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数万人打出9.0高分,这部豆瓣神作讲透了成年人的痛

发布时间:2024-12-20 11评论 2243阅读
数万人打出9.0高分,这部豆瓣神作讲透了成年人的痛-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编辑说:文章整理自壹心理读书会刘莹老师解读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部分内容有删改)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欧文亚隆曾这么评价一本书:

 

“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也为此书写下推荐语: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就是豆瓣评分高达9.0,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的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点击领取会员体验卡

免费收听本书!!

 

这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

 

书中五位来访者虽有不同的生命故事,疗愈的过程却殊途同归:

 

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身而为人逃不掉的议题。

 

你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01

直面创伤,才有疗愈的机会

 

40岁的约翰,是一个事业成功、自以为是的好莱坞制片人。

 

“蠢货,到处都是蠢货!”

 

他无差别地攻击着身边所有人,别人任何举动,都会引起他的勃然大怒。

 

甚至咨询室里,他也会用言语冒犯治疗师洛莉,在她讲话时不停插话。

 

他看似工作压力过大,导致为人刻薄强势,长期失眠,夫妻关系也非常紧张。

 

但治疗师却敏锐地察觉到,这只是约翰的一套自我防御机制,他用粗鲁的言行把身边的人推开,避免和任何人之间产生感情。

 

而这也是他唯一知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才发现,约翰内心长期被一个沉重的悲剧压着。

 

原来8年前,他开车带妻子和孩子们去游乐园玩,中途手机响了,他分了神。

 

这时,一辆车撞上了他们,后座的儿子被当场撞死。

 

幸存下来的约翰,认定是自己害死了孩子,整日活在愧疚自责的痛苦里。

 

于是,他选择用愤怒掩饰内心的悲痛脆弱。

 

在治疗师的长期治疗下,约翰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他在一次爆哭后凝视着治疗师说:

 

“我有两个女儿,我要承担家长的职责,我不能让她们失望,不能毁了她们的童年。

 

她们应该拥有更好的童年,发生的不幸与她们无关,我有责任振作起来,好好照顾她们。”

 

通过心理治疗,约翰和自己的感受产生了联结,他终于明白:

 

逃避痛苦并不能让他解脱,只有勇敢地直面内心的创伤,接纳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走出来。


 

02

死亡来临时,要如何道别?

 

33岁的朱莉,在多年艰苦工作之后,终于拿到了大学的终生教职。

 

新婚后的她很快就怀孕了,却在蜜月旅行后查出罹患癌症,她挣扎着尝试,同时挨过癌症治疗和妊娠期,却发现自己流产了。

 

朱莉的癌症发作了两次,在第二次发作后迅速扩散,而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

 

治疗工作的目标很快就明确为:如何面对死亡。

 

和死亡的对视迫使朱莉活得更投入——不是为未来列出长长的目标清单,而是活在当下。

 

一次次的化疗和手术,让朱莉决定尽快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

 

她为自己想好了讣告:“朱莉,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尽管身边人都很反对,但她还是决定追求心中的那个“收银员的工作”。

 

她还为丈夫写了书,让他可以在她去世之后用得到。

 

最后还为自己策划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葬礼。


 

显然朱莉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勇敢浪漫的。

 

她用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丧失,如何直面死亡——那就是爱,爱是永恒的力量。

 

生活中我们能掌控的其实很少,但面对病痛才是最叫人无能为力的事。

 

但如果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厄运,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



03

停止苛责自己,才能开始新生活

 

69岁的瑞塔,是一名独居老人。

 

第一次来访时,她就告诉治疗师,必须在生日前让生活有起色,如果做不到,她就不打算活了。

 

据她所说,她没有朋友和亲人,从没有人真正爱过她。

 

瑞塔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离过三次婚,有四个子女,关系都很疏离。

 

已经退休的她,每天早上都没有动力起床。

 

她的人生听上去就像一个警示故事:一个极度孤独的老人,生活毫无目标,孤独绝望。

 

治疗师决定引导她更专注于她当下的状态,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来打破抑郁,建立社会关系,做点喜欢的事,为每一天的生活找到目标。

 

于是瑞塔捡起了喜欢的绘画,去艺术大学给学生上课,参加公益活动。

 

她因画结识了新朋友,还在垂暮之年遇到了灵魂伴侣艾伦。

 

她还主动给每位孩子写信,承认对儿女们造成的伤害,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

 

