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觉得做什么都没劲?或许是因为你「不敢快乐」

发布时间:2024-08-12 34评论 2714阅读
不敢快乐,能解释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01

不敢快乐的种种表现


来访者甲自述:


我一去酒吧、夜店,甚至KTV这种地方,别人去为了放松,我去就是活受罪。只有跟熟人朋友一起去唱歌,感觉还好,还算能放松下来。


来访者乙自述:


有人不开心就买衣服,吃大餐,逛街。我吃泡面会自责。玩儿游戏自责。买件新衣服会自责。吃顿大餐会自责。去游乐场会自责。


来访者丙自述:


哪怕是别人请客吃饭,只要饭店高档,吃得很贵,我就吃得特别不自在。觉得太奢侈,简直浪费。不由得就会想,省下这些钱捐出去,不是更好么?吃得时候其实也很享受,可吃罢肯定就后悔。


来访者丁自述:


身体一直不强壮,属于亚健康状态。几个同事都劝我去运动。场馆不想去,随便跑跑步也可以呀。我试着跑了几次,完全没有她们说的那种享受啊平静啊的感觉。跑完只是觉得累。快乐来自跑步时听着音乐。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我自己在跑步,好像梦游似的。


 


02

原因探查


“不敢快乐”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原生家庭的养育习惯。其次是学校教育。还有,就是社会文化方方面面有形无形的种种习俗和压力。


原生家庭的主要责任,就是见不得孩子快乐。


为什么见不得孩子快乐?


  • 第一个原因,嫉妒。父母活得不快乐,全家人都不快乐才正常,尤其见不得孩子快乐。


    一个来访者自述,从小到大,从未听过父母的夸赞。偶尔分享高兴的事儿,特别容易得意忘形。妈妈马上就会波冷水扫兴。然后,会跟外人说,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能夸,一夸就翘尾巴。


所以,不开心,甚至是抑郁,反而是父母乐见的。这种状态能够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我说得没错儿吧”。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的抑郁迟迟无法治愈,因为满足了父母的定性,能换来父母的支持和关怀。抑郁的好处比不抑郁多,潜意识当然选择抑郁。


只有当抑郁之后就连父母最期望的事儿,比如好好学习,也统统不做了,父母才特别想要治愈孩子。而孩子清楚地知道这个图谋。所以,故意不配合治愈自己。

 

  • 第二个原因,父母的观念和做法,让人成为了自己的手段。


中国孩子的不快乐,普遍是从上学开始。


学习本身是快乐的。


乐学求知是一个生命本能,是安全需求。哪些人是安全的,哪些人是危险的。哪些事情我能够把控,哪些陌生我必须躲避。第二是自我强大需求。追求自我实现,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感带来更高自我评价。第三,尊重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被人肯定和尊重而显现自身价值。


康德说:“人只能是他自身的目的。


父母功利,把学习当作了手段,学习是正经事儿,学习之外都是不务正业。把命中注定的乐事儿,生生搞得厌学,这种力量越大,越反人性。


这种功利观念一定不限于学习,一定会泛化,孩子的生活硬生生区分为正经和不正经。能让人快乐的事儿,就成了罪恶。


人生搞成了追求终极目的,人生就是手段,人生观必定就是“先苦后甜”。问题是,目标是动态的,年级前十之后就是年级前三,然后是年级第一。然后是985、211、双一流。然后是高收入。还得有身份,有地位。“甜”永远达不到,就等于永远都在吃苦。


有人的确能享受这种苦行僧的人生,有人真的比希绪弗斯表现得更主动,乐此不疲。比拼吃苦也能享受别样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 第三个原因,父母自私,单方面强调忠孝必然会各种打压,各种嫌弃。孩子的家庭身份定位,从小就是付出者,不能爱自己。


多子女家庭中,付出者往往是老大。也有其他原因被选中的孩子,不管排行老几。碰上自私父母,独生子女照样也是倒霉蛋。


越是被打压被嫌弃,越自卑。付出越多,越能获得价值感。人生信条就是,我讨好,我开心。


愚忠愚孝一定也是双向奔赴。


一个来访者咨询前,给自己写下的优点之一是: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别简朴节约的人。他说自己有十多年的上衣,还有十多年的手套、袜子;一个电风扇用了十多年自己总修理总在用。他评价自己“重情”“念旧”“忠诚”“靠谱”,还有“审美观很高”“会挑经典款”。


咨询结束后,他终于知道,不是简朴,而是抠门。其实是不敢爱自己。


他笑着说:如果有人给我百万英镑,宁可违约我也舍不得花。

 

  • 第四个原因,父母是家中道德婊,目的是全面控制孩子。从小以圣人标准苛求孩子。满足正常的人性欲望就会体验为羞耻感。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宋代朱熹的大口号,至今仍在流行。


