在与危机风险来访者接触的过程中,咨询师可能会受到来访者的情绪影响,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
如果咨询师不能及时觉察和处理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咨询效果。咨询师应谨慎完成咨询前期的评估工作,同时避免过度承担责任,必要时转介超出自身胜任力范围内的来访者。
面对难以处理的个案,咨询师也需有意识向外求助,利用团队力量,为来访者提供最恰当的帮助。
处理心理危机是心理咨询工作中常见的具有法律风险的事件之一,因此,熟悉心理咨询在法律框架下的执业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从业时间10年以上容易因为咨询经验丰富而忽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相对不足(张演善等,2015)。
不论资历深浅,咨询师的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待超出自身胜任力范畴的来访者不仅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还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损害咨询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甚至可能违反《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面临民事或刑事诉讼的风险。
4.持续的专业能力提升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一书中提到,学习培训是咨询师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咨询师入行的敲门砖。
学习应贯穿咨询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临床工作中,来访者的问题和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来访者,其心理特点和问题表现也各不相同。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是他们开展工作的基石。
一般在开始接案起的10年时间内,咨询师会投身于各种流派培训和咨询技能的学习中,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庄晓丹,2023)。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也需要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咨询情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根据壹心理入驻咨询师执业状态的调研,78%的咨询师认为通过进行专业学习或督导,提升专业胜任力,能够缓解职业倦怠。
除了持续参与理论学习,督导也是咨询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为咨询师提供了一个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的机会。对于仍在受训阶段的咨询师,在督导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已经完成受训的新手从业者而言,参与稳定的个体督导依旧是提升专业胜任力的重要途径(庄晓丹,2023)。
根据咨询师之家发布的《2024中国心理行业督导现状报告》显示,超过86%的咨询师认为督导是提升专业胜任力的关键途径。70.77%的咨询师在面对困难情境时会寻求督导,如果咨询师能够在督导的帮助下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疗愈性的体验(Healing involvement) (Rønnestad et al., 2019)。
在壹心理平台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相较于新手咨询师,资深咨询师参加朋辈督导的频率更高。虽然更有经验的咨询师会考虑逐步降低自己的个体督导频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可以减少自我觉察和反思。
相反,这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反思性要求。有效的反思要求咨询师对模糊性有容忍度、具备复杂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保持开放态度以及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Rønnestad et al., 2019)。
专业提升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也包括自主学习,阅读书籍文献等经济投入更少的形式。咨询师也可以从理论中跳脱出来,关注社会,关注多元文化的群体,打破信息茧房,发展多元文化视角。
5.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同行间的交流也是咨询师获得支持的重要途径,如在咨询师之家社区、小组等活动中,咨询师不仅可以分享和探讨行业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形成自己的转介网络,为有需要的来访转介合适的心理资源,丰富自己的工作体系和资源,增强职业认同感。
咨询师所在社区对于他们的职业身份的认同和职业生涯,也能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方面,社区可联合地方居委会、政府单位、社工站等社会服务机构,帮助居民了解并认可咨询师的工作价值;另一方面,社区也能为咨询师提供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的机会,如在社区服务项目中,与社工、医生等专业人员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咨询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收获更丰富的问题解决视角,对他们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良性作用。
咨询师作为一个人,也会受到自身复杂的生活、家庭、亲密关系和疾病的困扰,也需要有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来自朋友、家人等方面的支持。
家人的认同,可以帮助咨询师——尤其是处在成长瓶颈期的咨询师——坚定从业信心和职业信念;
