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表达爱,为何出口却恶语相向?

发布时间:2024-08-16 12评论 2473阅读
心理学视角 | 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伤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张嘉仪
责编:卢思伶
编辑:甄   卓
美编:张嘉仪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在亲密关系的海洋里,我们扬起风帆,满怀憧憬地驶向彼岸,却不知暗礁潜伏。


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总是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被偏爱。但俗话说,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也就给予了ta伤害你的权利。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被亲密伴侣攻击的概率比遭遇陌生人攻击的概率要大。当我们拥抱和享受一段亲密关系时,也容易被反噬,甚至在感情中遍体鳞伤。


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伤害?我们又应该如何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减少对彼此的伤害?


01

我们何以“相爱相杀”


01你是我的出气筒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莫名其妙地被伴侣一顿臭骂?这其实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Kick Cat Effect),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传染。当个体感到不满、愤怒或沮丧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安全范围内或无法还击的弱者进行发泄。由此,负面情绪就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Zhang et al., 2023)。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陈铭, 2020)。当我们与伴侣相处时,他们往往成为我们最安全的出气筒。即使对方并没有犯错,我们也有可能对ta肆意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然而,正是在无所顾忌的时候,最容易伤到对方。这种传递负面情绪的链式反应会破坏亲密关系中的稳定与和谐,加剧伴侣间的紧张与矛盾,从而导致情感疏离。


02我只想在你面前做自己


身处于社会中,我们往往戴着不同的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在一段关系中感到安全时,会促使我们卸下“外在我”的伪装,回归“内在我”的真实,完全做回自己。


感到安全并做回自己当然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失控。我们会越发觉得自己可以在这段关系里为所欲为,和伴侣的互动逐渐缺乏分寸感,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容易不过脑子,从而无意间冒犯到我们爱的人。


很多伤害,不会因为你是无心之举,就能让对方的痛少一些。


03从你这里,找回缺失的安全感


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若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依恋对象)未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关爱和回应,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如焦虑型依恋。


长大后,我们逐渐与原生家庭分离,步入新的环境、遇见更多的人,主要依恋对象就会从父母转变为同龄人或浪漫伴侣(Li & Chan, 2012)。


然而,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仍在持续,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风格会被带到后续的亲密关系中。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焦虑型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的各种认知、情感和行为指标呈负相关(Tran & Simpson, 2009)。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对于自己,他们缺乏自信、胡思乱想、患得患失、害怕被抛弃



对于伴侣,他们缺乏信任、过度关注,总是对关系感到焦虑和紧张



一方面既渴望与伴侣保持亲密,另一方面又无法信任对方的爱。通过各种方式来考验伴侣,却往往适得其反。当伴侣无法忍受、选择离开时,他们又难以承受、崩溃纠缠。


因此,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互相伤害,往往是不安全依恋模式在作祟。


04水乳交融的状态,才是我们爱的证明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我们都渴望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甚至有人希望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状态。


那么,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近,是否代表关系质量越高呢?


其实不然,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需要两人的亲近,也需要适当的距离感。就像两只刺猬,靠得太近会扎伤对方,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


Murray 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表明,家庭成员间过度的情感联结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易春丽 等, 2004)。如果两人之间模糊了边界和距离,也就意味着可能会过多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对方的一举一动上。个体边界模糊时,伤害就很容易发生。


试想,如果伴侣无时无刻不需要你的陪伴,你是否会感到压抑、窒息,从而不自觉的想要推开对方?


而这样的举动,对于想要靠近你的伴侣来说,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抗拒。于是,伴侣之间的误会逐步加深,争吵逐渐加剧。


02

我们如何正确面对“相爱相杀”


01正确表达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表达爱意,是情感链接的纽带。用伴侣需要的方式去表达爱意,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伴侣需要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ta能够接受的方式。我们常常忽略伴侣的深层次需求,执着在自己表达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但是,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爱,一定比用你觉得正确的方式,更有回应,也更难得。


对待伴侣的最佳方式应是一种私人定制,用心去了解伴侣,懂得如何说爱,更为重要。



02各自独立,适度依赖


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伴侣不应该是爱与幸福的唯一来源,满足我们的期待也不是他们的职责。伴侣双方原本就是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


作家米希曾说:“每个人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去消化爱情,粘在一起只会让爱情停滞不前,最后胎死腹中”。


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只有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才能和伴侣琴瑟和鸣。


03冲突面前,恰当处理是关键


很多争吵,或许并不是有什么客观矛盾发生,而是出于你对安全感的需求。就像一个婴儿哭闹,可能并不是饿了,而是为了获取父母的关注。


所以,在争吵之前,可以问问自己:



想要通过争吵得到什么结果,解决什么问题?



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场争吵可能就没有必要。



此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控制冲突节奏,避免双方情绪激增。就像开车,如果两个人都踩油门,只会让车速越来越快,最后失控;而如果双方能够冷静下来,松油门、踩刹车,才能避免受伤。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吵架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就事论事”。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来只是因为对方忘记洗碗而争吵,最后却变成了“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你根本不爱我”的指责。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围绕事件和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避免矛盾膨胀升级。


滑坡式的论断很伤感情,不要以这样的方式伤害爱你的人。


03

写在最后


亲密关系中,争吵不一定就是坏事。适度的矛盾冲突,能够为这段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让双方都得到成长。


如果在不经意间对伴侣造成了伤害,发现问题、承认错误、做出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改变的意识,永远是行动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陈铭. (2020).不做坏情绪的传递者——解读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 发明与创新·中学,11,63.
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 (2004).  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中国心理卫生杂,12,5355.
Tianyuan, Li., & Darius K-S, Chan.(2012). How anxious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affect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differently: A meta-analytic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4),406-419.
Tran, S., & Simpson, J. A. (2009). Pro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s: The joint roles of attachment 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4), 685–698.
Zhang, L., Chen, Y., Wei, Y., Leng, J., Kong, C., & Hu, P. (2023). Kick Cat Effect: Social Conte Shapes the Form and Extent of Emotional Contagion. Behavioral Sciences,13(7),531. https://doi.org/10.3390/bs13070531


作者简介:张嘉仪。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欢迎关注!


0

回复

心理学视角 | 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伤害?-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家姻心理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家姻心理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