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一个人真正爱自己的8个表现,你做到了哪几个?

发布时间:2025-02-11 19评论 4377阅读
一个人真正爱自己的8个表现,你做到了哪几个?-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这些年来,人人都在说要爱自己,到底怎样做才是爱自己呢?

 

很多人说:“给自己买任何喜欢的东西、吃任何想吃的食物,就是爱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所以爱自己就是看见、理解、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所以爱自己就是重新养育自己。

 

英国心理治疗师Marisa Peer告诉我们:“爱自己就是和善地和自己说话,有分寸地照顾自己,以及不允许他人贬低自己。”

 

这些心理学概念流传很广,却有些抽象,好像爱自己只是一句口号,一种模糊的感觉。

 

也许你也很想好好爱自己,却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能做什么、怎样做才对。

 

但其实,爱自己没有标准和对错,却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今天,壹心理从实操角度总结了8个方法,来和大家聊聊:如何为自己提供“具体而有效的爱”。

 

 

01

很累很累时

为自己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角落”


网上有阵子很流行“公园20分钟效应”——即使什么也不做,在公园待20分钟就能让状态变好。

 

除了自然环境能促进健康,这个方法的好处还在于:它人为创造了一个完全逃离工作(压力源)的空间。

 

这种心理上的分隔感,能让人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给情绪按下暂停键:

 

在这20分钟里,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我只是我自己,只需要体验当下。

 

试想一下这个画面会有多治愈:

 

你静静地躺在草坪中,感受来自大地的踏实拥抱;

 

感受阳光、花香、鸟鸣和微风穿过自己的身体;

 

和一颗大树安静地互相拥抱,感受大自然的能量缓缓进入自己的身体......

 

那如果周围没有公园或宁静的环境,怎么办呢?

 

为自己创建一个“恢复角落”restorative niches),有同样的作用。

 

这是人格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教授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你想回归真实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利特尔教授非常内向,但他的工作需要公开演讲。于是他就趁休息时间躲进卫生间,自我恢复一阵子,再继续完成下午的演讲。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创建足够多的“恢复角落”。

 

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空间。比如,家附近一条风景很美的小路,或者在家里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小角落;

 

也可以是一件物品。比如,一部熟悉的剧、一条旧毛毯;

 

还可以是一段时间。比如,工作间隙去楼道/卫生间/便利店摸会鱼,每周留出两个小时在兴趣爱好上。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状态很糟糕时,暂时抽离出来,去“恢复角落”里躲一躲。

 

或许它不能为你解决困境,但能够帮你保全自我,并长出新的力量去面对生活。

 

 

02

定期放下手机

重建线下生活


前几天,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评选为2024年的年度热词,指的是——

 

一个人接触了过多社交媒体的低质量、碎片化的信息后,精神和智力状态都会衰退,大脑就像腐烂一样。

 

有不少研究可以佐证这个形容: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有更高的“注意力缺陷障碍”,这会直接影响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创造力、专注力等,简单来说就是“变笨”。

 

同时,大数据用熟悉的信息重复刺激人的感官,让人成瘾且精神疲劳。

 

所以即使你又累又无聊,也舍不得放下手机。

 

而随着互联网越来越便利,依靠线上就能完成所有的生活需要时,我们和真实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弱。

 

这会导致人无法在周围环境中体验到归属感,在遇到挫败时更难适应,甚至精神崩溃。

 

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放下手机,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线下活动。

 

也可以先尝试把一部分线上的生活变成线下的,比如去附近的超市、菜市场购物。

 

总之,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越真实,就越有助于我们接纳自己。

 

 

03

定期释放攻击性

静静地“发疯”也有用

 

生活难免遇见不满和愤怒的事,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化”,我们不得不压抑这些情绪。

 

但有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抑制愤怒情绪的人,往往会在之后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去宣泄情绪。

 

比如突然暴怒,甚至故意伤害自己或他人。

 

弗洛伊德在“宣泄理论”中主张:心理治疗应该帮助来访者表达被压抑的情绪,这能有效恢复心理健康。

 

因此,找到释放攻击性的方法,定期清理压抑的情绪垃圾非常重要。

 

参与对抗类或是力量感强的活动会很有帮助。比如拳击、打鼓,这类活动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里,攻击是被允许的,甚至是必须要做的事。

 

同时,这些活动自带的节奏感和重复性能让人体验到确定感,感到安全。

 

很多日常活动也具备这种功能,比如去Livehouse跟着节奏大声唱跳,和朋友吐槽讨厌的老板和同事,写日记倾诉等等。

 

还可以通过看爽剧寻找替代性的情感体验——当主角毫无顾忌地怼天怼地,干净利落地扇坏人巴掌时,好像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值得强调的是,不要因为看到别人痛快地发脾气,就责怪自己的忍气吞声,这是将攻击性内化转向自己。

 

释放攻击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不计后果地“发疯”虽然爽快,但大部分时候并不现实。

 

在合理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是通过想象在心里静静地“发疯”。

 

 

04

多听身体“说”的话

照顾肉体就是照顾心灵

 

造成情绪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但身体往往会给我们最直接的信号。

 

比如胃是情绪器官,情绪问题常常伴随各种胃肠道症状;还有女性的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等问题可能都和长期压抑情绪有关。

 

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作“躯体化”Somatization)——个体的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它意味着人的身心正在分离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认为自己对身体不具备所有权,所以无法阻止身体的表达。

 

从这个层面来讲,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是:你在自己的身体里是否感到舒适。

 

因此,照顾好身体就有助于心理健康。

 

最简单的改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察觉自己身体的不适,尽可能做出调整。

 

比如,看《再见爱人4》气到乳腺疼,那就先别看了;

 

加班太久颈椎疼,那就从工位站起来做一会身体伸展动作;

 

感觉身心俱疲、能量很低,那就提早半小时睡觉,甚至可以请假休息一下......

