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虑的人,可能是自我的灵活性还不够

发布时间:2024-07-03 12评论 3073阅读
容易焦虑的人,可能是自我的灵活性还不够-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晓萍萍萍
来源:微信公众号: 晓萍萍萍(ID:HXP1990424)


你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吗?常常让你焦虑的点是什么,是事情的走向没有如你所愿,还是害怕受挫与失败。


其实很多焦虑的人,都会这样一种感知:


当你发出一个动力以后,如果这个动力,这份愿望没有实现,自我就很容易遭受到打击,就会陷入一种无助,这可怎么办那,谁来救救我,我的人生也太难了......


如果是一个挫折商很低的人,还有可能陷入习得性无助,甚至是自暴自弃。


为什么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这么低?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深度关系》这本书中写到,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上,至少有三个层级:


分别是动力层级的自我,意志层级的自我与抽象层级的自我。


而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会把每一个动力的生死,等同于“我”的生死的人,他的自我层级其实是处在最初的动力层级阶段。


01

动力层级的自我


什么是动力层级的自我?


武志红老师说,所谓动力,就是你作为一个生命体发出的任何的一份能量。


例如:你说的一句话,想做的一件事,想去买一件衣服,买一杯奶茶,更大一些的目标,野心,等等。


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只是处于动力层级的话,他会有这样一种感知,会把“每一个动力等同于我,而我就是每一个动力”。


那么这会给自己带来怎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做一件事情有成功也会失败,但如何将一个动力等同于“我”,也就会把这件事情的成败等同于了“我”。


那么,这就太可怕了,因为哪怕很小的失败与挫折,就都会让自己感受到“我”死了,当然这是精神层面的生死。


而且,这份死亡感也太容易发生了,而一发生就会与精神上的“生与死”挂钩。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层级还只是停留在动力层面,他的内心是会无比脆弱,同时也会很执着。


执着就是,为了避免自我的死亡带来的可怕的感觉,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小事”,任何一件事都会成为生死攸关的“大事”。


结果思维就会变得非常混乱,容易焦虑,自我内耗,有时候即使是知道一些事没什么现实意义,但还是会去执着地追求。


因此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上,就无法做到区别对待,不能把有限的注意力分担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这样的人情绪上会容易崩溃,就是因为他们的基本逻辑是,把任何一份动力的死亡等同于了“我”的死亡。


武志红老师说:这是婴儿级别的自我,在婴儿的世界里是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也区分不了你我,只活在原始的全能自恋中。


所以会觉得,我一发出意愿,你就该满足我,否则我就死了。其实只是这份具体的意愿没有在当下的这个时空得以实现而已。


02

意志层级的自我


什么是意志层级的自我?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抽象的动力”。它会比动力层级的自我更高一级。


最初婴儿发出的每一个具体的动力,在经历了受挫后,能获得一种“我的动力基本上可以实现”的这一感觉后,就能够从动力层级的自我发展到意志层级的自我了。


处于意志层级的自我,会有这样一种感知,“我就是我的意志,我的意志就是我”。


相比于动力层级的自我,具有了一定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了对时空的感知,知道自己的那些重要的意志,即使不能在当下实现,但也可以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最终让这份意志得以实现。


意志层级的自我相比于动力层级的自我,变得灵活了许多,对抗挫折的能力也变强了。


但意志层级的自我还够完善,这个时候人容易呈现出偏执,会执着于一些未完成的情结。


例如:武志红老师在书中说到,一些老人,80岁了,会执着地想去见见初恋,这就是自我还处于意志层面,会偏执的认为,即使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我也要把它实现。


03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什么是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它是由意志层级的自我升级而来,就是一个人的感知发展成像是有一个独立于所有动力和意志之上的抽象、超然的“我”。


当有了这种感知之后,就不会把动力和意志层面产生的生死等同于自身,这也就只是“我”发出的一份能量而已。


而当一个人有了抽象意义上自我的概念,就会明白,每一份意志都只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自身。


简单来说就是,当在遇到任何问题或任何事情中受挫,感到的生死感,也就只是这份具体意志或动力的生死,而不是“我”的生死。


而当一个人有了在看待问题时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后,就能够在面对情绪困扰时,跳出思维里的墙,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走势。


许多时候,当情绪上头时,原本比较理智的头脑,也会被各种焦虑感占满,很难再有余闲去看透局势。


而如果一个人有了抽象意义上自我的概念,就会避免让情绪占满大脑,占满内心,就有了更多空间,此刻再去应对压力时就会变得灵活更多。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容器,它可以容纳一个个我们在具体事件中的意志,从而明白当下的失败,也只是具体意志或是动力的生死,和真实的自我无关。


04

如何建立起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很多朋友肯定想问了,我没有达到抽象意义上的自我,又如何才能建立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深度关系》中写到依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在基本良好的养育下,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可以发展出抽象意义上的自我,可称之为“自我的诞生”。


所以在3岁前的养育环境的基本稳定度,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但很多人在3岁前可能并没有得到过这种基本稳定的照顾,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一个抽象意义自我。


那么,成年之后该怎么办呢?


武志红老师给出的建议是,试着去构建一份基本稳定的关系,让这份关系起到容器的功能。


例如,谈一场好的恋爱。找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与咨询师构建长程咨询。


好的养育者具有容器的功能,什么是容器的功能?


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个概念叫:抱持性环境。


意思是说: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遭遇到挫败时提供支持。


抱持性环境就像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当孩子能将这个外部容器内化到自己的心中时,就能形成一个高稳定性的自我。


而好的亲密关系与长程的咨询师,就是在帮助自己重新建立起一个好的外部的容器。


让自己原始的生命力可以自由地展现在关系中,既不怕被报复又不怕被打击,无论自己做好做坏,都有一个人能够稳稳地站在那里给予自己无限的包容与鼓励。


那么,你就能在这个容器里慢慢修炼自己的心。


当形成一个高稳定性的自我时,再面对外界的重压也就不会产生任何严重的死亡感,相反,在重压之下,仍然可以保持着很大的心理空间,那么自然一个人的思考和反应也会变得灵活很多了。


记得,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了解自我,活出更好的自我。


作者简介:晓萍萍萍,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晓萍萍萍(ID:HXP1990424),一起探索思维与心灵的成长,陪你终身学习♡


原作者名: 晓萍萍萍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 晓萍萍萍(ID:HXP1990424)

转载原标题: 容易焦虑的人,可能是自我的灵活性还不够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容易焦虑的人,可能是自我的灵活性还不够-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