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再不行,找个老实人结婚”:人生退路?还是空想?

发布时间:2024-12-12 0评论 133阅读
“再不行,找个老实人结婚”:人生退路?还是空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想象一下,你在一次职场挫败后,一边对着电脑荧幕发呆,一边脑中不断回放一个念头:「不行就回去读书。


另一方面,在情感世界里,有些人挫败于感情的理想投射后,嘴里出现另一种敷衍式的退路:「找不到理想的对象,最后就找个老实人结婚吧。


这两句话表面温和无害,甚至好像带有一点宽慰自己的意味。但若仔细思考,这背后其实显露出了一种隐而不宣的心态:把「读书」与「老实人」都视为一种可以被随时备用、以填补人生落差的「最低标准方案」,并对学习的真正价值与他人的独立人格都缺乏基本的尊重。


这样的想法之所以值得深究,是因为它并非只是口头禅,而是折射出当代社会中面对挫败与不确定时的一种「习惯性逃避」。


我们并不是真正要透过深造充实技能,也不是真的渴望与某个平凡但温柔的人共度余生,而是习于在困境中扶着一个不那么理想却容易想象的替代方案,以此暂时压抑焦虑和不安。


这种逃避策略不只影响个人未来的职涯与情感品质,也会在更广的社会脉络中,透过无形的连锁效应,改变整个群体的市场与家庭结构、生存逻辑及人际信任。


 


现实撞击:

高学历贬值、婚姻市场脆弱

与社会动态的恶性循环


自202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登记数据与出生率呈现下滑趋势,许多经济报告与官方统计显示,结婚率下降、离婚率偏高、年轻族群的婚姻意愿降低。


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有学者认为,经济压力、房价高涨、生活成本上升、性别角色转变与两性权利意识提升,都导致「理想伴侣」的定义越发多元却也难以达成。


当理想伴侣不易寻得时,那句「最后就找个老实人嫁了吧」的声音就浮现了。


然而,「老实人」并非物件,他们也有选择权、也有自我期望,如果你只是把他们当成退而求其次的资源,事实上是在对他者主体性的忽视,这种思维长久下来,将削弱整体的信任基础与情感纽带,使婚姻变得更像一场冷淡的交换,而非合作共生。


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现实同样残酷。高等教育的扩张、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使得高学历人力供给大幅增加。


根据近期的研究与媒体报道,不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毕业后,发现自己的起薪与本科无太大差异。学历的通货膨胀,使得「回去读书」不再像过去那样保证高收入与高地位。


当你将深造视为简单的避难所,却没有深思该读什么、如何读、读后如何紧密对接市场需求,那么两三年后毕业出来,面对的仍是残酷的劳动竞争。此时,你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学费与时间,更是宝贵的职场适应期与实务经验累积的机会成本。


从经济行为学看,人们在遭逢挫败时,常有「延后痛苦」的倾向:希望透过延迟面对现实困境的方法,获得暂时心理安适。


回学校读书或找个老实人嫁,正是这种延迟策略的典型表现。读书象征安全的校园氛围、老实人象征容易掌控的伴侣选项;二者都是你以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暂存的退路。


但实际上,社会有机体是动态运行的。当愈多人转向高等教育补习、愈多人以敷衍心态进入婚姻市场,最终的结果是学历价值被稀释、婚姻信任度更低、整体社会关系更加紧张。这样的集体行为反过来影响个体,形成一种恶性回圈。




习惯性逃避的根源:

人云亦云、虚构退路与「残酷的乐观」


为什么有人在面对就业挫败时直觉想到「不行就回去读书」,或在情感受挫时认定「找不到理想对象就找个老实人结婚」?


深入探究这种心理,其形成并非偶然。


首先,人云亦云的社会习惯使然:当周遭亲友、媒体论述都不断重复某种程式化言语,我们往往在无意识中接受这套说法并将其内化,缺乏自我思辨。


在职场或婚姻中,若习惯用这样的「标准答案」自我安慰,就可能错失主动思考、厘清问题根源的机会,长期下来更会削弱真实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不思考」成为不顺遂的元凶。


其次,为自己设想一条退路,其实是典型的心理压力缓冲机制。我们都希望在困境中保留一丝安全感,认为有「保底方案」就能让自己暂时松口气。


然而,这种「退路想象」往往降低了我们正视现状、调整策略的动力。不认清没有退路的残酷事实,就无法激发真正的毅力与行动力。


再者,经济行为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研究表明,人们常对自身状态有刻舟求剑式的评价:已四十岁的人仍以为自己像二十岁般充沛,觉得市场会永远为自己敞开大门、对象会自动符合自己的期待,结果形成严重误判。


当个体无法随年龄、技能、资源状况调整认知,就会一再陷入「我可以回头读书」「我可以随便找个老实人结婚」这种自利性幻想中,忽视了市场价值、身心状态与人际关系早已不同往昔。


