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里留下的“余香”是什么?| 亲社会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28 9评论 1799阅读
科研成果丨赠人玫瑰的余香是什么?余香有什么作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杨小钧
插图:杨小钧
编辑:欧阳露雪
排版:欧阳露雪
来源: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Coco有话说: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么,余香是什么?它会使赠出玫瑰的人怎么样呢?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效应呢?亲社会实验室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上的文章对上述问题做了探讨,揭示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出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不仅更开心快乐,而且会感到自己更健康,而感知自己更健康的青少年又会更开心快乐,并做出亲社会行为。这种效应在高开放性的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亲社会行为是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日常的帮助、捐赠或者志愿服务等等。从定义上讲,这是一个通过牺牲施助者自身的利益(如情感、金钱或时间)来让受助者获益的过程。但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现象,还是大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谢晓非 等, 2017; Hui,2022),都显示亲社会行为不仅对他人有利,似乎也能给亲社会行为实施者带来积极的后效。研究者提出了亲社会行为与其实施者的幸福感存在螺旋上升的正反馈循环关系的理论(Hui, 2022) ,认为亲社会行为水平更高的人,会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如更多积极情绪,更少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也更高等),而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又再会进一步促进亲社会行为。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正反馈循环机制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尚缺乏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同时,对于亲社会行为是否/如何与青少年的身体获益之间也存在正反馈循环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稳定性怎样?目前还是未知的。


青少年阶段正值身体的快速发育时期,这使得身体各种特征变化更加明显,这些变化很容易让他们去思考或者担忧自己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可促进青少年积极社会参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Lerner, 2018)。当青少年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时,他们在能力、信心和性格的发展中会变得更好,会更加茁壮地成长。并且,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长期从事志愿者服务的人会感觉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Nakamura et al., 2022; Thoits & Hewitt,2001)。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与其感知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正反馈循环关系,即,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赠人玫瑰)可以使其手有余香(感知身体健康),而感知身体健康又促使青少年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然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机制是什么呢?根据发展级联模型(The developmental cascade model),个体的各种发展因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因素会影响许多其他因素,进而形成一种弥漫性级联效应,这种效应可能通过间接的多向路径实现级联效应的传递(Haller et al., 2010)。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 (The broaden-and build theory, Fredrickson, 1998) 指出,积极情感可以拓展个体的瞬间思维和行动范围,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智力资源、生理资源和心理资源,进而让个体变得灵活、富有创造性和提升身体活力感。在青少年时期,积极情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Lerner et al., 2018)。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积极情感是亲社会行为与感知身体健康之间双向关系的重要解释机制。


以往大量的研究还发现,拥有不同人格的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中大有不同。经验开放性特质 (openness to experience) 作为最具弹性的人格特征,也是与社会参与行为联系最紧密的特征之一(Sutin, 2017),在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积极社会互动中起着特别有益的作用(Kanacri et al., 2014)。研究发现,那些拥有高度开放性特征的个体,容易获得更强的自主性、更强的掌控感和更明显的个人成长(Cox et al.,2010)。因此,我们提出假设3:经验开放性在上述正反馈循环关系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即,相比于低经验开放性的青少年,高经验开放性的青少年会在正反馈循环关系中更受益。


基于此,亲社会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对1500多名初中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在三个时间点上使用大六人格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感知身体健康题目等,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经验开放性人格、亲社会行为、积极情感和感知身体健康的水平。研究采用传统的交叉滞后模型(traditional cross-lagged panel model)和多组比较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与其感知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情感和经验开放性人格变量的影响作用。


从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来看,我们的假设得到了验证。初中生的前一个时间点(如T1)的亲社会行为会正向预测后一个时间点(如T2)的感知身体健康,反过来,前一个时间点(如T1)的感知身体健康也会正向预测后一个时间点(如T2)的亲社会行为(如图1所示)。这个结果说明,那些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会更容易觉得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而这种对身体健康的感知又会促进他们从事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中介分析的结果来看,假设也得到了验证。青少年在第二个时间点(例如T2)的积极情感分别在T1的亲社会行为对T3的感知身体健康的预测路径中,以及在T1的感知身体健康对T3的亲社会行为的预测路径中,都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如图1所示)。这个结果意味着,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自我激励因素,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获得良好的自我感知身体状态,还能促使他们进一步做出亲社会行为,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多组比较的结果发现,经验开放性调节了青少年的积极情感(T2)对其感知身体健康(T3)的预测路径(如图2所示),即,对于高经验开放性的青少年,积极情感会带来良好的健康感知,并能进一步通过正反馈循环来促进亲社会行为,而对于低经验开放性的青少年,这种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这个结果意味着,经验开放性人格特征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中起到了保护作用,那些对未来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在积极的社会参与(赠人玫瑰)中获益(手有余香),而积极情感既是赠人玫瑰过程中收获的余香,又是其进一步收获感知身体健康这种余香的解释机制。



研究启示:本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及其积极后效的正反馈循环理论,探究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与其感知身体健康的双向关系,揭示了积极情感在此双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经验开放性人格特征的调节作用。我们发现赠人玫瑰的亲社会行为不仅能给青少年带来积极情感这种余香,而且发现积极情感还能进而使青少年收获感知身体健康的余香,而且,这些余香相互形成了正反馈循环。尤其是那些拥有经验开放性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在此过程中更为受益


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拓展了利他行为的自我激励模型和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在教育实践上,也启发教育者在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可以对亲社会行为与积极情感和感知身体健康的正反馈循环关系中的任何一个变量进行积极干预,以引发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积极连锁反应。当然,对于儿童青少年个体,从小培养其开放的人格特征,也是尤其值得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本研究作者包括杨小钧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生) ,孙鹏 (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 ,姚小喃 (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讲师) ,寇彧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文献来源:
Yang, X., Sun, P., Yao, X., & Kou, Y*. (2024).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self-perceived physical health: The role of positive affect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https://doi.org/10.1177/1359105324126709.


作者简介:杨小钧,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本公众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实验室主办。在这里,我们将分享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推介相关心理学前沿文献,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原作者名: 杨小钧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转载原标题: 科研成果丨赠人玫瑰的余香是什么?余香有什么作用?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科研成果丨赠人玫瑰的余香是什么?余香有什么作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