 

当然,这些只适用于症状轻微的情况。如果你的不适感很严重,及时就医才是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有意识地去提升身体的舒适度。比如规律运动、早睡早起、健康饮食......

 

完全做到很难,但坚持做出微小的改变,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毕竟好好爱自己的先决条件,就是照顾好自己这副肉体。

 

 

05

把你的钱

花在你内心真正需要的地方

 

前阵子,脱口秀演员小鹿在段子里,吐槽了爱自己被消费主义过度捆绑的现象。

 

商业广告为了刺激消费,往往将爱自己等同于“拥有某件物品”。

 

这其实是利用了人们的“匮乏感”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缺爱却不知道如何弥补时,“消费”这个具体的行为可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但这种行为并不能弥补爱,反而会制造更多焦虑。人会在无数的消费选择中产生虚假的匮乏感,觉得自己缺得越来越多。

 

因此,在消费前,客观看待和评估自己的真实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可以参考心理学家的“花钱诀窍”:

 

2017年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用钱购买物质,把钱花在购买空闲时间,比如花钱请人打扫卫生、租离公司更近的房子等,能更有效地提高生活满意度。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莎菲尔在《稀缺》一书中指出:人的带宽(心智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生活琐事消耗了你太多的意志力,在做其他决策时就会倾向于选择不耗能的。比如工作一天后,下班回家只想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玩游戏。

 

通过减少时间压力,不仅可以减少疲惫,还能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来休息,或是探索自我,创造更有意义的价值。

 

 

06

重建生活秩序

激活“自我效能感”

 

这几年,空虚、无力、无意义感被频繁提及和讨论。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种“低功耗状态”:容易累、提不起劲做事,长期心境低落、失去生命力。

 

心理学家Baumeister教授认为:生活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相关,即个体能否在生活中体会到“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反复经历无助,就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生活都不会变好,从而丧失行动力。

 

这时,我们需要主动创造机会体验成就感,重新激活自我效能感。

 

它的核心在于掌控性,而我们所能掌控的最小单位就是“生活秩序”。

 

试试重新整理你的生活环境,选择几个你一直想完成却不断拖延的事,最好是一些启动成本较低的事。

 

比如收拾衣柜、跑步、出门看电影、做一顿饭......尽量把它们拆分成小的、具体的、有规律的任务,重复地去体验完成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记得多给自己正面反馈,有个小tips是:

 

把每天的“to do list”改成“done list”,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经做完的事上,也有助于积累自我效能感。

 

逐步增加任务难度,但不要太心急。

 

只有让自我效能处在一个有弹性的区间,才能越走越远。

 

 

07

允许自己放弃

哪怕只是一件事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并不是因为当下发生的事,而是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可这反而会毁掉我们的当下:

 

容易分心,从正在做的事情中走神,去提前焦虑别的事;

 

秩序敏感,难以接受任何不符合自己预期外的偏差;

 

选择困难,不断在幻想中推演每种选择的后果,很难做出最终的决定。

 

这背后隐藏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对“放弃”的厌恶和对“坚持”的褒奖。

 

它让我们在遇到痛苦、冲突时,第一反应是“再坚持一下”“再忍忍”,而不是及时放弃。

 

这样说来,焦虑可以被理解为“总觉得不够,还需要做点什么,还需要获得新的东西”,它是对完美主义的追逐,容易把自己逼得很累。

 

爱自己,也可以从允许自己放弃开始。

 

放弃一次不喜欢的社交活动,放弃一段消耗型的关系,放弃付出情绪劳动,或是仅仅放弃维持体面,勇敢地去发疯......

 

不要逼迫自己必须做到什么,相反,告诉自己:

 

什么都不做是可以的,做得没那么好也是可以的;让别人失望是可以的,不活成社会期待的样子也是可以的。

 

 

08

重新养育自己

需要一点“严格要求”

 

近期,我发现网友们越来越喜欢追着某个角色喊“妈”。

 

从《你好,李焕英》里的张小斐,到最近《好东西》里宋佳饰演的王铁梅,都成了“理想妈妈”的代表。

 

还有今年短视频爆火的“电子父母”,通常是一对和蔼可亲的普通夫妻,对着镜头亲切地和孩子分享日常,说几句关心或者支持的话。

 

这其实就是年轻人对自己的“重新养育”。

 

“电子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无条件的爱和情感补偿,接纳了我们的脆弱和不安。

 

你可以把它进一步延伸,比如你渴望“电子父母”怎么对你,就试着怎么对待自己;期待TA们跟你说什么样的话,就对着镜子跟自己说同样的话。

 

除此之外,提出“再抚育”概念的心理治疗师皮特·沃克指出:再抚育的核心,不仅是接纳脆弱,还提供了应对脆弱的力量感。

 

就像父母会溺爱孩子一样,再抚育也很容易走向过度放纵,这时的“自我”仍然是散的,找不到内聚的目标。

 

因此,在自我关怀的基础上,我们也要适当地严格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去应对挑战,在遇到挫败时有力量做出调整,逐步朝着理想的生活状态努力。

 

 

写在最后

 

2024年就要结束了,朋友圈有很多人忙着在做年终总结。

 

以往看到别人丰富的经历和收获,我总会有些后悔和自责,觉得自己又虚度了光阴。

 

但其实我们不是因为做到了什么才值得存在,而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所以今年,我想对自己,也对你说一声:

 

“仅仅是不放弃自己,用力地活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恭喜你,又通关了一年。

 

2025年我们继续一起升级打怪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麦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0

回复

一个人真正爱自己的8个表现,你做到了哪几个?-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壹心理官方酱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壹心理官方酱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
Error: Network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