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心理解析: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抱怨?

发布时间:2025-02-27 15评论 2159阅读
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抱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冰千里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01


K女士总喜欢抱怨,又对自己的抱怨深感苦恼。她称自己像一个怨妇,看哪哪都不顺眼。早晨醒来就有起床气,觉得睡眠不好、觉得天气阴沉沉的、觉得闹钟很讨厌、觉得楼上邻居很吵人、觉得一周过得好快、不想去上班。给孩子做早餐也会抱怨,嫌孩子这不吃那不吃麻烦得很。看到老公更烦,觉得他一点都不顾家,啥也不管,甚至看到他的表情就烦……


就这样,K女士开启了糟糕的一天。有时也会冲孩子发火,也会与老公吵架。但更多时候是小声嘀咕,自言自语。每次过后也会自责,觉得其实也没啥大事,为何自己那么啰里啰嗦四处埋怨呢。这样的性格让她也吃亏不少,比如老公会冲他发火,孩子会躲着他,被同事孤立,还会被他人议论嫌弃。


02


“抱怨”与“埋怨”仅仅从字面理解就很有意思——“怀里抱着怨气”、“把怨恨埋起来”。我们首先看到这里的怨气或怨恨是被“隐藏”和“压抑”的。


但压抑的又不彻底,总是不经意间露出来,露出来的部分就被我们称为“抱怨”、“埋怨”、“发牢骚”。但也不会彻底发泄出来,如果彻底我们称为“指责”、“愤怒”、“歇斯底里”。


所以,我对抱怨的理解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反抗、一种谨慎含蓄的指责、一种忐忑不安的愤怒”。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妥协”既想要责怪对方,又害怕被伤害。这种妥协包含一种悲伤低落的情绪,以及某种深深的无奈感。而且,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结果。


比如K女士,从小在一种被打压的环境下长大,父亲的缺位与母亲的强势让可怜的小女孩无所适从。在K女士的回忆中是“没有自己的”。有的只是“妈妈让我怎么做”。她穿的衣服、吃的饭、玩的游戏说了都不算,都是妈妈一手操办,都是妈妈指定的“商品”。


“记忆最深的就是每次吃饭需要带上套袖、需要洗两遍手、需要等妈妈往碗里夹菜,所有的菜都是妈妈精心准备的,都是营养均衡的,不能吃太多肉,必须吃绿色蔬菜,饭后一定要吃水果、一定要漱口……”K女士苦笑着说。


当孩子在家庭中连最基本的日常都被控制的时候,是没力气反抗的,因为这些控制都必须接受,并且还要感激的、微笑的接受。因为妈妈是“爱”她的,是要他“讲卫生、讲礼貌、营养均衡”的,一个指望父母活下去的小女孩,有什么权力资格来表达自己呢?


“有次和小朋友在楼下玩耽误了吃饭的点,妈妈就罚我不许吃饭,并且各种数落我,说我不懂事,说她为了我多么不容易”——你看,但凡孩子有一点点的自己的空间或主意,都被惩罚,都被打压,都被道德绑架。K女士们怎么能没有怨恨呢?



03


这些经年累月的、无形的、压抑的怨恨最终集中体现为两点:第一,没主见;第二,喜欢抱怨。


我们总会在生活中发现,没主见的人总喜欢抱怨、唠叨、发牢骚;喜欢抱怨的人也往往是没主见的。


“没主见”是一种创伤,是“无法做自己、不敢做自己”的外化。因为“做自己”就会像K女士那样被无情碾压。而“抱怨”则是对这一点的反抗!本质而言,抱怨就是在为自己争取权利空间,就是在表达反抗,好像在说“我讨厌被你控制”!


但,这太难了。这就像一个女孩在与一个强壮的男人掰手腕。赢的几率微乎其微,就像K女士小时候妈妈要她吃蔬菜而她想吃肉那样的困境。即便最终吃几口肉,代价也是在吃蔬菜吃到吐的基础上。


那怎么办呢?只能是无声的表达不满、忐忑的表达愤怒、谨慎的表达反抗。其结果就是“抱怨”。由于人格自由失去的太多、太久,这种抱怨都不知道应该指向何方,就演变成了“莫名的抱怨”、“看啥都不顺眼”这样的泛化特征。


04


如何改变抱怨?


第一,允许生气,让怨恨、愤怒外化。不要小声嘀咕、埋怨,要大声争辩、据理力争!