正如安德鲁·所罗门在《走出忧郁》中写的那样:“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痛苦实际上对瑞塔起到了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成为了一种逃避。

 

治疗师帮助她看清了这一点,最终放下了自我怨恨,重建了自己的新生活。

 

而她的转变也启发了女儿,决定离开那个家暴她的男人。


 

我们很多人就跟瑞塔一样,因为过去的错误惩罚自己,认为自己有罪,不配得到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请别苛责自己,开始新生活,永远不算太晚。

 


04 

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救赎自己

 

25岁的女孩夏洛特,看似生活很体面,却不得已走进了治疗室。

 

她对工作感到很厌倦,和父母关系紧张,在爱情中频频受挫,还养成了酗酒的习惯。

 

她向治疗师抱怨,最近约会的一个男生似乎很符合她的择偶标准,但她却完全不来电。

 

治疗师发现,她在情感上似乎陷入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经历心理创伤后,通过不断重复相似的情境或行为,企图回到过去改变局面,抚平久远的创伤。

 

而则一切都和夏洛特的原生家庭有关,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冰冷的家庭里,母亲抑郁,父亲总是很少回家。

 

于是夏洛特只能被迫早早地开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她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同时还要照顾弟弟。

 

成年后,尽管她总想找一个可靠的,可以亲密相处的男友,但最终总是会爱上和她父亲一样的男人,飘忽不定,爱玩失踪。

 

在夏洛特的潜意识里,越能给人安全感的男生,越让她觉得陌生。

 

每当她遇到一个可能会好好爱她的人,她就会在下意识拒绝他,把他的稳重看作“无趣”。

 

直到治疗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不能抱有幻想,觉得还能改变自己的童年。只有这么做,你才能去创造更好的成年生活。”

 

被唤醒的夏洛特终于意识到,与其奢望改变过去,不如主动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救赎自己。

 


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她开始了真正的蜕变,加入了戒酒协会,还结束了不健康的暧昧关系。

 

如今,她学会了如何自己掌握方向盘,看清来路和前方,驶向她真正向往的地方。



05

放下对不幸过往的执念,

重写人生脚本

 

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

 

写这本书时,治疗师洛莉失恋了。

 

作为一个将近40岁的单身母亲,她一直渴望与相恋2年的男友组建小家庭。

 

但对方却以“未来十年,不能忍受和小孩子一起生活”的理由,猝然离开。

 

洛莉痛不欲生,情绪崩溃,身体也亮起了红灯,患上了神经系统疾病。

 

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找到了另一位心理治疗师温德尔。

 

在治疗室里,温德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无法重来,如果洛莉继续沉溺在在失恋的痛苦里,就只会怀着无尽的遗憾被困在过去。

 

当此时此刻的一切支离破碎的时候,与之相连的未来也会随之瓦解。

 

思考了一阵,洛莉对温德尔先生说:

 

“我想我应该停止对男友无休止的盘问,也不要在网上偷窥他了。或者至少可以先试试花多一些时间关注我自己的现状,少去关心他的将来。”

 

那次治疗过后,洛莉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回归正轨,改变正在发生。

 

她不再执着于失恋、疼痛和事业触礁,最终完成了自我疗愈,写出了这本销量70万的自我救赎的书。

 


正如书中所说,心理治疗不能让所有问题都消失无踪,不能预防新的问题产生,也不会确保之后的行动都是明智之举。

 

治疗师无法为来访者移植不一样的性格,他们只能帮助来访者磨去棱角,让来访者变得不那么容易反应过激,变得更开放,能让别人走进他们的心灵。

 

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理解真正的自己。

 

但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抛开对自己的固有认知——

 

抛开那些你塑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人设,这样你才不会裹足不前,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在自己给自己描述的故事里。

 

写在最后

 

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刻洞察。

 

正如本书作者洛莉所说:“心理治疗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心理治疗不是为了告诉你该如何生活,而是帮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些答案,往往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等待被唤醒。

 

那么,你曾有过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又是否找到但当下阶段的答案了呢?

 

来评论区偷偷告诉我吧。


点击下图
领取壹心理读书会vip7天体验卡
即可在首页进入读书会
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莹
编辑:Moon
图源:Pexels


End.

0

回复

数万人打出9.0高分,这部豆瓣神作讲透了成年人的痛-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鲸厂荐书君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鲸厂荐书君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