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性来访者回忆道:初三时,有次跟两个男生在大街上碰到一个女生,四个同学就聊天。回家后,父亲就说起那个女孩子的一些不正经的传闻。


他还想起一个事儿。有次镇里电影院上映一个法国喜剧片,其中有穿着三点式内衣跳舞的画面。看罢电影回家后,姐姐就因为特别恶毒的话咒骂这个电影。


家庭如此,如果学校中、社会上“道德婊”仍然占据相当的舆论阵地,人性中最真实的原始欲望一定涌现,就是罪恶。如果满足,一定就会自责。



 

03

解释各种心理问题


  • 比如焦虑:


不敢休息,休息就是快乐。但凡接纳自己,就被污名化为躺平、摆烂。于是,不得不假装学习,假装工作。假装忙碌的事情多半毫无价值,只是为了避免自责而已。


为什么太多人看似不珍惜当下?其实是做到了当下就是应该,做不到、没做到就是不对。所以专注于未来尚未做到的,这就是焦虑。


  • 比如抑郁:


一直不敢快乐,必然就是一直不快乐。尤其习惯反思过去,苛求过去,必然都是遗憾。


  • 比如双相情感障碍:


偶尔豁出去,借着一个机会,放肆快乐,达至快感体验。但是很快,罪恶感出现,赶紧返回到持续心境恶劣状态。


  • 比如身心疾病:


去医院做生理检查,如果医生在处方上写道“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头疼”“神经性失眠”“神经性鼻炎”“神经性牙疼”,那么,基本就是心理因素,引发生理反应。根源就是,不敢让自己头脑清醒;不敢让自己皮肤洁净;不敢让自己踏实睡眠;不敢让自己生龙活虎。


松弛感,首先表现在躯体反应。不敢快乐的人,没有松弛感。行走坐卧,双腿、肩膀、脖颈,乃至面部表情,都处于控制紧张状态。


身体健康,意味着心理上的强大、自信。这就违背了自我概念。虚弱多病,才是正常的自己。这种认知,一定会排斥能让自己强壮的心理和行为,比如营养膳食,合理运动。于是,没精神,懒洋洋,才是正常。


  • 比如成瘾行为:


物质成瘾、非物质成瘾,来自于偷着乐。不敢公开快乐,只好背地里偷偷满足。每次都是做贼一样,肯定不尽兴。只好等着下次,下次还是不尽兴。于是重复同样行为。游戏上瘾,零食上瘾,性瘾、烟瘾、酒瘾,乃至药物和毒品依赖,都与“不敢快乐”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


成瘾行为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弥补从小被禁止的快乐;二是缓解负面情绪体验。


一个来访者咨询后,认识到他从小到大一直嗜吃某些食物,其实是童年时父母自私,买到稀罕物后比如葡萄或者高级点心,总是自己吃掉,不给他吃。他嗜吃曾经想吃而不得的食物,其实是对爱的渴望。当他不再向别人乞求爱,开始自己爱自己时,嗜吃某些食物的习惯随之就消失了。


  • 比如事业方面:


真的有人不敢成功。


一个来访者经过咨询后总结说,现在能认识到自己曾经非常矛盾。一方面想赚大钱,为的是讨好父母。同时又不想赚大钱,因为不想讨好父母。而且赚钱之后万一给自己花,满足需求带来快乐,又害怕惩罚。


一个来访者诉说,自己在市政府上班,每次升职的机会都错过,事后总结原因,好像都是亲手毁掉的。咨询后认识到,一方面是不想让父母继续沾光,乃至剥削。一方面是主动表明自己确实不行,不配升职。每当有人欣赏自己时,会自动展现一些缺陷和问题,证明“我不是你们认为的那样优秀”。


  • 比如人际关系:


跟别人建立的关系模式,总会重复跟父母的关系模式,比如讨好别人,心理学叫做“被迫重复”。因为自我概念就是矮人一等,只熟悉一种关系模式。而且因为太熟悉,成为自动反应,会让人觉得稳定,安全。


另一种情况是,那些容易被PUA的人,一定缺爱。


第三种情况是,屡屡碰上渣男渣女。因为只有他/她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能让人快乐,所以是天下最懂你的人,因而被认定最爱你的人。这样的人,只要一天不伤你,就不能说是渣男渣女。


一个来访者说,结婚后,他才发现妻子跟他的差异不是一点半点,根本不可能互补。之所以结婚,是因为恋爱时,她总能带给自己快乐。自己有能力自得其乐后,妻子的价值就大大弱化,关系就不再亲密。


 


