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话“精神分析诠释学”(一)

发布时间:2024-04-24 0评论 109阅读
初话“精神分析诠释学”(一)-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一直都想谈谈精神分析诠释学,正好今年十一月份在上海举行的精神分析大会之前有一个IPA(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RTP(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是为国际精神分析研究者提供精神分析研究支持的项目。这勾起了我的兴趣,正好值此机会把我一直在思考的精神分析诠释学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去申请加入。


可惜很遗憾,这个项目需要全英文交流,对于需要用英文进行细致深入的学术交流,我力有未逮,只好放弃了。我在想,希望有一天,在中国的土地上,国际性的会议是全中文交流的,只接受中文材料。我还希望有一天,在世界各地的国际会议上,会印发中文材料,用中文演讲。


我们言归正传,众所周知,诠释是精神分析临床工作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和技术,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了诠释,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就无从谈起。但很遗憾的是,如此之基础核心的诠释在精神分析里却没有一个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在我看来,不仅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和实践,而且对于精神分析学的整个发展和应用来说,都很有必要系统地建立精神分析诠释学。


随着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哲学的二元对立二分法对各学科发展,包括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带来的难以克服的分裂、矛盾和局限性,比如主体和客体二分、心灵和身体二分、自恋和关系二分、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二分、现实和非现实或幻想二分等等。


当代精神分析的发展开始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比如主体和客体统一,心灵和身体统一,没有绝对的真理、超越现实等等。比如在精神分析的躯体化症状、心身医学领域,就很需要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限性。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对笛卡尔的二元对立发起了深刻的革新运动。


存在主义起源于现象学,存在主义三大巨头之一的梅洛·庞蒂的革新进路,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的革新进路很不同,德里达是破除二元对立的两方,尤其是占优的那一方,让它们都不成立,而梅洛·庞蒂则是把二元统一起来成为一体,比如他提出世界之肉,就是把心灵和身体、主体和客体、自我和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并且他以此进路对精神分析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结合。这个进路和中国哲学的进路何其相似,中国哲学,比如儒家哲学的天人合一、性命天道相贯通、本体论和宇宙论整体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精神分析诠释学,就要谈到诠释学本身的发展。从传统诠释学的普遍方法论,到现代诠释学的人文科学方法论,到本体论诠释学,到实践诠释学和后现代诠释学,在精神分析的诠释的演变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在诠释学的发展中都能找到对应和依归。虽然诠释对于精神分析来说是如此之核心和重要,但似乎一直都没有一个系统、清晰、准确的定义。在诠释学看来,诠释就是理解、解释和实践,那么结合诠释学的定义,我们可以给精神分析的诠释作出一个定义:诠释就是倾听、理解、解释、领悟、修通或改变。修通或改变,就是诠释学的实践。


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诠释就是对来访无意识的意识化,根据来访提供的各种材料,包括语言、行为、梦、口误、症状等等,解释其背后的隐意。这正如诠释学的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诠释就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和解释,是对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现合乎艺术的理解。


随着临床工作的展开,我们开始面临一个问题——诠释有时候不起作用,分析师已经做了大量、精细、深入的诠释,来访也有很多深刻的领悟,但就是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会这样?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角度来看,诠释要起作用,来访和分析师都需要进入本真的存在——现身,来访需要现身,分析师也需要现身。


现身意味着存在于自身的情绪感受中,带着对所在情境的理解,来访和分析师共同现身于彼此共同的人际世界,和各自的自我世界里,这样的诠释才不仅仅是理智的知识,而且是实践的智慧,从而产生实践上的改变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来访、分析师并没有现身,那么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出现和存在在那里,那么又如何能接触到他们,改变他们?


对于本体论诠释学、后现代诠释学来说,理解总是一种对话,诠释是相互的理解,是主体间的对话和理解。主体间是胡塞尔在现象学里第一次提出来的,当代精神分析的主体间心理学的发展从现象学、本体诠释学、后现代诠释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


后现代诠释学强调视角主义和情境主义,当代精神分析、复杂性理论强调要从多个视角,结合情境来去理解来访。从临床上来讲,我们单从精神分析的某个流派,比如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克莱茵流派等等去理解来访往往是不够的,而且人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变化性,也需要我们结合各种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人。


我们不是来访把脚穿进我们的鞋子里,而是要把我们的脚穿进来访的鞋子里,根据具体的咨访关系、互动情境,当时互动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来决定从哪些视角来理解来访和彼此的关系。而且,理解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同样的人和材料,在不同的情境里,理解和解释可以大不相同。我们无法将人从具体情境中单独拿出来去看、去理解,甚至在沙利文看来,并不存在人格这种东西,因为人的行为模式和状态是因着情境而产生的动态过程。


结构主义取消了主体的中心位置,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解构了主体,主体不复存在,人道主义被反人道主义(后人道主义)取缔,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理论不是从个体或主体的角度,而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和解释,变化不是来自于个体的变化,而是来自于系统的变化。


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复杂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包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表征系统遭遇质疑和否弃——我们不需要表征。我们知道,表征系统、象征化在精神分析理论里的基础地位,后现代主义和复杂性理论会给这部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么?而且早在复杂性理论之前,现象学已经认为现象即本质,现象以事物存在的方式显现,以显现的方式存在,认为表征是不存在的。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师需要接受足够的个人分析之后才能从业,这是因为如果分析师有太多个人的议题尚未解决,那么他在理解和帮助来访的过程中就会带入很多个人议题,这往往会严重影响分析工作。实践诠释学强调诠释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实践的智慧。智慧是有德行的知识,有知识的德行。


分析师先修通个人议题,就相当于先做好个人的道德修行。中国有句话叫厚德载物,强调任何事情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行,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够深厚,又如何能承载万物?如果分析师的德行不够深厚,又如何能承载来访的生命痛苦和希望?因此,诠释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践诠释学,是一种道德实践。


这条核心主线恰恰和中国儒家哲学是非常吻合的。中国儒学的核心就是仁,践仁体道,仁即是德,人通过道德实践契达宇宙本质,而宇宙本质通过人的诚可以下达至人的本体,成为人的本性,而诚也是仁,是德。因此,中国儒家哲学通过道德进路,把宇宙论和本体论,把宇宙世界和人类世界紧密地相贯通和统一起来了。


儒家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讲,诠释不仅仅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而且是一种行动和实践,是一种生命智慧。西方当代哲学提出智力道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够开放、公正,那么他对世界的认识就容易失之偏颇和狭隘,所以智力需要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精神分析的诠释不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是一种道德实践,生命实践,这恰恰就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微青


0

回复

初话“精神分析诠释学”(一)-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刘宁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刘宁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