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蒙迪
编辑:王思佳
排版:阿南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理趣谈(ID:gh_1f882deac12d)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有些沉重但又非常重要的话题——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影视剧里,或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闻这样的事例:有些人经历了极其可怖的事件,比如亲眼目睹死亡、遭受严重创伤,或是直面生命威胁,此后,他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忆起那些痛苦万分的场景,噩梦连连。突如其来的回忆,更是能瞬间将他们拖入恐慌的深渊,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据统计大概 5% - 10% 的人在一生中会受到 PTSD 的影响,但实际上,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把自己那些痛苦的创伤经历说出来,所以实际患病的人数可能比这个统计数字还要多得多。
比如,在大学里被侵犯的女大学生只有 4.1% 会选择报警;职场中遭遇性骚扰的人也只有 5% - 30% 会正式投诉,大多数人都选择把这些痛苦默默藏在心里。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心理健康和心理社会支持(eMHPSS)技术应运而生。
在线心理咨询平台、自助式心理 APP 等应用,为大众心理健康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然而,这些新兴的数字疗法效果究竟如何?这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此,一群来自前沿领域的研究人员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实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揭开这项研究背后的奥秘。
在线心理咨询、自助心理 APP 等都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些数字疗法到底有没有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有一群超厉害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超有趣的实验,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
研究人员找到 77 个来自瑞士两所法语大学的学生来参加实验。(不过最后有 4 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被排除了,实际参与完整实验的有 73 人)。
在正式实验之前,他们先做了个小测试。从 4 部电影片段里挑出最能引发大家强烈情绪反应的片段,这 4 个片段都不简单,有法国电影《不可撤销》里用灭火器砸脸的暴力场景、强奸场景,还有美国电影《被告》里的强奸场景,以及英国的道路安全宣传电影《开车时发短信》。
研究人员选取了 12 名受试者(7 名女性,5 名男性),让每位受试者观看其中一个片段。观看结束后,采用多种方法评估他们的情绪反应,具体包括使用改编后的国际情感图片系统评估量表(IAPS)进行打分,针对恐惧、无助、愤怒和厌恶等情绪进行单独评分,并记录受试者在接下来一周内的闪回情况。
结果发现,《不可撤销》里的性侵场景在引发创伤感和情绪激动方面得分超高,而且它引发的闪回次数也是最多的,所以这个片段就被选来进行正式实验啦。
正式实验启动后,73 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在观看电影片段后,与专业的心理医生开展基于 “危机事件应激晤谈” 模式的深度访谈。该访谈共分为 7 个阶段,医生将引导学生围绕对电影片段的感受、想法等方面进行交流。
第二组学生则借助平板电脑上的 eMHPSS 进行访谈。虽然也是和同一个心理医生 “交流”,但他们只能通过观看预先录制好的视频,随后以匿名形式在平板电脑上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可避免被他人察觉,使学生能够更为自在地表达自身想法。
第三组学生作为对照组,在观看电影片段后,不接受任何额外干预措施。
在整个实验进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收集数据。实验前,参与者需填写一系列问卷,其中包括用于测量焦虑程度的状态 - 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估抑郁状况的贝克抑郁量表(BDI),以及能够评定正负情绪的正负情绪量表(PANAS),旨在全面了解参与者初始的心理状态。
观看电影后,参与者被要求填写国际情感图片系统(IAPS)相关问卷以及电影体验评分问卷,以此探究电影是否引发了参与者的情绪变化;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记录下他们此时的状态焦虑水平(STAI - STATE 1)。
待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接受干预后,需再次填写状态焦虑量表(STAI - STATE 2)与正负情绪量表(PANAS 3)。此外,在后续一周内,全体参与者每天都要记录自身是否出现闪回现象,即突然回忆起电影中恐怖场景的次数。
结果出来啦,真的很有意思!实验前,对三组学生进行焦虑、抑郁及正负情绪的测量,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这充分表明分组具有良好的均衡性与公平性。
观影结束后,所有学生的情绪均被有效调动。通过 IAPS 评分可知,电影具备强大的情绪激发能力,普遍对学生产生影响,致使厌恶、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显著上升。不过,此时三组之间的情绪差异尚不明显。
重点内容来了!在实施干预措施后,分析 STAI - STATE 2 数据发现,心理医生干预组与 eMHPSS 干预组在降低焦虑水平方面效果相近。但依据 PANAS 数据,心理医生干预组在减少负面情绪上优势更为突出,eMHPSS 组的负面情绪程度相对较高。
此外,闪回情况作为判断 PTSD 症状的关键指标备受关注。在三组中,对照组出现闪回的人数最多,频率也最高;eMHPSS 组情况优于对照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闪回现象;心理医生干预组效果最为显著,闪回次数最少。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闪回的频率在观影后的最初几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
为啥会这样呢?研究人员分析,可能是因为无论是和心理医生交流,还是通过 eMHPSS 倾诉,这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都能帮助大家调节情绪,从而减少闪回。
就像此前有研究说倾诉能减轻压力,这次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就算是对着机器倾诉,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呢!
不过这个实验也有一些小缺点。首先,考虑到伦理问题,实验里用电影片段引发的创伤比现实中那些能导致 PTSD 的创伤要轻得多,所以这个 eMHPSS 在现实里效果咋样还得再研究。
那咱们普通人能从中学到啥有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呢?当你经历了一些不太开心、有点小创伤的事情,比如和朋友吵架、工作上被批评了,感觉心里憋得慌的时候,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第一,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说出来,把心里的委屈、愤怒都喊出来,别憋在心里。
第二,写日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把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都写下来,就像在和一个最信任的朋友倾诉一样。
第三,现在有很多匿名倾诉的 APP,要是你不好意思和身边人说,就可以去上面和陌生人说说,说不定还能收到很多暖心的回复呢!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能让大家对 PTSD 和 eMHPSS 有更多了解,要是你身边有人可能正在被创伤后的情绪困扰,别忘了把这些方法分享给他们哦!大家一起努力,让心灵更健康、更快乐!
参考文献:
Vonèche-Cardia, I., Bendahan, C., Fiori, M., Antonietti, J.-P., Farah, J. C., Gillet, D., & Preissmann, D. (2025). Boosting trauma resilience: The power of electronic mental health support - a randomized trial. Acta Psychologica, 253, 104698.https://doi.org/10.1016/j.actpsy.2025.104698
作者简介:王思佳,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理趣谈(ID:gh_1f882deac12d),分享高质量心理学文献的内容,探索有实证支持的心理学奇妙世界,用不正经的方式讲很正经的事儿。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