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看完《哪吒2》的三重觉悟: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命运,是贪嗔痴

发布时间:2025-02-11 25评论 3910阅读
看完哪吒2顿悟的三重觉醒: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命运,是贪嗔痴-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左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 Zoey左一(ID:zuoyixinli)


周末带孩子一起去看《哪吒2》,记得当时1也是和孩子一起去看的,从1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澎湃到2的“魔又如何仙又如何”的话语解构,我感觉哪吒“长大”了。


如果说一还是少年的一腔热血,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向这个世界发起最纯粹的反抗,那么二则更像一个不忘初心的成年人,用“破”的路径去寻找解局之法。前者的核心是“唤起勇气”,而后者的核心是“破而后立”,承前启后,并予人深思。


勇敢是一个人内心最宝贵的特质


虽然我们从小听各种有关于勇敢的故事,但是依然对这个词知之甚少——甚至成年人会把勇敢和结果放在一起看,成功了,那么冒险就是勇敢,失败了,那么冒险就是鲁莽。——功利主义的视角我相信大家也都接触过,也曾在长大的过程里为此而迷惑过。



勇敢不是无所畏惧


人们最大的误解就是将“勇气”等同于“无所畏惧”,这种误解一方面将勇气——每个人都具备的品质,神化为一种只有英雄人物或者神性中才具备的特质,让它成为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东西。另一方面,“勇敢”也被扁平为一个“好”与“坏”的两极化的特质,你是个勇敢的人,意味着你好,相反则意味着你坏。


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勇敢首先第一个特征就是具备恐惧。这也是我区分鲁莽与勇敢的第一道标准——不会害怕的勇敢,才是鲁莽。我曾经看过的一篇小说里,曾描述过的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新,经常因为那个情节而感觉到内心翻涌。


这并不是对英雄人物的描写,那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偷,趁着某个近乎神仙般的强者入侵他所在的城时,正在翻墙行窃,结果翻过墙头,却正巧遇上那强者走在城内。小偷吓的颤颤巍巍,直接尿了一身。却在醒过神来时,一边勉强控制着发软的身体,一边抓起路边的泥巴狗屎,往那强者扔去,一边扔着臭狗屎,一边嘴里骂着最脏的话,一边浑身颤抖,顾不上尿湿的裤子。——虽然我只是个贼,虽然我在这儿过的也不咋的,虽然你是神仙我是凡人,但是我还是要让你吃坨狗屎,因为你打到了我的城里,我死也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我认同这种勇敢,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勇敢,也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极限。——我们总是将这些本该自有的东西,放置到那些高大伟岸的人物身上,好似自己不配拥有。如果都“不害怕”,哪里需要谈论“勇敢”。


普通人的勇敢,就是颤颤巍巍的,就是犹犹豫豫的,就是哆哆嗦嗦的。


在哪吒一里的哪吒,他同样如此,虽然看上去他不普通,他是世间的魔丸,是天生不凡。但是在恐惧的时候,他和我们又有多少区别,他恐惧不被人认可,恐惧父母抛弃,恐惧没人愿意接受他。他在“抹掉个性做个好孩子”和“被大家喜欢和认同”之间挣扎着,回避着,恐惧着。


“天生魔童”是他的不凡也是他的诅咒,也许我们会想,如果我要是魔丸,那我才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那是成年人代入到了一个孩子的躯体里去。但要是个孩子呢?睁开眼睛开始,他感受到的世界和自己本性内的设定,就是天然的巨大冲突,他从出生就承受着所有人的凝视——我天生就是个怪物。这随时随地伴生着的巨大恐惧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突破——于是他假装不在意,假装认同,甚至刻意扮演着所有人的讨厌对象,哪怕这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认同,但是好歹有关注,好歹有交流。


这难道不是很多“坏”孩子的内心感受么?这样一个坏孩子要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需要多大的能量,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完成逆天改命,而每个人内心当中的“坏孩子”又得有多少勇气才能袒露人前。


同样,当一个来访者倾诉着他们的恐惧时,意味着这个巨大的恐惧背后有着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否则说不出来的。而若是那个恐惧不可战胜时,是不可能被言说的,只能以症状来表达。——恐惧与勇气本就是天生一体,阴阳两极。


勇敢也不是深思熟虑


我们还有一种对勇敢的误解,是觉得勇敢总是需要深思熟虑,总是需要深刻思考以后再行动,否则就是鲁莽。而这同样在我这是相反的结论。勇敢是遵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因为除了需要与恐惧博弈以外,它始终是指向一个抽象意义上“超出自身”的东西。