04

正大光明爱自己


不敢快乐,不等于不能快乐。并非没有快乐欲望,并非没有快乐能力,并非不享受快乐。而是快乐之后,立刻就内疚。而且总是偷偷满足快乐。

 

心怀坦然,大大方方地让自己快乐,就是心理治愈的开始。先改变认知,再付诸行动,干就是了。

 

1. 觉察


心理问题,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丧失了觉察力。稀里糊涂地被潜意识驱动着。被动地克制自己,委屈自己。


觉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 第一个目的,是否属于偷着乐。是否属于上瘾行为。


如果确认是“爽透不能型”(曾奇峰先生语,意即不能爽透),说明两点。第一,确实不敢快乐。第二,本心其实还是控制不住地在爱自己。


有些自爱,表达更为隐晦,曲折。


一个年轻男孩一直坚信自己特别有爱心,说自己舍不得吃喝,却会捐款给陌生人。心理分析可知,这是利用投射机制,满足自己的需求。爱别人,就是同情跟别人一样的自己。既没有违背“不配爱”的定性,又让自己显得强大。所以很快乐。

 

  • 觉察的第二个目的是,“快乐有罪”这个信念,到底是谁造成的,一直在监督你,评判你,指责你。从他虐到自虐,又是怎样的过程。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跟哪些人,如何调整关系。该断则断;或者不要主动联系;不再讨好谁;不让谁的评价影响到自己。

 

2. 哀悼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哀悼,不仅仅是悼念告别难舍之人,而是通过一定的仪式,与伤害源切割。


《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提到,哀悼主要有四种方式,发怒、哭泣、宣泄和感受。


Pete walker写道,“可以学着用哀悼把自己带出恐惧,因为恐惧意味着安全感的消亡;可以学着用哀悼把自己带出羞耻,因为羞耻意味着自身价值感的消亡;也可以学着用哀悼把自己带出抑郁,因为抑郁意味着生命活力的消亡。”


发怒,就是生气就释放出来。有个来访者说,有次她姐姐让她开车,带着她一起去父母那里。她说我的车被水泡了,不能开车去。姐姐就数落她什么事儿都指望不上。


她平生第一次向姐姐发怒了:“你是没听懂,还是非让我开着一辆病车去?你不怕死,我还怕死呢!”姐姐非但没反击,竟然嘿嘿笑笑,说那就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哭泣,目的是去“盔甲化”,就是不要再假装坚强,承认自己值得怜悯。在哀悼意义框架下,大哭一场,不是悲伤,而是自我同情,跟让人不爽的关系告别。


有个人说,有一天晚上,他决定彻底跟闺蜜断交,不会主动跟她们联系。如果她们联系我,我只做礼貌性简单回应。下了决心,躺在被窝里,她抑制不住地哭起来。哭够了,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从此跟她们的关系不一样了。


开始几天,她还会自责,偶尔也会感觉孤独。但切断有毒关系的后果是,自己越来越自信和开心,即便真的处于孤独状态,也会积极面对。而不是恐惧和害怕。


宣泄,有多种方式。比如写日记,对着树洞诉说,跟朋友倾诉,跟心理咨询师倾诉。单独的宣泄,可以用一个布偶,或者一把椅子,当作伤害你的人,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它听。并且要质问,为什么要那样对待我?我有什么错?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恨你!”“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感受,就是正念技术,“不加评判地觉察当下”。觉察有哪些“自动思维”持续影响着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什么感受。如果既无法消除,也压制不住,那就接纳它,与它共存,相安无事。


因为对抗只会强化它的影响。如同脸上的痣,如果医疗技术不能去除,粉底霜也遮盖不住,那就接纳这个痣的存在。

 

3. 活在当下


目的是去功利化,把手段式人生还原为目的性人生。当每个点都是目的时,整个人生就是目的。


主要做到两点。


  • 一是能力与欲望匹配时,用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天经地义。


  • 二是专注于当下所为。


《小王子》中狐狸说道,当你没有驯服玫瑰时,你和玫瑰互不相关。


如果你驯服了这朵玫瑰,驯服的意思就是,跟那朵玫瑰建立连接,你就把这朵玫瑰从千万朵玫瑰中凸显出来,“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比如吃饭,专注认真品尝一个馅饼的滋味、温度、软硬度;面粉的滋味;肉和各种佐料的滋味。就等于吃到了一次最好的馅饼。每一次都吃到了滋味最好的馅饼,就不会比较哪次更好,哪次不好。也不会惦记着,是不是还有更好的。


禅宗的顿悟,其中一条,就是活在当下,吃饭便吃饭,洒扫便洒扫。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这就是与当下的连接。


责任编辑:日月银


0

回复

不敢快乐,能解释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刘继纯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私信

刘继纯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
Error: Network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