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实话实说:仅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救不了学生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5-02-25 21评论 1948阅读
实话实说:仅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救不了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心榜


最近几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从上到下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时不时就能看到政府颁布的各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文件,动不动就有相关的媒体报道掀起舆论热潮。


两者往往还相伴而行:


一边是政府部门要求重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层出不穷,一边是各种 “拒学门诊”、“厌学门诊”也在层出不穷;


一边是明确规定学校“每千人配备1个心理老师”、“必须建设心理辅导室”、“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程”的政府文件连篇累牍,一边却是“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衡水模式扩散,青少年心理危机更严重”的媒体报道连篇累牍。


从各种报道与数据来看,仅靠推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好像救不了日渐严重的学生心理危机。


至少是,无法从根源上遏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网上有句调侃的话,说“心理学救不了中国人”。因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刚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疗愈,很快又被糟糕的原生家庭、专制的大家长父母打击到心理崩溃。


这当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调侃,但却也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如果无法改变糟糕的环境,脱离恶劣的关系,任何关于心理的疗愈可能都无法长久持续,迟早会被打回原形。


套用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的校园环境,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在不断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制造学生的心理问题,那心理健康教育办得再好,给予学生再多的心理求助资源,教会学生多少心理调节方法,都无法遏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持续高发的趋势。


而当下中国学生处在什么样的校园环境中呢?


先来看一个最基础的指标吧:睡眠时长。


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高发,严重伤害心理健康。


之前心榜专访徐凯文老师时,徐老师便提到过,只要做到两件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能大为缓解,第一个就是“保障孩子8小时睡眠”。


现在的学生面临的情况却是“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2点钟还在学习,工作强度比成年人大得多。”


三联生活周刊曾发布过一篇《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文章下面,就有读者留言,吐槽了现在的学业环境:


“初中生早6:40到校,晚6:00回家,作业写到半夜一点,然后第二天6:00起床。一天没有运动,没有户外阳光,没有小伙伴互动交流,这样的日子,一个成年人能不能过?如果自己不能,为什么要让孩子过?”


而在繁重的学业背后,则是整体社会的过度竞争压力。



最近几年,常常听到学历不值钱、社会上本科生多如狗之类的言论。这种学历贬值论调隐含的意思是:只有高学历才值钱,只有本科以上才值钱,只有比平均值更好的成绩才能保证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被淹没。


就像徐凯文老师说的:“对我们70后来说,考上大学的比例更少,但为什么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严重的焦虑,因为现在普遍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才行。”


社会过度内卷的竞争压力,会层层下达,包括大部分的中国父母,也会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选择和学校一起,为了提高成绩,把更多的压力积压到孩子身上。


就像《开》文另外一个读者的留言所说的:“环境不允许,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以后怎么办,普通家庭,没办法做到放任孩子不管啊。”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像“衡水模式”这种以升学为目标,实行封闭式管理、量化考核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扩散,几乎达到了“每个县城都有一所衡水模式的学校”,因为这种模式更符合现阶段唯成绩、唯升学率论的教育观念。


在全社会焦虑情绪和功利价值观的推动下,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今天的学生,变成了整个社会压力链条的最底端,需要承担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制造的高压,直到最后出现了“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情况,学生在几周内“三连跳”、“四连跳”的新闻。


就像专栏作家笑署在南方周末的专栏文章中指出的:中国学生正以心理残疾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等学位。



李松蔚老师曾经说过,心理学能解决的,都是末端的问题。


今天的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频发,背后涉及到的是教育体制、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等一系列大问题。


我们看到的儿童精神科的爆满、学生抑郁检出率的高发、厌学门诊挤满焦虑的家长等等情况,都是这些大问题影响到每一个人身上之后显示出来的末端“症状”。


而在“症状”出现之后,针对这些现象施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抑郁症患者在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时服用抗抑郁药来改善症状一样,它也许能带来症状的缓解,但并不能真正根除发病的根源。


说白了: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是原来那种唯分数论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家庭文化还是那种鸡娃式的家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再好,也无法阻止学生走向抑郁、焦虑乃至自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此念的采访中提到,他去丹麦的一些学校参访时,曾问一位丹麦的校长:“初中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校长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就面临着心理的巨变,需要处理一大堆成长性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支持。


反观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不仅没有支持到孩子去平安地度过巨变的青春期,反而是一味的唯成绩论,以升学为导向实行高压的应试教育,甚至严重到剥夺他们基本的睡眠时长,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


而在这种成绩内卷的压力下,大部分家庭也是“只认分数不认人”。


尤其是,还有很多中国父母秉持着传统的东亚式大家长心态,一直以来,都强调孩子“听话”,对孩子进行强硬管制,从小就实行打压式教育,不惜以摧折孩子的自尊和心理健康的方式,来塑造出理想中“听话的好孩子”,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理解、倾听与支持孩子度过他们成长期的发展性问题。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在中国,真正需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怕从来都不是学生。


—END—


0

回复

实话实说:仅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救不了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心榜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心榜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