我们回顾所有的语境,描述勇敢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大于自己”的事物站在对立面。哪吒面对的是天,小偷面对的是人间最强者,志愿军面对的是现代建制的机械化美军,普通人面对的是命运世事无常。那些东西都是大于自己这个渺小的个体的。


面对那些事物,我们个体局限的理性和经验,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的派上用处,甚至在大多数人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合理化的防御,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设限的阉割。因为什么原因,所以没有必要。因为这个那个,所以无需尝试。


“你在这里干的好好的,这么稳定,何必要创业呢”“你这个阶段好好读书就可以,整那些没用的干什么”“你就按照老一辈的经验来,自己胡乱搞什么”……


可有人就是按耐不住这种内心感受,要“作”出点事情来。而这个“作”背后的动力是需要去探讨的,但“作”本身恰恰是人获得发展的重要过程。


当你面对“超出自身”的抽象事物,例如未来,例如死亡,例如命运时,你不可抑制的想要改变现状时,靠理性真的算得清楚这笔账吗?


勇敢是向死而生


我觉得所有冒险在内心中都有一句话“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死亡,是勇气最终升华之地。再大的恐惧,恐惧不过死亡(存在)。


向死而生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把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整合在一起。你必然会面对死亡,这是人的有限性,但是也正因为你的生命的有限,所以你当下是无限的。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才带来了时空。


知道生命有限,才会更加珍惜当下面对未知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未知意味著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生命充满可能。勇敢者不是不害怕未知,而是愿意在不确定中探索和创造。


所以勇敢的终极意义在于生命的绽放。就像沙漠中的花朵,明知生存环境恶劣,依然选择绽放。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让生命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正如最终在电影里,敖丙与哪吒选择站在一起,一起面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一样。


哪吒2中的“贪嗔痴”


如果“勇气”是从哪吒一到哪吒二的核心主题。那么哪吒二里多了一个“破”字,破的就是“贪嗔痴”三毒,这也是我说感觉哪吒长大了的原因。


“痴


在电影中,痴的代表,就是申公豹和无量仙翁——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做了坏事的“痴人”。在禅宗里,“痴”是因为“无明”,而无明导致的认知扭曲,将虚幻执为真实。



在电影里申公豹因出身豹妖,虽努力修行却始终不被元始天尊重视未被授予十二金仙之位。他认为自己遭受歧视,将根源归咎于妖族出身,从而产生执念:通过证明自身能力(如培养龙族敖丙)来打破偏见。


他执着于身份决定命运的偏见,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妖族/仙族、认可/否定),却未意识到真正的无明在于对自我价值的错误认知。


而这种偏见同样我们可以在申政道和申小豹身上看到,申政道在见到阐教捕妖队时毕恭毕敬,言语里多是认同,自己都被五花大绑依然相信接着是要去阐教接受教化,直到对方要杀申小豹,才意识到了对方的恶意。而申小豹在见到哥哥时,那种对成仙的高度认同,努力的成为走在这条路上的一份子,包括把申公豹视为自己的偶像,这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好”和“对”在其中。们都将自身价值绑定于成仙这一虚幻目标,认为只有跻身十二金仙才能摆脱偏见,却未察觉仙界晋升制度本身建立在剥削妖族之上以伤害妖族的修为与性命成就神仙的晋升台阶


这种“我执”太过普遍,因为我们的生活里太多根深蒂固的“好”和“对”。而这容易让我们将“无常”视为“恒常”,把明明是痛苦的东西,却视为是快乐的——只要我走在“对”“好”的路上,无论遭遇什么,我一定也是“好”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申公豹,在好坏对错里面,执拗着干了坏事。


而无量仙翁则是另一种“痴”。


如果说申公豹是“个人的痴”,那么无量仙翁则是“权力的痴”



无量仙翁作为仙界权威代表,制定杀妖证道的晋升规则哪吒需通三关打杀三批妖怪。他将妖族定义为心贼,以防患未然之名合理化屠杀。这种逻辑本质是将暴力神圣化,掩盖仙族对资源的垄断。他坚信仙族的道德优越性,却无视制度本身的非正义性反映出对等级秩序的盲目维护,将权力等同于真理。


为了维护阐教绝对正统的权力和以此构建的等级秩序,无量仙翁不惜用谎言不断制造各种对立,比如栽赃龙族,或者把无辜的妖族污名化为威胁,最终陷入到不断用谎言去维系谎言的恶性循环里。


