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楀宽
来源:微信公众号:懂催眠的咨询师 赵楀宽(ID:hyp-uncle)
开工后的你,可能正在经历这样一种状态--懒洋洋地坐在办公桌前,鼠标动一动都觉得吃力,甚至连以前感到有兴趣的事都提不起劲去做;或者,你感到懊恼,假期本想好好休息,却还是参与了各种看似温馨实则压力满满的聚会,导致根本没有真正放松;又或者,你还困在假期中的某些情绪余波当中,和亲朋好友之间的某句对话,可能还在脑海里回放……。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休息,却可能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消耗自己--刷剧、应酬、暴饮暴食、各种社交,甚至连睡觉时都充满了疲惫的梦境,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休息,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假期之后无法立刻回到高效模式,不是因为你摆烂或不够努力,就只是因为恢复节奏本来就需要时间,“放完年假就该振作”是一个心理陷阱,情绪的复原和身体一样,是需要缓冲,需要整理,这时需要的是一场心理上的“系统优化”,重新调整运行模式。
分享5个小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平稳地过渡春节假期后的缓冲期。
小技巧1:给情绪预留“缓冲区”--设定“过渡期时间”
当一个假期结束后,立即要求自己“满血复活”往往会导致心理落差和压力,可以设定一个“过渡期时间”,帮助我们给情绪留出恢复和适应的空间,避免因过高期望带来的挫败感。
可操作方式:
先根据自身情况,为“缓冲期”划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如3天、1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允许自己有一些状态上的起伏,而不是马上“打满鸡血”。另一方面也可以设定“短期、可行的”小目标,可以是“今明两天先把堆积的邮件过一遍,把要回复的事情列好清单”,或者“本周内先完成两个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其余工作慢慢适应”,也可以是“本周每天下班后保持半小时的运动/散步”。
建议每天花5~10分钟记录今天完成了哪些事情、情绪如何、身体感受如何,一周结束后,回顾一下自己这个“过渡期”整体完成的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评估,同时允许出现不完美的情绪状态,不再用“我一定要立刻精神抖擞”来苛求自己。
小技巧2:情绪打卡--刻意关注并识别情绪
我们常常忽略情绪的恢复过程,只有当负面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会被迫去面对,通过刻意地“情绪打卡”,可以让我们及时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接受并表达情绪,从而更快地调整身心状态。
可操作方式:
打卡频率可以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或者早上和晚上各一次;也可以在你明显感知到自己有情绪波动时,就进行一次打卡。打卡时可以用一到两个词汇记录情绪,比如“焦虑”“疲惫”“平静”“松弛”等;如果需要,也可以简单记录此情绪可能的触发点,如工作上的邮件、同事的要求、家中琐事,然后在1~10分的刻度上帮自己评价情绪强度,帮助自己量化和感知情绪变化,同时也要允许自己有低落或不适的情绪,减少对情绪的二次抵抗。
小技巧3:以微习惯重启--用“特别小”的行动逐步打开身体和大脑的开关
我们从放松的状态太快进入到工作节奏中往往会出现动力不足、拖延等现象,与其硬逼着自己马上投入到高强度的任务中,不如先从微小的行为着手,用“微习惯”来恢复身体和大脑的专注度与执行力。
可操作方式:
选择你想要恢复或培养的习惯,例如:“每天早上花5分钟做拉伸”、“阅读5页书”、“写50个字的日记”等,关键在于这个行为要足够小、足够容易完成,找到这个习惯最容易落地的时间点,比如“起床后”“午饭后”“晚饭前”等,让它融入到已有的生活节奏。
每次完成这个微小动作后,别忘了给自己一个小的正面反馈,比如在日历上打个勾,或者跟自己说一句“不错,今天也完成了”;坚持一周、两周后,慢慢就会形成固定的执行模式,帮助你找回做事的节奏感,如果做5分钟拉伸觉得已经“习惯”了,可以加到10分钟;如果写50个字日记已很熟悉,就可以改为100个字。
小技巧4:自我对话与自我鼓励--给自己积极、合理的心理暗示
适度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对话能帮助我们打破过分苛责自己的惯性思维,建立一种更平和、更友善的内在声音。
可操作方式:
一旦出现“我怎么这么懒”、“我真是效率低”等自我否定的想法时,先停顿几秒后,然后用更贴近事实、更客观、更积极的方式重新描述,如:"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恢复,这很正常",或“虽然感觉有点累,但我已经开始行动了,状态会慢慢回升”。
再来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对自己说话,可以想象假设你在安慰或鼓励一个正处于和你相同状态的朋友,你会怎么说?以“你/他”这样的第三人称视角出发对自己述说,往往更容易客观、温柔地表达。
接下来,可以在纸条上写:比如“放宽心”、“给自己一点时间”,贴在书桌或电脑旁;也可以尝试录一条自己读出来的语音,每天早晨或下班后播放给自己听,强化积极暗示,最终形成一两个你真正相信的、能持续鼓励你的“自我信念”,比如“过渡期是为了更好地发力”、“状态不完美是正常的,人非机器”。
小技巧5:整合假期中的美好体验--做“心理账本”而非“心理负担”
有些人在节后会感到空虚或焦虑,部分原因是来自对假期中美好体验的“告别或不舍”,或者感觉假期没做完想做的事情而懊恼,与其一直纠结,不如通过“整合与回味”的方式,让假期的正面能量成为你日常生活的“动力储备”而不是遗憾。
可操作方式:
可以盘点假期中的美好体验,可能是一场美好的聚会、与朋友触动心灵的谈聊、或者一次让人愉悦的旅行等,挑选一到两点令你印象深刻、感受强烈的片段,写下这段经历给你带来的感受,记录假期里自己有哪些身心得到了满足或者感悟,如“我想更珍惜家人时间”、“我要培养一个旅行中的兴趣爱好”等,为这些美好体验找到延伸的方式。
接下来可以用图片或实物作为激励“锚点”,假如你有假期的合影或风景照,可以选出一张设置为手机或电脑屏保;对于假期中没来得及做的事情,不用苛责自己,“下次还有机会”,在工作日的空余时间里,把假期的收获与现在的生活节奏衔接,例如将新学习的技能用到工作或生活中,让假期的价值延续。
期望这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平稳地过渡假期后的缓冲期,最重要的还是: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步适应、慢慢恢复的过程。在尝试这些技巧的过程中,如果感到依然非常焦虑或持续低落,也要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以便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最关键的是,在“过完年就该振作”的声音中,真正懂得尊重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节奏,不盲目苛责,让自己在健康、平和的心态下迎接新一年的挑战。
作者简介:赵楀宽,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懂催眠的咨询师 赵楀宽(ID:hyp-uncle),身体经验与情绪疗法取向,美国NGH催眠师协会授证导师,人本取向咨询师,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相关工作。主要方向:创造式隐喻咨询(游戏、物件、绘画、戏剧、沙盘、卡牌),Hypnotherapy,成人心理咨询,创伤疗愈。
互动时间
你开工了吗,开工后状态如何?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原作者名: 赵楀宽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懂催眠的咨询师 赵楀宽(ID:hyp-uncle)
原文标题 5个小技巧帮你度过“放完年假后就该振作”的心理陷阱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