谈到这里,我想起一本书,美国学者Lauren Berlant的著作《残酷的乐观》(Cruel Optimism)。Berlant指出,个体常依附于那些承诺带来幸福的目标,例如理想职涯、理想伴侣、拥有房产等。乍看之下,这些理想像是人生的动力来源,推动我们追求更好生活。


但矛盾的是,随着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体系的不断扩张,这些「幸福目标」往往变成沉重的负担。人们在追逐过程中不但得不到预期快乐,反而因种种阻力、门槛与不确定性而陷入痛苦。


简言之,问题在于我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身蕴含缺陷:在不断重复被延迟、被扭曲的期待下,我们形成了对「安全退路」的依赖。


在职场不顺时渴望透过「读书」来回温过去的安全感,在婚姻挫败时用「老实人」这个符号化形象补位,正是对一种「幸福承诺」的反身性寻找。


透过对这种「残酷的乐观」的依附,我们在危机中不断寻找替代方案,却从未正视理想目标本身是否已与现实脱节。


综上,这种心理的起源既有社会环境的复诵影响、又有个体对时间与自身状况的错估,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体系下对幸福承诺的执着与扭曲。


当我们执迷于「安全退出」的幻象,就陷入「残酷的乐观」:明知承诺未必实现、却仍不愿放下。唯有清醒审视这些心理因素,我们才能在面对挫败时跳脱流于口头的退路话术,以更务实的行动来面对世界的变动与不确定。


 


从逃避到行动:

精准进修与真诚互动,为自己重新定位


必须承认的是,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经济周期波动、职场需求变化、情感需求多样化,没有保证成功的捷径。


你所能做的,是尽可能降低盲目决策的风险,使学习投资和情感投资都更符合长期目标。这需要在心理上建构出更清晰的未来愿景。


例如,如果你想在未来五年内成为某产业的专业人才,那么回学校必须能帮助你汲取该产业领先知识,并在毕业时握有能直接应用的工具。


在感情上,如果你期待一段稳定而温暖的关系,那么就该主动参与建立相互理解和支援的情境,而非把「老实人」当成最后的弃牌。


那么,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该如何摆脱虚幻退路?


首先,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回学校读书」的策略。进修本身并非错误,但是要确保这个投入能真正提高你的实务价值。与其盲目跳进学术深造,不如仔细思考:你的目标产业是什么?该产业的未来技术走向如何?你需要增强的是哪类专业技能或跨领域知识?


或许,你不一定要攻读全职研究所,而是可以选择更灵活的进修模式——例如短期培训课程、线上认证、行业工作坊或实务导向的再教育专案。同时,你应该在进修期间主动寻找实习机会或产学合作案,让学校的知识直接映射到职场需求,而非纸上谈兵。


如此,读书不再是逃避现实的温室,而是强化生存本领的锻炼场。


在婚姻或情感选择上,则需要抛弃「老实人当备胎」的轻视心态。两性平权与包容性语言的意义在于,我们应将伴侣视为平等、独立、有自我目标与期盼的生命体,而非填补空缺的物件。


如果你仅把某个人当成末路的选择,那么你已预设对方比你低一等、可被轻忽,这不仅是对两性平权的背离,更是对人性尊严的伤害。若要建立有机、健康的关系,就必须在一开始就正视彼此的需求、价值与限制,透过沟通寻找共识,而非事后从失败累积的碎片中拼凑。


 


结语:

抛弃空洞退路,方能创造真实价值


个人的选择并非孤立存在于真空中,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有机体的动态运行中。


当我们一再以「不行就回学校读书」或「没办法就嫁个老实人」来自我安抚,我们其实是在拒绝正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元面向。


我们习惯把「教育」和「婚姻」当成保底方案,却没看到:教育品质与认证含金量会随着供需失衡而不断流动,婚姻中的人性对等、互相尊重也需要双方真心维护,而非冷淡利用。


真正的成熟在于放下敷衍与轻蔑,不再用过时的想像来巩固脆弱的自尊,而是勇于直视世界的不确定、承认环境与自身有限性,并以踏实行动回应。


当我们不再将「读书」或「老实人」当成低成本的退路,就能释放思考空间,找出更精准的定位:努力让自己的专业与市场需求更紧密结合,愿意用时间与理解来经营一段健康对等的关系。如此,我们不仅免于重蹈延迟痛苦的覆辙,更能在残酷中找到意义,在荒诞间确立存在的价值。


「退路」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退路若只是空洞的口号,缺乏行动与反思,只会延后面对挑战的时刻,并在无形中累积更大的社会与心理负债


如果能用建设性的态度看待「回学校」和「婚姻」,不再单纯将其作为安慰剂,而是工具箱里的有力资源,那么每一个选择都将更贴近真实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咨询、讲座或其他合作,请洽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日月银


0

回复

“再不行,找个老实人结婚”:人生退路?还是空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高浩容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高浩容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