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粥粥
编辑:洛洛西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在豆瓣评分8.7的《花束般的恋爱》中,麦与绢的相遇藏着当代社恐的社交密码:
(图源网络,侵删)
两个错过末班车的年轻人,从吐槽加油站神曲太吵,到diss网红书店的摆拍套路,最后达成“XX作家真矫情”共识……原本陌生的灵魂,竟因一连串的“蛐蛐”而碰撞出心动的花火,成为“深夜压马路聊人生”的灵魂拍档。
可见,“蛐蛐他人”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当两个人发现彼此对某人或某事持有相同的负面态度时,往往会产生找到组织的归属感,从而拉进两个人的距离。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本来互不了解的同学,因为对同一门课的某些设置有共同的不满,几句交流后迅速熟悉起来等等。
为什么蛐蛐他人会有奇效?什么样的蛐蛐效果最好?想知道答案的话,就接着读下去吧。
“蛐蛐他人”更能拉近距离 | 负性优先效应
Weaver & Bosson (2011) 的经典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1]。
研究者邀请了约140名大学生,要求每个人先选出一位自己“有点喜欢”或“有点讨厌”的教授,并给自己的态度评分(比如“虽然讲课无聊,但他给分挺大方”属于弱负面;“他的课简直是精神酷刑”则算强负面)。然后虚构一位“陌生人”,声称此人和参与者对同一教授持有完全相同的喜恶态度,让参与者通过“社会群体分类选择”任务测量熟悉感(即勾选陌生人可能归属的52个社会类别)。
(图源网络,侵删)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① 弱负面吐槽组(吐槽教授的PPT配色/板书潦草)的参与者平均勾选了28个社会标签,显著多于强负面组(19个)和正面组(15个),表现出更强的“我好像很了解ta”的认知错觉;
② 强负面吐槽组(谴责教授的教学能力/人品问题)的参与者却产生社交戒备,担心对方是偏激的“键盘侠”;
③ 正面夸赞组(夸赞教授的板书工整/备课认真)的亲近感评分比弱负面组显著更低(19%)。
可见,一起背后“蛐蛐”他人比一同“拍彩虹屁”更能拉近彼此关系。这正反映了心理学上的“负性优先效应”——对他人的共同负面态度比共同正面态度更能促进亲密感。共享的负面态度通过提升主观熟悉感来促进亲密,这种效应在弱态度时尤为显著。然而,当吐槽变得激烈时(弱负面→强负面),其促亲密效果反而与正面评价无异,甚至可能触发防御机制。
负性共鸣 > 正面共鸣 | 真实的我
那么,为什么“蛐蛐”他人比夸夸他人更能拉近关系?
//1.愿意吐槽的人更真实可信
通常,夸人可能是出于礼貌,但背后说人坏话却需要冒着被反驳的风险,人们会将这种非必要的社会风险承担解读为对方真诚的信号,进而产生信任感。
就像共同抱怨天气的陌生人,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同类识别”。当人们发现彼此有相同的负面看法时,会感觉彼此更了解对方。
//2.通过反向推导深入了解
当人们听到他人吐槽时,会引发“逆向社会推理”——人们会通过对方讨厌的特质(如"PPT配色丑")反向推测对方更多的内在特质[2]。
这种推测比被认为是社会期许行为的正面夸赞(如"板书工整")传递了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人们感到对方毫无保留,甚至与自己有很多共同之处,从而促进相互信任。
//3.我们是同一战线的好伙伴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起“蛐蛐”他人可能在社会互动中起到“团结”作用,特别是在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时。
天津社交小蝴蝶为大家教学
(图源网络,侵删)
大脑会激活潜意识中的“部落结盟本能”[3],从而建立"我们是一伙儿"的微型同盟。这种心理上的共鸣让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时,感到更加舒适和安全。
“蛐蛐他人”需适度 | 关系进阶法则
虽然“蛐蛐他人”能快速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Bosson等(2006)指出,当态度不那么强烈时,吐槽反而比夸奖更容易打破尴尬、拉近距离;但如果态度过于强烈,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能让别人感受到他的真实想法,此时二者的亲近效果相差无几[4]。
这也印证了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的新发展[5]——该理论认为态度一致性(无论正负)是亲密感的核心,而新研究发现态度强度会调节该效应。具体来看,“蛐蛐他人”带来的亲密效应是有“强度阈值”的,过度强烈的负面态度可能会引发社交焦虑。
反之,积极共鸣才是关系升华的关键。当人们在分享积极事件时感到被理解、支持和关心时,他们对关系的满意度更高[6]。因此,真正持久的关系需要超越单纯的负面共鸣,找到能真正激发彼此积极情绪的话题,比如共同兴趣、目标或经历,这样才能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增近彼此内心的情感联结。
结语
背后“蛐蛐”他人确实能迅速拉近关系,但真正长久的亲密关系,是从“共同讨厌”走向“共同热爱”,实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理解。
正如麦与绢的爱情,始于吐槽成于共鸣,最终却困于缺乏深层价值联结。这或许才是给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用共同吐槽打开话题,用积极共鸣深化联结。
学堂君
学堂君觉得,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只是可以通过背后“蛐蛐”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了,在类似某个帖子的评论区这样的平台,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吐槽“阵营”。
有没有人想“蛐蛐”学堂君的?在评论区留言,学堂君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๑•̀ㅂ•́)و✧
参考文献:
[1] WEAVER J R, BOSSON J K. I Feel Like I Know You: Sharing Negative Attitudes of Others Promotes Feelings of Familiarity[J/O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1, 37(4): 481-491. DOI:10.1177/0146167211398364.
[2] JONES E E, DAVIS K E. From Acts To Dispositions The Attribution Process In Person Perception[J/OL]. 1965, 2: 219-266. DOI:10.1016/S0065-2601(08)60107-0.
[3]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M/OL]. New York, NY, US: Psychology Press, 2004: 293. DOI:10.4324/9780203505984-16.
[4] BOSSON J K, JOHNSON A B, NIEDERHOFFER K, 等.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through negativity: Bonding by sharing negative attitudes about others[J/O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6, 13(2): 135-150. DOI:10.1111/j.1475-6811.2006.00109.x.
[5]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OL].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58: ix, 326. DOI:10.1037/10628-000.
[6] GABLE S L, GONZAGA G C, STRACHMAN A. 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 Suppor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 disclosures[J/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1(5): 904-917. DOI:10.1037/0022-3514.91.5.904.
作者简介:粥粥。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