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家有儿女》上线B站,揭开孩子亲社会行为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02-14 12评论 1914阅读
《家有儿女》上线B站,揭开孩子亲社会行为的秘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
编辑:草芽君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Color me love丨亲子互动与亲社会性


最近,童年顶流情境喜剧《家有儿女》上线B站,几天内播放量就接近了七千万。这个五口之家在生活琐事中展现出的点滴快乐,让不少观众感叹其家庭氛围和睦,心生羡慕。


(图源网络,侵删)


在剧中,夏东海和刘梅作为家长,往往是开明地对待三个孩子的奇思妙想,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和引导。这样充满爱与理解的亲子互动甚至超脱了情景喜剧的意义,还给广大观众示范了“模范家长”的模样。


洛克将人初生的心灵比作一张白纸,而父母之爱则为其染上缤纷的色彩,为孩子描绘世界最初的模样。夏雪、刘星和夏雨三个孩子性格独立,热心助人,这些都是健康的亲子互动为他们的人生着上的最温暖的底色


01

亲子互动的三个维度


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Katsantonis从三个维度来衡量亲子互动的质量:儿童身心虐待、亲子关系亲密指数和亲子关系冲突指数[1]。


儿童身心虐待,顾名思义,包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虐待。这种虐待既包括言语也包括动作,打孩子就是最典型的虐待方式之一。


在《家有儿女》中,虽然刘星没少调皮,刘梅也没少拿着锅铲追着刘星扬言要揍他,但最终每次都是放下武器,和平解决~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打骂这种较为直观的虐待,使用严格的纪律来体罚小朋友也算是虐待的一种表现,同样会对小朋友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亲子关系亲密指数指的是儿童在与家长进行互动过程中的温暖、相互关怀以及沟通的程度[1]。相比于亲密度较低的亲子关系,亲密度较高的亲子关系中的儿童更倾向于像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地,亲子关系冲突指数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在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不和睦的争吵、意见分歧以及冲突性情绪的程度[2,3]。如果儿童与父母之间总是争吵不止,甚至上升到长期相互较劲的程度,就意味着亲子关系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02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亲子互动质量对儿童的深远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亲子互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4]。


处于冲突性的亲子关系中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健康的亲子关系则能够显著降低儿童发展出心理问题的可能性[1,4]。反过来,心理健康程度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走向。另外,早期亲子互动也会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从社交的角度来讲,健康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反过来也是一样,糟糕的亲子关系则会使儿童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


就拿刘星举例。刘星虽然看上去淘气贪玩,但在姐姐遭到坏人欺负时,抄起双截棍就去给姐姐报仇。尽管武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最理想方式,但刘星的动机却源于对家人的关心和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亲社会行为的核心——自愿、主动、积极地为他人提供支持。


此外,刘星的好朋友鼠标打碎了学校的玻璃,回家恐怕要被老爸一顿毒打,刘星二话不说就承担下了“罪名”,帮助朋友免于家庭暴力。这种行为清晰的展现出他积极帮助他人的一面,是更典型的亲社会行为。


孩子在童年时期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也为他们此后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小朋友倾向于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投入。


尽管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可能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减小甚至消失,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亲子关系中的亲密度越高,亲子间的依恋带来的益处就越持久;而冲突和虐待越多,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持久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人一出生就会与他人相处。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在与父母双亲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得以模仿并习得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这种互动过程是儿童的技能学习和发展的“实践场景”,父母的一言一行也是在为儿童提供反馈,进一步塑造他们的行为。


如此一来,在敏锐度高、情感投入大的家长抚育下的宝宝在社交互动中也会有相应的积极情感投入,双亲的表扬和支持又使宝宝的积极社交行为得到强化,逐渐建立起自己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化作社交技能,使儿童在随后的社会交往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行为、助人行为等。自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朋友也会面临相对更低的心理问题风险。


03

如何改善亲子互动质量?


听起来,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百利而无一害,那作为家长和陪伴者,该如何改善亲子互动的质量呢


一首儿歌唱出了很多小朋友的心声:


爱我你就陪陪我 爱我你就亲亲我

爱我你就夸夸我 爱我你就抱抱我


对小朋友来讲,高质量的陪伴不仅需要父母表达积极的情感,还需要父母高度的觉知,也就是说,要体察小朋友的喜怒哀乐以及情绪转变,并配合着适时的情感抚触和表扬,提高小朋友们的参与度[3]。


(图源网络,侵删)


与此同时,父母也应学会觉察并妥善管理可能产生的焦虑、敌意等消极情绪,避免在与孩子相处时过度宣泄或指向孩子。若感到情绪波动过大,可以先行平复情绪,或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和疏导。在互动中,家长还应尽量避免严厉地指责或批评儿童,或是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小朋友对家长的动作或行为有一定的兴趣,才能够投入积极情感并做出回应,使双方“互动”起来。家长还可以让儿童发起游戏或是其他活动,自己在互动过程中扮演较为被动的角色,顺应儿童的想法,察觉、理解并回应儿童的需求和情绪


对待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万变中的不变就是父母“爱的初衷”


在当今这个屏幕时代,有不少家长为了“省事”,将孩子扔给iPad、手机,导致孩子见了电子产品比见到家人还亲切。可是孩子的童年中却缺失了“你拍一,我拍一”这种简单却温暖的快乐。


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温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底色。当这些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又会如何在下一代身上延续或是改变这些互动方式呢?


学堂君


学堂君觉得,亲子互动质量还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比如上一辈人做父母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信念还比较流行,可能导致更多的体罚现象,从而影响亲子互动的质量;比如我们这辈人做父母时,ipad、手机的普及,这会让我们借助电子产品管理我们的孩子,也会影响亲子互动的质量。


学堂君还觉得,沟通能促进关系的提升,所以,趁着寒假在家,多和父母沟通、多帮父母做些家务事~漂泊在外的游子啊,也不要忘了通过电话、微信等促进和父母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Katsantonis, I., & McLellan, R. (2024). The rol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prosocial behavior: Evidence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8(1), 59–70. https://doi.org/10.1177/01650254231202444
[2] Dempsey, C., Devine, R., Symonds, J., Sloan, S., & Hughes, C. (2024). Interacting adul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school adjustment: Findings from growing up in Ireland.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2, 101653-.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24.101653
[3] Fang, S., Galambos, N. L., & Johnson, M. D. (2021). Parent–child contact, closeness, and conflict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3(4), 1176–119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760
[4] Katsantonis, I. G., Symonds, J. E., & McLellan, R. (2024). 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ld emotional difficulties and parent-child closeness: a stability and malleability analysis using the STARTS mode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8(1), 85–12. https://doi.org/10.1186/s13034-024-00777-1


作者简介:誩誩。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互动时间


屏幕前的家长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0

回复

《家有儿女》上线B站,揭开孩子亲社会行为的秘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京师心理大学堂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