定期参与社交活动,在不违反伦理和暴露个案隐私的前提下,与朋友分享工作中的疲惫和困惑,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咨询师获身心放松,缓解职业倦怠;
与非咨询行业的人社交,建立链接,能够帮助咨询师放下职业身份,丰富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背景人群的需求,为咨询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灵感,也有助于咨询师保持身心平衡。
6.长期的自我觉察和关照
缺乏自我觉察和反思有时候会限制咨询师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对于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可能会阻碍他们个人议题的修通。
个人议题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流派的咨询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咨询时数在500小时以下的咨询师,个人议题容易伤及咨访关系建立等核心问题,对于咨询时数3000小时左右的咨询师,容易造成临床工作中的短板(庄晓丹,2023)。解决个人议题,能够帮助咨询师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咨询能力。
职业倦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咨询师群体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作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
研究发现,韩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咨询师在无能感这一职业倦怠特征上的得分,普遍高于美国的心理治疗师。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亚洲地区的集体主义文化中,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亲密链接(Puig et al., 2014),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
因此,对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咨询师而言,参与团体形式的活动可能更容易获得支持,这种方式也更符合他们所在的文化价值观,比如长期稳定的团体体验、和家人朋友相处、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等。
在深入剖析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三大平台相关服务数据,我们明确了以下咨询师健康执业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成为咨询师们执业路上的有益参考,助力咨询师更专业、更真诚地服务于每一位来访者。
工作指标建议
参考《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和Rønnestad & Skovholt (2003)中对于咨询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称呼以及对应的从业年限和咨询经验,结合壹心理平台对于咨询师等级的划分,本文将咨询师分为新手、成熟、资深三个职业发展等级。
1.新手咨询师
新手咨询师付费咨询经验在2000小时以内,一般从业年限在4年以内,受训阶段学员不属于新手咨询师。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前期多以兼职为主,转全职后也均面临收费低与学习成本高的巨大生存挑战,如何应对多重压力也是本阶段咨询师重要的个人议题。
1.1个案量和行政类工作【以下总计每周约31小时】
建议20小时以内,个案记录等行政类工作占1/3。从业第一年保证每周不超过5个小时,以确保能够深入理解和处理每个个案;新访个案不超过1个/周,以适应新个案的挑战并保证服务质量;行政工作能够充分及时,包括记录整理、个案管理、沟通协调等,以确保咨询工作和后续反思的顺利进行。
1.2培训学习与督导
建议至少6小时/周,在完成一项长程系统培训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学习至少3小时/周。阅读书籍、参与培训、朋辈小组均算其中。个体督导在执业前期必不可少,新手咨询师需要保持规律性督导,至少每周1小时,团体督导、督导示范教学、AI练习反馈也均是不错的选择。
1.3个人成长/自我照顾
建议至少4小时/周。无论什么流派都建议有个人体验,至少1小时/周,咨询与团体体验都是不错的选择。建议咨询师参与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付费学习,计划休假,每年约4周以上。
1.4专业机构或平台工作参与
建议1小时/周。咨询师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强督导辅助自己完成前100个来访者的工作。在专业机构或平台执业前期,容易面临更多所学方法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困难,咨询师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或平台学习资源向有经验的咨询师学习。
咨询师应与专业机构或平台积极沟通协作,做到定期回访、及时转介、积极确认预约需求等,并使用专业机构或平台的时间管理与日程规划工具,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工作与生活平衡。
咨询师还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或平台资源,寻找合作与交流机会,如参与项目合作、学术研讨等。
2.成熟咨询师
成熟咨询师付费咨询经验在2000-8000小时以内,一般从业年限在5-9年。这个阶段的咨询师已经度过了新手期的摸索和挑战,开始形成自己的咨询风格和专长领域。在咨询技巧、案例处理和咨访关系管理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但个人自由执业也依旧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
2.1个案量和行政类工作【以下总计每周约39小时】
建议不超过30小时,个案记录等行政类工作占1/3。周咨询量不超过20个小时,撰写个案记录每周约6-9小时。新访个案量不超过2个/周,以适应新个案的挑战并保证服务质量。
行政工作能够充分及时,包括记录整理、个案管理、沟通协调等,以确保咨询工作和后续反思的顺利进行。咨询师还可以开始拓展其他工作,如团体咨询等。
2.2培训学习与督导