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是因为内在的小女孩实在太害怕了。她没有保护。所以,需要一个被支持、被允许的安全环境。否则就会像K女士那样遭受二次伤害。


就像K女士找到我,在我们的互动中,我会用心聆听他的抱怨,几年后我会让他换一种语言表达这些无处不在的“不顺眼”,好几次她骂着骂着就哭了、愤怒过后十分平静。


请记住,你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小女孩,你已经长大了,你有权利表达任何不满,不用怕,那个恐惧的妈妈只是内心的某个想象,你需要的是重建一个有力量的、可以保护你的好妈妈。


第二,理解抱怨背后的渴望,千万不要评判自己。


就像K女士称自己为怨妇。你的评判就相当于再次回到了那个无助的内在小孩时刻,你的评判、他人的评判就像早年被父母的批评一样。这会让你重复创伤体验,恶性循环。


你需要做的恰恰相反,去理解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她的每一句抱怨都在渴望妈妈的允许,都在渴望被好好对待,都在渴望自由与独立。


更重要的,她的每次抱怨都是潜意识的“平反”,都是在为当年那个孩子争取说“不”的机会。


你要给他力量,你要寻找能给他力量的人,每一次的犹豫不决与抱怨埋怨背后都需要被认可而非否定。


如同K女士,她还小,还学不会在没有妈妈的捆绑下独自生存。她的小声嘀咕与牢骚都在试图挣脱捆绑。可悲的是现实中很难遇见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哪怕老公孩子。


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学会“自我觉知”、“自我理解”。如果连你自己都嫌弃这个“孩子”,还指望谁能给他温暖吗?!


同样,如果你的孩子和家人有这样的抱怨的习惯,请不要很快的打压他,而是去理解他,千万不要以为他的抱怨仅仅是当下这点小事,更不要觉得他小题大做没主见,而是让自己反思“他这个人”本身、去觉知“你这个人与他这个人”的关系历程。


以上,仅仅是指出了某种成长目标,但过程是艰难的,也许需要好多年,需要在各种关系里反复实践、受挫、不被击倒,再次练习,才能慢慢习得新的经验。



05


如果你想进一步系统掌握如何改变,建议阅读我的新书《我与我》,里面类似K女士的案例有很多,针对性的疗愈方法也很多,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比如书中的这个练习:


化解怨恨与愤怒!


怨恨与愤怒就好像自己吃了毒药,却希望别人去死,甚至恨不能同归于尽


这是一种消耗巨大的负面情绪,有时像烈火灼烧气血,有时像蚂蚁啃食心灵,有时像黑洞吞没自我。


怨恨与愤怒有时会指向具体的人,有时指向一件事,有时指向自己。愤怒也会令人陷入无边的抑郁与羞耻,也会突然暴怒歇斯底里,做出难以理解的行为。


缓解愤怒分两步:第一步,宽恕自己;第二步,放过他人。


宽恕自己:反复与自己进行以下对话,并觉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


1、愤怒是我内在小孩最后的倔强,这个孩子陷入了深深的委屈,她被伤害了。他很无助也很无辜,因为被误解,因为被无视;


2、刚才这个小孩可以愤怒,可以歇斯底里,可以做出不理智行为,因为他实在没办法表达不公与怨恨了。我允许他用愤怒大声说出需求、表达期待、回击伤害、斥责不公;


3、亲爱的小孩,我通过愤怒看见了你的委屈与脆弱,你多渴望这个人也能看见啊。亲爱的小孩,愤怒是为了保护脆弱,你可以脆弱的,不必羞愧;


4、来吧我的小孩,我愿与你共同承担,它们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没啥大不了的(此刻可以抱紧自己的双肩,拍拍自己,抚摸自己)。


放过他人:想象这个人就蜷坐在你对面,请反复对他讲下面的话,每说几句就深呼吸几次:


1、我恨你!讨厌你!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你真是个恶魔、是个人渣、是个骗子、是个伪君子、是个贪婪的吸血鬼!我如此不堪全都拜你所赐,全是你的错!(这些话反复斥责并观察对方的表情以及自己的身体反应);


2、我不选择原谅,也不接受道歉。你应该受到惩罚,承担责任!而不是伤害我、消耗我。这与我无关!现在请听好:这是属于你的痛苦、这是属于你的创伤、这是属于你的恐惧、这是属于你的罪恶、这是属于你的羞耻、这是属于你的胆怯……现在我把它们统统还给你,你有义务去承担它们;


3、我决定撤回放在你身上的能量,我不再用怨恨愤怒来表达,我不会拿你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没办法再扰动我了;


4、现在,我决定完结与你的纠葛。我会降低内在小孩的期待,我会投入更滋养的关系。我已经长大,不需要你来满足我。我放过你,也放过自己,我是自由的。


作者简介:冰千里,觉知内在小孩理念提出者、内在小孩觉知疗法创立者、内在小孩心灵书写发起人、一万+小时个案咨询经验,知名心理学作家,代表作《我与我》、《心灵书写》。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互动时间


这篇文章有没有给你一些启示,让你更好理解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抱怨背后的动机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0

回复

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抱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冰千里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冰千里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