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秩序敏感期,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4-01-30 7评论 43946阅读
儿童心理咨询:秩序敏感期,那个有“强迫症、不可理喻”的孩子-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你的家里是否有正好是2~3岁的小孩?如果有的话,想必以下情景你会感到非常熟悉:


出门回家,孩子一定要按电梯,要是大人不小心按了,迎来便是孩子的嚎啕大哭;


孩子掌握着家里所有开关的“大权”,谁来了要开门一定得由他来开,开灯关灯也得在他的掌控之内,就连开个柜子门,关上都得由他来关,要是抢在他前面做了,就一定得重来让他做一次;


早上刷牙洗脸,硬是要自己来,大人帮一下都不行,而自己来的结果就是把水洒得满地都是;


绘本玩具,一定得按照他摆的样子来,要是不小心动了一下,就要面对他撒泼打滚,直到你小心翼翼地把东西摆回原样;


......



可能在父母看来,这样的小孩多少带有点不可理喻、甚至是“强迫症”的意味,但实际上,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是因为现在的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秩序敏感期”



01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孩子对于规则、“原本该是怎样”的部分很是敏感和固执,原来是怎样的,现在就得是怎样。


“恢复原样”以及维护这个“原样”,是孩子最为在意的事情。


一般孩子会从1岁开始表现出一些在意,在2、3岁时发展到高峰,对于秩序很坚持甚至是固执;


直到4岁开始慢慢消退,能够逐渐接受一些变动。


随着心智的发展,孩子会逐渐从秩序敏感期中走出,在6岁之后便不再对外部秩序过度在意因为他们内在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秩序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讲到秩序敏感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恢复,哭闹停止;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来。


在0-6岁的童年时光中,幼儿要经历秩序感由内向外的执拗敏感期、追求秩序完美的完美敏感期以及关注空间结构的审美敏感期。


在不同的阶段里,孩子的表现不同,也给家长和养育者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养育者多点的时间和耐心,来帮助他们共同维护秩序感。


但现实中,不少的养育者,特别是对孩子此时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养育者来说,此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破坏孩子坚持的秩序感。而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02


依据蒙台梭利的观点: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如果事实违背了他们心中的“秩序”,他们会感觉世界变得“不可控”和“不安全”。


所以,宝宝有强迫症,爱闹腾,并不是他们故意无理取闹,而是一种强烈的心理需要。


这种行为是他们年龄和智慧增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马斯洛指出:“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


在孩子内在尚未建立起稳定的世界时,外在的秩序、生活中一些不变的事物存在是能够给予此时处于混乱中的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和掌控感的。而正是通过对外在的掌控,孩子也逐渐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和稳定感。


当内在是有序的、稳定的,便足以抵抗外在的混乱与不确定。


良好的秩序感对于孩子日后的性格和适应外界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维护秩序感的过程中,孩子深切感受到内在与外在的联系,获得存在感;也逐渐萌发自我意识,尝试着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


所以,这也是为何在大人们看来觉得无所谓的事情会引起孩子如此强烈的反应,在你眼里仅仅是一个小动作,可能在孩子的内心是世界的崩塌。而孩子的“较真”,也许是他在尝试恢复内在的稳定的尝试。



03


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是秩序感被多次打破,频繁体验到失控感和挫败感便容易将这种体验内化到内在世界里


内心是失衡无力的,外部世界的改变便会带来内在极大的动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计划被打乱情绪就崩溃”这件事情不止在孩子身上出现,成人也会。即便已经长大成人,但依然存在“秩序敏感”。


生活中,你是否有相似的“秩序敏感”体验:


定好了闹钟,结果被人提早半小时就吵醒了,却怎么也睡不着,只感觉自己白白浪费了半个小时......


约好出门自己已经收拾妥当准备出发时,对方却说自己临时有事来不了了......


准备下班领导却突然临时说下班后有个应酬......


突然插入的事件、临时的变动,尽管在外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只有本人知道,那件小事便像是多米诺骨牌里的一张,一旦被抽出、计划被打乱,就像是破坏了整个生活秩序的大厦。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


缺乏秩序感的儿童,成年后安全感、归属感等内部秩序也依旧处于缺失的状态,也容易被外物外力所裹挟和操控。


生活局面的失控、内在的瓦解,有时便是从生活小事的失序开始的。


混乱无序的感觉容易让人陷入焦虑不安、烦躁崩溃的状态中,而恢复生活的从容,重拾内心的平静,就在于重建内心的秩序感。


我们可以学着以前的自己,尝试着在生活中维持一些不变的习惯,例如打扫、物品随手归位、每日的运动等。


通过一些容易上手的小事,有节奏的、有规律的重复来让自己重新回到生活的轨道,掌握生活的节奏,建立起生活的锚点。


而对于还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来说,此时家长要做的,是保持耐心,尽可能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在允许的情况下陪着孩子把混乱的秩序捋顺,并尽量维持着,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若是孩子的要求难以实现,那么家长要做的是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同时再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别的问题上时,也不会再固执于刚刚没能满足的要求了。


若是察觉到自己难以保持平静耐心,那么也可以寻找专业的帮助,在习得科学的育儿方法的同时也试着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完善自己,让自己在育儿路上走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责任编辑:日月银


0

回复

儿童心理咨询:秩序敏感期,那个有“强迫症、不可理喻”的孩子-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李建学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李建学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