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线球心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
我们都可能有过这样的时刻: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束缚,动弹不得。明明心中有目标、有渴望,却好似陷入了一团迷雾,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这种感觉,就像是人生被 “卡住” 了。其实,这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 “心理停滞期”。
01
心理停滞的四个信号
当你连续两周以上出现以下这些状态时,或许你就已经身处心理停滞期之中了。
明明脑海中有许多想做的事情,可就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拖延,迟迟不肯迈出行动;
面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总是习惯性地全盘否定,觉得它们都无法真正解决自己的困境;
对扑面而来的任何新信息都感到麻木,提不起丝毫兴趣;
甚至开始深度怀疑 “努力是否有意义”,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与迷茫之中。
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的研究发现,在 25 - 40 岁这一黄金年龄段的人群里,高达 68% 的受访者每年至少会经历一次持续两周以上的心理停滞状态。
图源-《9界限》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往往面临着事业上的爬坡、家庭的责任以及自我成长的压力,心理停滞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心理停滞状态和抑郁症的持续性情绪低落有着本质的区别。抑郁症患者长期处于情绪的低谷,而心理停滞者则是被困在 “知道问题存在却无力改变” 的两难夹缝之中。
很大一部分心理停滞者会陷入 “情绪性反刍” 的漩涡。他们不断地反复咀嚼过去的失败经历,或者在脑海中想象出各种困难,仿佛陷入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思维怪圈,就像在莫比乌斯环上徘徊,找不到出口。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指出:“人生最大的枷锁,往往是我们给自己预设的‘不可能’。” 这种自我设限,正是心理停滞的重要根源之一。
02
有效自救第一步——突破「情绪性反刍」
要打破这种停滞的困境,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并果断阻断大脑的 “灾难化预设”。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陷入心理停滞时,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的活动会被杏仁核(恐惧中枢)抑制。
这就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而是被恐惧和焦虑所左右。
这里有一个简单有效的 “5 秒物理干预法”。每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消极的思维循环时,立刻起身,改变自己的物理状态,比如去倒一杯水,或者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同时,大声地对自己说出:“停!这只是我的大脑在保护模式。”
这个简单的动作和话语,能够迅速打断你的消极思维,让你从情绪的漩涡中暂时抽离出来。
图源-《我的事说来话长》
此外,哈佛医学院进行的 “情绪 - 行动分离实验” 也表明,当我们将注意力从 “我害怕失败” 这样的消极情绪,转移到 “我的手指现在能做什么” 这种具体的行动上时,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在 90 秒内提升 37%。
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原来我们并不需要先把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才能行动,行动本身就能够重构我们的情绪。
这就如同当我们心情低落时,强迫自己去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情绪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改善。
03
建立「最小行动单元」是破局关键
著名行为心理学家 B.J. 福格提出的 “微习惯策略”,在应对心理停滞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
在心理停滞的状态下,人们往往对大目标望而却步,觉得难以实现。这时候,“微习惯策略” 就派上了用场。与其设定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高目标,比如 “每天健身 1 小时”,不如从一个微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目标开始,比如 “每天穿上运动鞋站到瑜伽垫上”。
当我们完成这些微小目标时,大脑产生的多巴胺分泌量,比实现大目标时还要高出 300%。这是因为大脑会将这些 “可达成性” 极高的微小目标识别为安全信号,从而给予我们积极的反馈。这种积极的反馈会进一步激励我们继续行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实操框架:
选择 1 个最想改变的方向:这个方向应该是你内心真正渴望改变的,比如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改善人际关系等。
拆解出耗时不超过 2 分钟的启动动作:比如,如果你想提升写作能力,那么启动动作可以是每天花 2 分钟写一句话。
完成后立即自我肯定:对自己说:“我启动了改变程序”,这种积极的自我肯定能够强化我们的行为,增强自信心。
连续 7 天成功后升级难度:当你连续 7 天都成功完成了这个微小目标,就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比如每天写一段话。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打破心理停滞的困境。
04
重构我们的心理叙事
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提出:“我们不是问题的载体,而是意义的创造者。”
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内心的叙事决定的。
图源-《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当我们觉得 “我永远做不好这件事” 时,不妨试着在句首加上时间限定词:“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做好这件事的方法。”
看似简单的语言调整,背后却蕴含着认知重构的强大魔法。它让我们从一种绝对的、消极的认知,转变为一种相对的、积极的探索态度。
还有一种更进阶的方法,那就是创建 “可能性清单”:
写下所有认为 “不可能” 的事:这些事情可能是你一直想做却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可能实现的,比如创业、学习一门新语言等。
在每条后面补充:“如果有 1% 的可能性实现,会是什么促成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能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挑选 3 条展开具体想象:想象在这 1% 的可能性下,你会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会遇到哪些困难,又该如何克服。
这种 “可能性思维” 能够让那些看似坚固的障碍变成可移动的积木。这就是重构心理叙事的力量,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可能性。
05
持续的行动影响着神经的可塑性
我们每一次的微小行动,都在重塑着我们的大脑。就像在雪地里踏出第一条足迹,刚开始可能很艰难,但走得越多,这条路径就会越清晰。
然而,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避开两个常见的误区:
过度依赖意志力:
单纯依靠意志力来坚持行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相比之下,将手机屏保设为行动提示,这种借助外部环境的方式比单纯 “要求自己记住” 要有效 10 倍。它能够在我们容易忘记行动的时候,及时给予我们提醒,让行动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忽视环境信号:
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办公桌摆放特定物品,如绿色植物,能够提升行动启动效率。
绿色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工作或学习状态。
正如神经可塑性研究先驱诺曼・道伊奇所说:“大脑不是命运的囚徒,而是经验的雕刻家。”
当我们完成第 21 次微小行动时,大脑皮层的突触密度会发生可检测到的改变,这意味着改变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不再仅仅是 “将要发生”。
06
最后的行动邀请
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做这三件事:
01 写下此刻最想突破的 1 个卡点:这个卡点可能是你工作上的一个难题,也可能是你生活中的一个困扰。
02 设计对应的 “最小行动单元”:确保这个行动单元不超过 120 秒,越简单越好,比如回复一封邮件、整理一下桌面等。
03 设定明天启动的具体时间节点:明确的时间节点能够增加我们行动的紧迫感,让我们更容易付诸实践。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启动比计划更关键。你不需要突然变成超人,只需要证明 “改变确实可能发生”。
当你完成第一个微小行动时,停滞的齿轮就已经开始松动,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持续的行动下去。
参考文献:
1. Douglas, K., & Smith, A. (2024). Research on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Stagnation among 25 - 40 - Year - Olds. Journal of Psychology Research, 35 (3), 25 - 38.
2. Hebb, D. O. (1949).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John Wiley & Sons.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专业的心理咨询并不昂贵”。黄线球心理持续为大众输出专业靠谱的心理内容与服务,带你关注自我和内心,更好地看见自己,探索自己。
互动时间
你最近状态怎么样,会不会也陷入类似的“心理停滞”呢?来评论区分享下你的生活吧!
原作者名: 黄线球心理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
原文标题 感觉人生被卡住?| 4 个步骤完成「有效自救」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