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恐惧还是渴望:你的人生靠什么驱动?

发布时间:2025-03-20 19评论 2449阅读
恐惧还是渴望,你的人生靠什么驱动?||云心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代桂云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心理(ID:yunxinli-aiziji)


时光流转,四季更替,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奏与韵律。人的内在世界,也有欢愉与痛苦的交替,明媚与阴霾的更迭。


驱动外在世界的力量,无善无恶。驱动内在世界的力量,却有正负。更准确地说,有些人的人生被恐惧驱动,有些人的人生被渴望引领。这两种动力,塑造了差异极大的生命样态。



01

恐惧驱动的人生


“最近两周,你的睡眠和饮食怎么样呢?”当与新的来访者进行首次评估性会谈时,这是我常常问到的一个问题。但我听到一个姑娘的回答时,内心还是被震了一下。


“我的睡眠很多年都不好了”,她说,“最近也没有食欲,我觉得我不配吃饭。”


为什么不配吃饭呢?因为最近半年多来,她的学业表现一次比一次差。她在国外读本科,按照她的设想,她应该达到一等学业水平,同时申请到一个理想的硕士学校,否则人生就留下了败笔。人生留下败笔这样的事情,是她无法容忍的,那意味着她的人生不再完美。


有人做一件事未必是追求完美,而是补齐缺陷。一位来访者特别想谈恋爱,我们探讨了她的恋爱动机,发现最大的动机就是“显得正常”。在她的逻辑里,正常的人到了这个年龄都会谈恋爱。如果自己从来没谈过恋爱,别人会认为自己不正常。


在心理咨询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她们迫切地要把自己嫁出去,只因为同龄人都结婚了。如果不结婚,自己在别人眼里就是有缺陷的。她们的迫切程度也很让人震动:结了婚,哪怕马上离婚也行。


也有人因为逃离痛苦而留在一段有毒的关系里。一个女生被男友家暴,伤得还挺严重。她不离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还有爱,而是她曾经抑郁过一段时间,她再也不想经历那种了无生趣、郁郁寡欢的状态了。她认为,如果离开了男友,自己一定会再次陷入那种抑郁状态。


这些被恐惧驱动的人生,底下隐藏着这样一个公式:如果我做不到A,我就陷入悲惨的境地B。为了逃离B,那么我必须完成A。



02

渴望引领的人生


除了恐惧之外,人生还有一种驱动力,那就是渴望。


这种渴望有很多种表述方式,比如,“这种现象让我很着迷”; “这件事太有意思了”;“我很愿意做这件事”……说这些话的人眼里有光,甚至全身都光芒四射。


我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者身上,都看到过这种光芒。比如,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他多次在采访中提到,心理治疗对他而言是“终身的热情”,甚至表示,“即使没有报酬,我仍会做心理治疗,因为它教会我如何活着。”


在80多岁时,他还在工作,只是因为热爱。他说,“因为极少有精神病医生到我这个年纪还在执业,所以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你还在给别人看病?这不是出于经济原因,我有足够的钱过舒适的生活。而是因为我实在太爱自己的工作了,在不得不放弃之前,我绝不放手。”


这个“不得不放弃”的时刻还是来了。那一天是美国国庆节,他听到有人敲门,看到一位中年女士,他们预约了当天的咨询,而他完全忘记了。他的遗忘让他意识到,是时候从治疗师的位置上退下来了。那一年,他88岁。


这种热爱如此动人,让人不自觉就会受到感染。


我关注的公众号里,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阳光中灿烂微笑”,是一个植物科普的号。单看哪一篇图片和文字,都质量平平,但作者打动我的是她对植物的热爱。6年多的时间里,她写了1200多篇原创文章,真的是认认真真记录,踏踏实实热爱。


还有一个是“宫了了”,作者擅长把思维视角化,收集并整理了很多漂亮的图形,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型工具箱”。没有热情与热爱,没有人会坚持做这些东西。


这两个号我都不常看,但一直关注着,单纯喜欢这些充满热情的蓬勃生命。


这些被渴望引领的人生,底下也隐藏着一个公式:我喜欢做A,顺其自然得到了B。如果得不到B也没关系,因为A已经给了我足够多的乐趣。



03

由目标导向到价值导向


做同样一件事情,因动机不同,体验可能截然相反。


比如,A同学和B同学,两人同样努力学习。A同学害怕如果不努力学习,自己就会考不上大学,只能过一种失败的人生。B同学则是因为喜欢天文,梦想着考上天文专业,继续探索这个领域里的更多新知。


同样是谈恋爱,C女士的动机是害怕一个人的孤单,想找个人时时陪伴着自己。D女士的动机的人是享受两个人的爱和亲密。


对A同学来,他惧怕失败。他越靠近失败,他的学习动力越强。但当他成绩变好,也就是越远离失败时,动力就会变弱。他非常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每天都很焦虑,学习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对B同学来说,他追求成功,渴望到大学深造。每当了解到一些关于天文的新知识,都让他很开心。


对C女士来说,她非常害怕男友离开自己,但凡觉得男友不那么重视自己,就与对方争吵,两人的关系充满痛苦。对D女士来说,她喜欢与男友在一起的时光,什么都不做就很开心。


一个人怎么才能从恐惧驱动,转变为渴望引领?


在《生活的陷阱》这本书中,路斯·哈里斯提供了一个思路:从“目标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


目标和价值不同。价值是你内心深处的渴望: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展现何种特质。价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至离世的那一天都可遵从。目标是那些可以获得和达成,可以从任务清单中划掉以表示结束的东西。


考上好大学是一个目标,获得新知是一种价值。找到一个男朋友是目标,遵从亲密和关爱则是价值。


做同样一件事情,当我们以目标为导向,特别是又为目标的实现设置了苛刻的规则时,往往会陷入对错得失的焦虑之中。目标越完美,规则越绝对,压力就会越大。大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宕机。


就像那个觉得自己不配吃饭的姑娘,她的目标是获得一等学业,又定下了一个必须达到这一目标,否则就不配活的严苛规则。当几次成绩不理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日益渺茫时,她就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几乎无法专注学习。如果她将目标调整为获取新知,或者保持上进,无论能不能拿到一等,她都可以践行这些价值,从而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开心。


我最近也有类似的体验。我喜欢植物,每个周五的“自我照护日”都出去刷山,拍摄各种美丽的花朵。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满山花都开了,我却还没有出门,错过了花季。这个梦,让我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


如果我的目标是拍摄更多的花卉,我必然处在焦虑之中。因为当花季来临的时候,我能够拍到的花朵必然是少数,错过的必然是多数。如果我遵循“沉浸自然,分享美好”这样的价值导向,就能让我对与每一种植物的相遇都心存感恩,并开开心心地分享每一张漂亮的图片。


价值让人自由,规则使人束缚。用价值导向引领人生,每一日,都体验到生命的蓬勃活力。


作者简介:代桂云,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树心理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0

回复

恐惧还是渴望,你的人生靠什么驱动?||云心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代桂云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代桂云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