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争渡心理咨询(ID:zhengduxinli)
每逢春节回家,我们总会遇到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催婚」。
要是说平日里被催婚还能靠着空间距离和社交软件的“防火墙”勉强缓冲,那么在假期返乡时,亲朋好友的“线下组团式”催婚则可以直接让你破防。
无论最后是否能顺利通关,这一应对过程中往往会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和对回家的恐惧,严重者甚至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为什么口口声声说“爱你”“为你好”的父母不顾我们的意愿,无休止地强迫我们步入婚姻的殿堂?又为何自诩“情绪稳定”的我们,仍然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父母催婚呢?
今天的文章,小渡将带您深入剖析父母催婚背后的心理成因,真正理解他们为何催、催什么,并分享除了回避和冲突之外,是否有更为妥善的应对策略。
01
父母催婚语录的心理映射
找不到对象,你以后老了一个人怎么办?
在很多父母眼里,照顾子女是他们的终身责任。只要子女还没有成家,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任务。
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被视为晚年生活的保障。他们担心子女的养老问题,更担心自己晚年的生活无人照料。
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年龄的事
在地球Online这款大型人生模拟游戏中,玩家们(即人类)往往遵循着一套既定的社会文化脚本,将特定的年龄阶段与一系列标准行为模式和精神状态紧密绑定。
心理学将这种社会强加给个体的期望比喻为「社会时钟」,它如同游戏内的成就系统,标记着人生旅途中的关键里程碑,引导着玩家遵循“适龄行事”的原则,比如按时升级学业、开启职业副本、完成婚姻任务等。
对于众多“老一辈的玩家”(即父母们)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深入探究催促子女早日步入婚姻殿堂的内在逻辑,只是盲目遵循着“大众路线”——“别人都这么做了,我们理应如此”。
一旦子女偏离了这条主线设定,便容易在他们心中触发“不合规”的警报,仿佛是在提醒,这样的玩法不符合游戏的“主流攻略”。
脸都让你丢尽了,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父母为“面子问题”而无休止催婚的背后,映射得是婚姻的社会属性。父母那一辈普遍将婚姻视作一种道德规范。
婚姻不仅担负着“传宗接代”的责任,更是承载着促进家庭发展、道德传递和维系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职责,婚姻在传统中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而晚婚、不婚是不负责、有问题的,需要受到社会的舆论谴责,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更是增加了父母催促的焦虑。
早点结婚,趁走得动可以帮你们带娃
催婚的父母正处于从中年向老年的过渡阶段,这期间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状态,比如因年龄增长带来的焦虑失落和不安全感,因退休带来的价值感缺失和孤独等。
催婚,有可能是他们希望自己还能发挥“余热”,证明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他们对当下焦虑、紧张等情绪的一种转移或缓解途径。
02
传统婚恋观与现代婚恋观的冲突
父母催婚其实是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实属身不由己,其中最深的两个无意识认同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者相加便自然而然引发了父母催婚这件事。
【集体潜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是指在人类心灵最深处,超越个人经验和意识层面,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潜藏在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精神机能和经验遗存,它不是个人习得的,而是通过遗传和演化在种族记忆中留存下来的。
在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婚姻观念的碰撞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面临着深刻的代沟与理解上的挑战。
老一辈的传统婚恋观念
老一辈人,深受儒家思想及家族观念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必然结果,强调的是门当户对、家族荣耀与稳定传承。
在他们看来,婚姻不仅是两个人情感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社会阶层的联姻,因此,选择伴侣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乃至教育背景往往被置于情感需求之前。
父母们往往希望子女能够遵循这一传统路径,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伴侣,以确保后代的生活安稳无忧。
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子女们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满足、价值观的契合以及精神层面的共鸣,追求自由恋爱、平等尊重的伴侣关系。
他们渴望在婚姻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不愿意被传统的角色定位所束缚,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
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许多年轻人也开始质疑婚姻中必须生育的传统观念,更加倾向于根据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组建家庭或生育子女。除此以外,还有“天价彩礼”的因素影响。
*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即便子女在爱情道路上遇到了看似合适的伴侣,这份姻缘也常常会在双方家庭的期望与现实差距中步履维艰,最终可能无奈地走向破裂,不了了之。
03
如何应对父母的催婚行为
面对父母的催婚,真正理解他们的心理成因是化解矛盾的基础,而有效的沟通是达成相互理解的桥梁。以下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几点原则】
1.建立合理的预期:理解父母的局限性,允许他们真的不可能改变了。更多地依靠自我觉察来应对催婚压力。
2.建立个人边界:分清哪些是父母的事情,哪些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被彼此绑架,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权。
3.平等坦诚的沟通:利用春节假期与父母平等、平和地沟通自己的处境、想法和计划。有效的沟通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而不是让催婚话题成为“雷区”,更不要对父母撒谎、租男女朋友等。有效的沟通可以和父母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一些技巧】
《人际沟通分析学》中将自我心理状态分为五种,分别是:控制型父母、营养型父母、成人自我、自由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在沟通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觉察对方和自己所处的心理状态,以此选择合适的回应方式。至于具体使用哪种状态回应比较好,相信没有比身处其中的你更清楚,其实无论使用哪种状态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在每一次沟通中,你的角色是什么,你的定位是什么,你通过沟通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不同自我心理状态下的回应建议:
控制型父母:
强势地告诉他们,坚定地表达自主权:“请理解,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我会妥善安排一切。”
营养型父母:
可以一边握着母亲的手,或搭着父亲的肩,一边告诉他们:“妈妈/爸爸,你不要担心,这个事情我有放在心上。你们培育出的我这么出色,相信我一定会遇到合适的人。请放心。”
成人自我状态:
可以通过数据和社会现象理性分析,告诉他们:“时代在变迁,我们与过去不同。在我所处的年代,我的情况很正常也很普遍,我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最佳选择。”
自由型儿童状态:
用自由性的部分去感染他们,分享你单身生活的快乐:“你干嘛老盼着我结婚啊?我结婚了就没人跟你玩了。现在多好,我有空就可以带着你出去玩,多自由。”
适应型儿童状态:
可给予他们一个温馨的承诺:“我明白你们的期待,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小渡想说,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婚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门必修课,但不管你是结婚主义者,还是不婚主义者,最重要的还是做个“幸福主义者”。
-END-
作者简介:小渡,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争渡心理咨询(ID:zhengduxinli),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线下门店:广州心理咨询、深圳心理咨询、东莞心理咨询。
互动时间
春节将至,你会如何应对父母的催婚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原作者名: 争渡心理咨询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争渡心理咨询(ID:zhengduxinli)
原文标题 春节回家,如何理解和应对「父母催婚」这件事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