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杰一直是位充满自信的中年女性,她在以男性为主的投行爬到中阶领导的位置,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以及一位在学识和经济实力都比她强的先生。她在家庭与事业两头得意,但她发现近几年的年轻下属成为她工作中的烦恼。
廖杰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驱动,以前通过金钱、职位等诱因,可以很好地驱动下属加班、牺牲假期。但现在年轻下属宁愿放假、休息,也不愿为了一点金钱加班。
她仔细观察了一下下属们的休闲生活,基本也花不了什么大钱,就是一些很平常的旅游,顶多就是偶尔吃好一点。她很困惑,困惑于为什么年轻人对这些物质价值不感兴趣了。
不难发现,和廖杰有相同困惑的人大多属于八零后,或比八零后更早的世代。当时还没有「情绪价值」这样的明确概念,诉说那个时代人们相较情绪价值,更看中物质等有形价值。
这个世代差异背后,凸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呢?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新世代的新消费:
为情绪买单
「情绪价值」是指产品、服务或品牌所产生的情感和情绪上的价值。
换句话说,能够让人情感上感到满足,能给人带来愉悦、快乐等正面情绪的,就是情绪价值。自然,带来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高。
以疫情后,文旅市场持续火爆的情况,可见人们为「開心」、「爽」等情緒买单渐渐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趋势不仅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揭示了情绪商品在当代消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于传统的物质消费,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为情绪商品买单,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为什么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商品买单?
首先,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情绪压力较大。通过消费情绪商品,他们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放松。
例如,通过参加音乐节、艺术展览或旅游,年轻人可以短暂地逃离日常的压力,享受一种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其次,情绪商品提供了一种即时的满足感。
与购房等传统大宗消费不同,情绪商品的消费过程和结果都是即时可见的。更何况房价节节高升,越来越多人连被房贷「折磨」的机会都没有。
相较之下,一个周末的短途旅行、一场现场音乐会,或一次精心策划的美食体验,都能立刻带来愉悦和满足。
此外,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推动了情绪商品的消费潮流。或者用更科幻——某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魔幻——角度述说,「算法」的力量控制了年轻人消费的方向。
通过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年轻人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生活品质,还能获得社交认可和点赞,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消费欲望。比如每周去个最近网红的地方喝杯咖啡、吃个下午茶、露营等地打卡,借此满足分享欲和被关注的喜悦,相较之下显得迅速多了。
情绪价值商品
并非都是健康的
情绪是心灵的窗户,干一件事、跟某个人在一起,到底开心不开心,我们会非常自然的涌现相应的情绪反应,骗不了自己。
所以就像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苏珊.戴维(Susan David)在其《情绪韧性》一书所指出:「每一种情绪背后都隐含着我们在意的事物。」
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珍惜所失去的;感到愤怒,是因为不公不义违背我们的原则;感到紧张,是因为我们在乎即将发生的事。正视并拥抱自己的情绪,其实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然而,现代社会常鼓吹追求正面情绪,视负面情绪为禁忌。久而久之,我们学会压抑甚至逃避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在背离自己,导致内心空虚迷惘。
消费情绪商品,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情感的出口和慰藉。但若单纯将之视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无疑本末倒置。真正有价值的情绪消费,应该是那些能引领我们直面并疏导内心情绪的体验。
或许一部触动心灵的电影、一场宣泄压力的摇滚演唱会、一次宁静自省的湖光山色之旅,都能成为我们探索和拥抱自我情绪的契机。它们提供一个安全且有意义的空间,让我们得以暂时卸下伪装,诚实地面对自己、感受自己。
这样的情绪消费体验远比一时的感官刺激更有价值,因为它帮助我们更深地连接和理解自己,从而打开通往自我、通往他人的心门。在拥抱真实情感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经历挣扎和不安,但那都是走向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
选择适合自己的
高情绪价值商品
选择适合自己的情绪商品,关键在于个人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合理规划和选择高性价比的情绪商品,我们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更好地管理情绪压力,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更重要的是,情绪消费不应只是单纯的情感发泄或逃避,而应成为一段探寻自我、连结他人的心灵之旅。
只有以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拥抱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找到最能慰藉灵魂、升华生命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经历挣扎和不安,但正是在这些真情流露的时刻,生命才散发出最动人的光彩。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物质消费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而情绪消费的崛起,正是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意义、追寻心灵慰藉的体现。
年轻一代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构建有意义的人生,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情感的滋养。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社会或父母强加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通过情绪消费,主动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创造独特的生活体验。
最后,正如苏珊.戴维所言:「拥抱脆弱、拥抱不完美、拥抱真实的自己,是通往勇气、同理心和慈悲的唯一道路。」
在这个讲求效率与物质的时代,情绪消费提醒着我们:「心灵的需求同样重要,甚至更为珍贵。」
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忽视情感的力量。毕竟,正是内心的感受,赋予了我们生活的意义,为我们的奋斗注入了动力。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日月银
为你推荐
情绪是多变的,而负面情绪的产生,正是反映了内心的某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隐含着心中在意的事物。
回避情绪的变化,压抑负面情绪或是随意发泄,并不能为你真正解决困扰。唯有直面情绪,进行有效疏导,才能为你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
钱无法买到快乐,但通过一些有价值的情绪消费,可以真正有效地引领你直面并疏导内心情绪,获得奇妙的体验。
马上点击下图,找一位合适的咨询师
与你一起探索情绪与自我↓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