建议至少5小时/周。咨询师可以确定自己擅长流派并完成该流派的长程系统培训,持续深入学习至少3小时/周,阅读书籍、参与培训、朋辈小组均算其中。建议至少隔周一次个体督导,辅助稳定的团体督导或朋辈督导。
2.3个人成长及自我照顾
建议至少4小时/周。个案量不建议低于5个个案,否则专业成长会停滞。作为动力学咨询师,一周一次的个人体验或高频个人体验,参与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付费学习。咨询师亦可以计划休假,每年约4周以上。
3.资深咨询师
资深咨询师付费咨询经验在8000小时以上,一般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处理各种复杂和挑战性的个案,还能够在咨询过程中融入创新性和个性化的方法。
随着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有更多新的领域被加入到工作范畴中,如进行专业培训、讲座和督导工作,同时也更加注重经验的传承与新的探索相结合。
3.1个案量和行政类工作【以下总计每周约40小时】
建议不超过32小时,个案记录等行政类工作占1/4。周咨询量在25小时以内,撰写个案记录约每周8小时。新访个案不超过3个/周,以适应新个案的挑战并保证服务质量,短时间新访集中极易造成来访脱落。
行政工作能够充分及时,包括记录整理、个案管理、沟通协调等,以确保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咨询师还开始拓展其他更多工作,如团体咨询、教学,督导,研究等。
3.2培训学习与督导
建议至少4小时/周,参与学习至少2小时/周。咨询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如工作坊、读书小组等,有持续新的视角和思考产出。
在复杂情境下,参与个体督导,团体督导,朋辈督导等,约1小时/周。如过咨询师也面向咨询师提供督导,亦需要持续接受督督导。
3.3个人成长及自我照顾
建议至少4小时/周,个案量不建议低于5个个案,否则专业成长会停滞。咨询师在该阶段可以拥有自己稳定的自我照顾方式,生活状态中呈现一种积极生命力。建议咨询师计划休假,每年约4周以上。
以上全文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每周投入的工作量是相当惊人的。咨询师的日常工作要求在完成基础咨询和行政工作以外,还需要投入持续大量时间进行学习成长。
由此郑重提醒所有想要加入这个行业以及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深耕的咨询师,重视平衡自己的时间安排,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考虑“自我照料”的重要性。
自我照料不仅仅是基于咨询伦理,让咨询师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自己的生命状态以身作则,展示相对健康的生活与工作平衡状态。
当前的咨询师健康执业建议中,尽管涵盖了诸多关键要素,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中未对处于受训阶段的咨询师与新手咨询师进行详细划分,虽然二者都有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和经验,但他们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有有所不同。
受训阶段的咨询师在实习机构的严格监管下进行工作,个案复杂程度相对较轻,而独立执业的新手咨询师,督导的监管会减弱,实际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会增加,二者在执业健康需求上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本文也未对地域差异进行讨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程度等都可能对咨询师的执业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咨询师可能面临资源匮乏、专业培训机会有限等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咨询师可能更多地受到高强度工作节奏和高竞争压力的影响。
咨询师的兼职或全职工作状态亦未被纳入讨论,他们在工作时间分配、精力投入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同样会影响其执业健康状况。
我们期待在征集咨询师的反馈后,能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更全面、精准地为咨询师的执业健康提供指导和支持,助力咨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咨询师健康执业自测清单
1.身心健康方面
我是否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是否定期进行自我心理评估,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
我是否保持了规律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
我是否在感到身体不适时或情绪状态不佳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职业发展方面
我是否继续保持了对职业伦理的警觉和坚持了行业学会要求的伦理学习?
我是否持续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保持专业胜任力?
我是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我是否在遇到职业挑战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我是否在职业发展中,保持了与同行的良好交流和合作?
3.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
我是否能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我是否在业余时间,参与了有助于身心放松的活动?
我是否在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中,得到了足够的情感支持?
我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4.自我照顾实践方面
我是否制定了自我照顾的计划,有具体的目标和步骤,并付诸实践?
我是否定期回顾和调整自我照顾的计划,确保其有效性?
我是否在自我照顾方面,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鼓励?
我是否在需要时,寻求了专业督导或个人咨询的支持?
5.工作状态稳定方面
当前的个案中,困难个案的数量有多少?有多少具有危机风险的个案?我自己可以处理吗?