比如申政道,他心系妖族,认真修行,还传道授业,是个好老师。再比如石矶娘娘,小仙女照照镜子自娱自乐,却被讨伐。而那群捧着碗的土拨鼠,更是怎么看都威胁有限,就是抱团生活而已。而这些妖,都成为了维系权力秩序下的牺牲品。


对比申公豹代表的个人的痴,和无量仙翁代表的权力的痴,他们虽有不同,但其实也是殊途同归。申公豹的痴,是“求而不得的执”,无量仙翁的痴,是“既得利益的守”,前者执于身份认同和规则认同,而后者执于制度权威和种族优越,前者用依附体制的方式来反抗体制,后者又暴力和谎言来维护虚假秩序,前者最后只能迎来悲剧的结局(虽然觉醒了但无法挣脱),而后者虽然维系了权力但道德早已崩坏,成为大反派。


所以在电影里,申公豹与无量仙翁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这也是我说他们不是“坏人”,而是“做了坏事的痴人”,他们共同构成对无明的深刻解构:当个体与体制皆陷入偏执的认知闭环,暴力与悲剧便成为必然。


“嗔”


而嗔的代表,毫无疑问则是敖光与哪吒了。若是没有这两个人的怒火,但凡他们其中有个人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冷静了一下动了动脑子,思考了一下前因后果,怕是这个故事都写不下去了。


嗔的本质因不如意而生的愤怒与仇恨,实际上就对无常的抗拒而作为两个正派角色,最终我们也看到了“嗔心”在他们身上的转化和升华。



在哪吒一结尾和哪吒二的开头,都是在描述敖光因为敖丙的死而“嗔心大作”,要屠光整个陈塘关为儿子报仇。他无法接受儿子的死亡,却忽略了陈塘关百姓的命也是命。同样的,在哪吒看到了被屠戮后的陈塘关,以为自己父母已经丧命的他,怒火中烧的杀向龙宫,要拆了龙宫以此泄愤,而毫不顾忌也有无辜的生命在其中。在“嗔心”起的时候,他们都是非理性的,是受制于自己的愤怒而毫无理智可言的。


还有在哪吒一中,敖光对敖丙的过度控制和期待,则是体现了因为执于龙族复兴的目标而起的嗔心,为了保全龙族被镇压在海底数千年,这股向仙界复仇的怒火化为了对敖丙的严苛教育和控制。但是影片最后,敖光面对儿子选择了放手,这就是转嗔为智——从执着复仇到理解包容,敖光的转变象征了对嗔心的超越


而哪吒的嗔,则代表着我们面对天然冲突时候的态度。因为他的魔童身份与世俗偏见,使得他天然带着一种愤怒底色。因为被误解为灾星而不断的搞破坏,这是对不公境遇的“嗔”,他对李靖和天命的挑战,同样也隐含着被压制而产生的嗔。当我们面对不公,当我们面对被压制,我们自然是愤怒的,是想要打破一切的,是渴望去报复的。——这也是电影共情到我们很多人的地方。



但是在电影里,哪吒最终完成了对嗔毒的超越,第一是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将一直搞破坏的愤怒转向了自我实现,这是自我认同的觉醒,打破对自己的定义枷锁。第二则是第一本中保护陈塘关的百姓自我牺牲,以及第二本中打破无量仙尊的阴谋,救出被困的妖族和龙族,这标志着嗔心转化为了大爱与责任感。


敖光的嗔,源自于他的果——因为自己一直心存报复的愤怒,导致对敖丙的教育严苛和控制,又引发后续一系列的事情,最后让敖丙肉身俱毁。也许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这个父亲最终解开了亲手绑在儿子身上的枷锁,还他自由,了了这个因果。


而哪吒的嗔,源自于他的因——只因自己天生魔童,就遭遇到了后续的一系列的不公待遇,被人不认同,被人厌恶,被人当成灾星。直到最后,他接纳了自己就是魔的事实,是魔又如何是仙又如何,亲手打破宿世因果,践行了“烦恼即菩提”的自我超越。


“贪”


贪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是显性的,但是也分成大贪和小贪。贪的本质,就是对欲望的无限追逐在哪吒一中,这个贪主要是在太乙真人身上表达,如果不是他贪酒,申公豹也不会有机会调换魔珠和灵珠。而在哪吒二里,他依然很贪,带着哪吒前往成仙之路上,一口气把哪吒母亲准备的吃食扫了个精光,还说自己因为担心都吃不下东西了。



