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幸存”在“过渡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4-02-06 0评论 199阅读
“摧毁-幸存”在“过渡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温尼科特在他的《客体的使用》(The Use of an Object)一文中,探讨了过渡性客体中的“客体关联(object-relating)”和“客体使用(object-usage)”现象的区别。简单来讲,他提出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中,存在一个发展序列,这个发展序列大致可以描述为:


(1)主体关联客体阶段

(2)主体摧毁客体阶段

(3)主体使用客体阶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讲这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会有比较详细的展开。



01

主体关联客体阶段


在这个心理发展序列中,主体首先会经历“主体关联客体”的阶段,即将客体视为一部分与自己关联的存在。换个术语讲,这时的客体其实是被主体投射的客体,是主体投射的幻想,而不是真实的客体。


就像在刚出生的婴儿眼中,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在咨询开始的阶段,患者可能会把咨询师理想化,投射很多自己的幻想在咨询师身上。



02

主体摧毁客体阶段  


随着发展的进行,主体逐渐进入到“主体摧毁客体”的阶段。可以想象一下婴儿在吸奶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咬母亲的乳房,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摧毁”(destroy)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客体经受住了这样的摧毁,幸存下来,那么对主体而言,他会渐渐意识到客体是不同于他的外部存在。


放到母婴关系中,就是母亲没有被这种撕咬摧毁,没有因疼痛和伤心而说教或者训斥婴儿,而是继续为婴儿提供源源不断的哺育。那么婴儿就会从最初的“我与母亲是一体的”全能感中慢慢苏醒过来,渐渐意识到母亲是不同于他的独立的存在,她是外部的一个东西。


 

03

“摧毁”的心理意义 


温尼科特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摧毁性行为是他们试图将心理咨询师推到无法被全能控制的领域,也就是试图将咨询师从内部世界赶出到外部世界。


如果不经历最大限度的摧毁,患者将永远无法将咨询师置于外部世界,也就无法获取比进行自我分析更丰富的经验。(在自我分析的情况下,患者只是将咨询师视为自身一部分的投射物来使用。)


所以温尼科特也说,主体在摧毁客体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创造了客体。这个过程涉及主体将客体视为外部现象,进行真实的再认知,而不是将客体仍然视为主体的一个投射的存在物。


所以,“摧毁”过程中最大的意义在于,如果客体能够幸存下来,它反过来将对主体做出贡献。

如果母亲没有被这种撕咬摧毁,那么婴儿会感受到这种依恋是安全的,母亲是不会抛弃他的,他们的关系大概率是滋养人的,他也就可以逐步启动与母亲分离的过程。


同样的,如果咨询师没有被患者的攻击摧毁,幸存下来,hold住了这段关系,患者将感受到一个不同于过往创伤经验的、不会抛弃她的客体,这不仅是一种矫正性的体验,同时也因为咨询师是不同于她的外部客体,在这种更具真实感的咨询关系中,她就能开始“使用”咨询师。


但是,如果没有顺利度过这个发展阶段呢?假如母亲、咨询师在这样的攻击中不幸被摧毁了呢?


按照温尼科特的理解,这个孩子/患者的攻击性将无法顺利地向外释放,它们要么变成一种自我和谐式的攻击,要么以一种“攻击性客体倾向”的形式保存下来。


怎么理解呢,比如孩子/患者会无法表达对别人的攻击性,所有的攻击都转向了自身。比如孩子/患者会觉得别人都对他有敌意,对母亲/咨询师有一种很不信任的感觉等等。


这对于我们理解临床工作中的咨访关系进展和来访脱落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04

主体使用客体阶段  


经过了这个非常磨人的“摧毁”阶段,这时,我们进入到了主体使用客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学会了使用客体,全能控制感进一步减少,独立自主的主体逐渐发展出来,摆脱了对客体的过度依赖。


温尼科特认为,这个过程是个体从超我的快乐原则向自我的现实原则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一个婴儿一开始通过投射机制来认识客体,而现在,客体在现实世界中存活下来了,主体不再需要依赖于投射机制就能识别和区分客体了。相应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就慢慢发展出来了。


这个过程既是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咨询师与患者之间互动的动态演变过程。在咨询中,通过咨询关系的建立、摧毁和再建的过程,患者的全能掌控感减少了,独立自主的现实感增强了,并学会了独立使用客体,实现了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



结语  


温尼科特在文章的最后说,“客体总是一直被摧毁着的。这个摧毁将会变成无意识的背景幕布,目的是为了凸显出一个真实客体的爱。那个真实的客体就是脱离了主体无所不能控制领域的一个客体。”


当我看完这篇论文,我对主客体之间微妙的变化有了更多感受,脑海中闪过一些咨询中的艰难时刻,同时仿佛能理解和感受更多摧毁之下深深埋藏的爱。


参考文献:
Winnicott, D.W. (1969). The Use of an Object. Int. J. Psycho-Anal., 50:711-716. (1969). 


责任编辑:微青


0

回复

“摧毁-幸存”在“过渡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黄维锋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黄维锋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