当前的个案中,即将结案或暂停的个案有多少,其中,有多少是因自身胜任力不足而结束或暂停的?
我想要接更多新个案,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出于对咨询工作的热情和承诺?
我是否真的有准备好和一个新的来访者建立深层次的联结?
我是否在咨询过程中,能够保持专注和投入?
我是否在咨询结束后,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清理和恢复?
我是否为自己设置了合理的心理边界,避免过度卷入来访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其辉,曾艺欣,王建玉,洪昂,蔡传坤,张天然... & 范青.(2023).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心理学通讯(02),88-95.[2]樊富珉. (2018).心理咨询师核心能力之我见.心理学通讯, 1(3), 177–180. doi: 10.12100/j.issn.2096-5494.218066[3]张演善, 肖蓉, 赵静波, 杨雪岭, & 张小远. (2015). 《精神卫生法》背景下心理咨询师法律认知的现状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6), 6.[4]庄晓丹.(2023).心理咨询师的执业之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5]Brodie, J. D. (1982). Career-sustaining behaviors in psychotherapists: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support system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Graduate School, 198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 3592B.[6]Eunha, K. (2007). Occupational stress: A survey of psychotherapists i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14(1), 111–120. https://doi.org/10.1037/1072-5245.14.1.111[7]Orlinsky, D., Rønnestad, M. H., Ambühl, H., Willutzki, U., Botersman, J.-F., Cierpka, M., John Davis, & Davis, M. (1999). Psychotherapists' assessments of their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career levels.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6(3), 203215. https://doi.org/10.1037/h0087772[8]Kennedy, P. F., Vandehey, M., Norman, W. B., & Diekhoff, G. M. (2003). Recommendations for risk-management practice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4(3), 309–311. https://doi.org/10.1037/0735-7028.34.3.309[9]Kramen-Kahn, B., & Hansen, N. D. (1998). Rafting the rapids: Occupational hazards, rewar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psychotherapis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2), 130-134. https://doi.org/10.1037/0735-7028.29.2.130[10]Lawson, G., & Myers, J. E. (2011). Wellnes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and Career-Sustaining Behaviors: What Keeps Us Well?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9(2), 163–171. https://doi.org/10.1002/j.1556-6678.2011.tb00074.x[11]Lin, L., Stamm, K., Conroy, J., & Assefa, M. (2022). 2021 Survey of Health Service Psychologists Techincal Report [Review of 2021 Survey of Health Service Psychologists Techincal Repor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2]Puig, A., Yoon, E., Callueng, C., An, S., & Lee, S. M. (2014). Burnout syndrome in psychotherapis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nation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1(1), 87–96. https://doi.org/10.1037/a0035285[13]Rø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13). The Developing practitioner: Growth and Stagnation of Therapists and Counselors. Taylor & Francis.[14]Rønnestad, M. H., Orlinsky, D. E., Schröder, T. A., Skovholt, T. M., & Willutzki, U. (2019).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lors and psychotherapists: Implications of empirical studies for supervision, training and practice.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9(3), 214-230.[15]Rø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03). The journey of the counselorand therapi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 5–44.[16]Puig, A., Yoon, E., Callueng, C., An, S., & Lee, S. M. (2014). Burnout syndrome in psychotherapis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nation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1(1), 87–96. https://doi.org/10.1037/a0035285[17]Stevanovic, P., & Rupert, P. A. (2004). Career-Sustaining Behaviors, Satisfactions, and Stresses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ists.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1(3), 301–309. https://doi.org/10.1037/0033-3204.41.3.301 [18]Trimble, L., Jackson, K., & Harvey, H. (2000). Client suicidal behaviour: Impact, interven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st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35(3), 227–232. doi:10.1080/ 00050060008257483
[19]Van Hoy, A., & Rzeszutek, M. (2022). Burnou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Psychotherapists: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928191.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928191
[20]Yang, Y., & Hayes, J. A. (2020).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burnout among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 practice-oriented review of recent empirical literature. Psychotherapy (Chicago, Ill.), 57(3), 426–436. https://doi.org/10.1037/pst0000317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