但是在太乙真人身上的贪,是一种小贪,他贪的很有限,大多就是吃喝之类的世俗之物上,当然对名利也有一些贪,比如在12金仙的聚会上,他虽然还没有获得资格,嘴里不断推辞着,但是屁股却很自然的坐到了莲花座上。还有在哪吒一中,他也会去贪功,会在师父和徒弟的关系里贪权,身上法宝相比起申公豹来说,更是数不胜数,明显在体制里是那个受宠的孩子,这也是一种贪。


但是这些都是个人范围里的贪,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大家会喜欢这个太乙真人,除了因为他是个好人以外,他贪的很真实,很像个普通人,整本电影里,最有人味的就是他,因为他不是贪得无厌,恰恰贪的可爱,我们会在他身上看到自身人性里的小贪婪。


而大贪则如无量仙翁对权力的贪,他不仅仅执,而且还贪。这里区别在于,执是一种信念,而贪是一种欲望,无量仙翁既有信念,更有欲望,两者互相支撑互相转化。比如在电影中,他摸着哪吒和敖丙的脸,那种对仙力的贪婪之色溢于言表。而在12金仙开会时,那慢慢的一大缸的仙丹,也表露出他的一种贪欲——内化的信念变成了一种欲望本身,不断的追求仙力的提升压过了自己本真的情感。


我不太确定导演怎么思考的,但是我所感受到的,是“贪不掩爱”——对比无量仙翁和太乙真人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太乙真人没有被贪欲蒙蔽本心。我们想,这个在阐教里如此受宠的孩子,修为一般又满身法宝,还破格站在十二金仙位列,他为什么三番两次在最关键时候站在了阐教的对立面,甚至站在自己生死的对立面。


在一中,太乙真人最后冒着雷劫救下哪吒和敖丙的魂魄,又不厌其烦去给他们重塑肉身,一路奔波,带着李靖求见天尊,带着哪吒去往玉虚宫,最后带着李静夫妇去揭穿自己最敬爱的师兄的阴谋诡计,靠的就是本心中的“爱”。他虽然贪,但是本心犹在,跟随着自己本心的意愿和情感行动,所以他看得见人们的悲欢离合,并因此而为。反观无量仙翁,他的贪已经遮蔽了本心,让他看不到生命,看不到妖族的生死,看不到他人的痛苦,眼中只有自己的欲望。


“破三毒”的修行逻辑——从执迷到超越


如何破贪,其实前面已经提到,太乙真人跟随本心情感,体验着自己对他人的爱,因爱而破了贪念对人心的遮蔽。虽然因为贪欲而肥胖如猪,连法宝都成了一头猪的模样,却从不会因为贪欲而背离内心,在该出手的时候,坚决的听从内心情感。——这其实也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人“有良心”。


而如何破痴,则般若照见真实——要用智慧,来扫除认知迷雾。比如在电影中,申公豹其实从来都是非常努力而且非常聪明的人,他在那个木质巨龙袭击的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了一切都是无量仙翁的阴谋,并且在三个龙王反叛后,果断的撤离并让夜叉用石化保全了李靖夫妇性命。虽然太晚了,但最终他觉醒了,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望的身份不过是一场虚幻,名也好利也好,都不重要了,坦然迎接自己悲剧的命运。


而哪吒和敖光也很好的展示了如何破嗔,那就是慈悲心。敖光最后团结所有妖族,与他们共同战斗,最后又放走自己儿子,让他选择去走自己的道路,相比开场时的一脸冷峻和愤怒,在电影往后更转向了庄严与柔软,他终于体会了他人之体会,这就是慈悲。而哪吒在第一部里为了陈塘关百姓选择自我牺牲,在第二部里为了救出龙族不惜被关进鼎里,在眼看着母亲的死去后,为破局救众人,而不惜逆着定身咒,承受浑身碎裂的痛苦,迎来结局逆转。这也是慈悲。


佛教真正的颠覆性在于:三毒并非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觉悟的资粮。就像淤泥中生长莲花,哪吒的魔性与神性本是一体,世人眼中的业障恰是修行的阶梯。这种烦恼即菩提的智慧,或许正是《哪吒2》超越传统英雄叙事,叩问生命本质的密钥——当我们不再与自我作战时,真正的自由方才降临。


作者简介:左一,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Zoey左一(ID:zuoyixinli),当你意识到问题,改变就已经发生了。


互动时间


电影《哪吒2》给你什么感受和体会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原作者名: 左一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 Zoey左一(ID:zuoyixinli)

原文标题 看完哪吒2顿悟的三重觉醒: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命运,是贪嗔痴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看完哪吒2顿悟的三重觉醒: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命运,是贪嗔痴-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