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哥姐:把握边界,寻找真善

发布时间:2024-01-20 7评论 7577阅读
Strong哥姐:把握边界,寻找真善-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禅钺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尽管我们的交往从莎草纸走向了互联网,我们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交的渴望似乎仍然拥有同一个本源——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在这里“strong”,“死装”什么呀!


“strong哥姐”,该梗来自博主小扇的视频。视频中,“女王”同学时刻凸显着自己的优越感,“态度姐”在对“女王”同学进行评价时,往往附上一句“strong”。


(博主“小扇”视频截图)


视频中,“女王”在得知隔壁小美请客吃饭后,表示不可原谅,自己也要请舍友吃高级餐厅,结果只带室友吃了快餐食堂且每人限购10元。这样的“strong”讽刺让人忍俊不禁。


“strong”与“死装”谐音,在原视频中是角色“态度姐”表现对“strong姐”不满的快捷表达。引申至现实生活中,众多用户在平日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也能发现“strong”行为的存在。


声讨“strong哥姐”的声浪,质疑“strong”行为的呼声,从现实生活拓展至网络公共空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1.Strong“死装”:无瑕形象下虚焦的真实


精心粉饰的无瑕形象,为何变成了“strong”?


原视频中,“strong姐”放不下个人形象,时时刻刻试图展现自己的优势地位。随着视频的发酵,更多网友们分享了他们对strong哥、strong姐的吐槽,一时间,对“装人”的声讨成为了网络热潮。 


(网友吐槽“玩梗的才是真漂亮”)


“装人”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在丑照视频中发出自己的美照并配文“评价不玻璃课堂和会议直抒己见却不知所云;意识到自己错误时不想承认推卸责任……


无瑕形象的展现,却往往与“真实”的人相去甚远。灵魂的完整、精神的丰盈以及娴熟的实践需要不断重复、探索,而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时呈口舌之快便能变成现实。


人们对于完美的个人总是充满想象。然而,相比白玉无瑕的完美个体,人们偏爱的是立体丰满而具体的人。我们会跳过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转而歌颂他痴情而善良的伟大人格;我们会偏爱“肃肃如松下风”的嵇康,正因名士潇洒无法复刻,颓然却独表一朝风骨;我们会赞颂《老友记》中生动的人物,因为他们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能在某个瞬间看到自己。


(剧集《老友记》剧照)


况且,一个无法坦然接受自身缺点的人,如何能够欣然接受自己、了解他人呢?


“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的道家语言,“三省吾身”的儒家告诫,千年文化中不乏“自省”之语;“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的莎翁告诫……人们对缺点的认识已经足够完整,不惜代价维护完美形象的行为反而无法引起好感。


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写道,社交平台使得人们对个人形象的把控增强。然而,自我形象控制权的加强会使得人们在社交平台中越发沉溺于“经过精心设计的理想型自我”,最终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社交”。


(接受采访的雪莉·特克尔)


 “人设”的打造,是每个互联网使用者在规矩之内寻找自我良好形象关键点的必然行为,却也在一次次的“小心机”中让人们渴望的“真实”逐步虚焦,让交往逐步变形。


“strong哥姐”成为映射人际关系的一面镜子。“strong”在现实生活的投射引起共鸣的同时,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界定界定超越了现实生活,在赛博世界中得到了展现。


2.互动:网络人际关系中的“冒犯”


现实生活中的“strong哥姐”们,其互动面局限在个人生活圈层中,影响力毕竟有限。赛博空间中的“strong哥姐”们,却影响力超群,让诸多用户大呼不快。


Strong哥姐在互联网的前台形象展示过程中,通过夸大个人优势,呈现出完美姿态。这其中,不乏相貌、事业、学业等在内的优势展现,与其他同赛道视频发布者的前台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丑照展示的视频中,“strong哥姐”们用精修照片对照其他视频中蓬头垢面的视频主人公;考试成功的视频中,“strong哥姐”们发表着“读书无用、考试机器和以后还是给别人打工”的扫兴言语。


不同于“键盘侠”的无端斥责行为,“strong哥姐”在比较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突破了看客们的心理防线,达成了隐性的冒犯,暗含着人际交往中“边界感”的缺失。


网络空间中的互动背后,映射了人际关系的复杂。网络世界的相处过程中,人们对边界感的把控因人迥异。网络空间中的社交距离把控,也因自身定位的不同而差异分明。然而,究其根本,网络空间中人们偏好建立更加立体的个人形象,收获认同。


“冒犯”的存在,让“strong”行为成为争议性的话题。


(玩得起而非“strong”被称赞)


对比凸显自我的需求是人类本性,“谁好谁不好”在话语中不断得到验证和更改。Strong哥姐为什么引起了群嘲?边界感的不清晰,是人们对其颇多异议的主要来源。


3.回归真诚:“strong”虚伪与否


一方面,一部分“strong哥姐”们承认了自己有形象包袱,无法豁出去展现自己的真实形象。坦然承认的缺点,在人际关系中有着“真实”的底色,即便“strong”,大家也可以表示理解。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我们可以发现“strong哥姐”们可笑又可爱的特点,他们的“strong”坦诚而有温度。


一方面,部分博主有时以“strong”行为获取下沉用户流量的偏好。以争议行为作为互联网吸引流量的手段确实屡见不鲜,面对难堪时装作无事发生的博主形象引起嘲笑;掩耳盗铃的行为引来斥责和辱骂。


(承认strong的网友)


“Strong”行为,指向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形象展现的多元性、交往评价的不确定性使“strong”行为的边界同样被模糊。


在赛博世界中寻找“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其难度不言而喻。但是,从更加漫长的历史中看,尽管我们的交往从莎草纸走向了互联网,我们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交的渴望似乎仍然拥有同一个本源——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人际交往的核心,仍然要从现实生活中窥探。只有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才能发现“具体的人”。


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提出,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会自我操纵,以展现出对自己有利的个人形象。“虚伪”的界定,在其观点中被如此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虚伪都被厌恶,然而被厌恶的虚伪无一不涉及到欺骗。欺骗和冒犯,一体两面,分别对应矛盾的隐瞒与激化。


(“人格面具”示意图)


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能够解决,取决于我们能否穿透层层迷雾,直指观念和行为的认同与否。


在“虚伪”的探讨之余,我们也要更加关注“strong哥姐”行为的纷繁成因。以理解的心态对待不同的行为,即便“strong”,我们也可以用平和友善的心态去和不同的人交往。


灵魂共鸣时,主动地建立联结;无法理解时,不冒犯地相处,也是表示尊重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2]赵晓彬.西方文学中面具理论的产生及发展管窥[J].外国文学研究,2019,41(01):153-165.DOI:10.19915/j.cnki.fls.2019.01.015.(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禅钺,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媒介话题中的观点,学术视角下的时评。


原作者名: 禅钺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转载原标题: Strong哥姐:把握边界,寻找真善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Strong哥姐:把握边界,寻找真善-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社交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社交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