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

发布时间:2023-12-08 0评论 207阅读
允许孩子'不高兴“的父母,才是 真正的高手-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家长爱孩子,所以家长不愿意看见孩子不开心。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但可惜,谬误,有时就隐藏在这随处可见的人之常情里。照例,我们说个案例,再对这个案例进行拆分。


前些天,一个母亲怒气冲冲的找到我,控诉她的孩子:“我比一般的家长宽松多了,我知道孩子愿意玩,所以他说要玩游戏,我从来都是说‘行,没问题’,在学习上,我对他要求不高,我就是希望他能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很多时候我看他嫌作业多,自己焦虑,我都主动帮他减负,跟他说,‘你要是实在觉得多就别写了,光把重要的写一写,重复性的就不用做了’,但他又不同意,结果把自己搞的很内耗,一边写一边唉声叹气。”


说起今天的争执,这位妈妈悲愤的说:“写作业的时间是他自己定的,他说先玩游戏,让我到点喊他,结果时间快到了,我看他玩的正起劲,都不敢直接叫他,在旁边小心翼翼的提醒,最后过了10分钟才正式喊的他,可是即便如此,一说要写作业,他还是唉声叹气的”。


这位妈妈越说越生气,在电话那头大声说着:“你说还要我怎么样嘛?作为一个家长,我还不够宽松吗?我就是希望他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玩,学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学,别这样拧巴,你说他小学对于学习就这么压抑,不痛快,那以后上了中学,课业负担更重了,他不是更内耗,更完蛋吗?!我真的没办法了!”



01


首先,我用心理学的语言帮她拆解一下她的情绪:


第一,我太愤怒了:我在“玩”的问题上尽可能的满足你,所以你在“学”的问题上也应该好好“回报”我,但你没有。


第二,我太委屈了:我连到点叫你写作业都“小心翼翼”的,怕破坏你的玩兴,最后还晚了10分钟才喊你,但你却依然一提写作业就唉声叹气,一点都不领我的情。你难道看不见我的委屈和压抑吗?看不到我已经拼尽全力讨好你了吗?


第三,我太焦虑了:我做这么多,就是希望你别厌学——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好好学,结果你还是在学习的时候很内耗,一面叹气,一面学习,那照此以往,未来你得多厌学?说不定到时候还会休学,成为一个“废人”......



02


其次,我再用心理学的语言帮她拆解一下她情绪背后的需求。


第一,控制的需求。


“应该XX”是一个很典型的句式,也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定式,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心里产生“应该XX”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往往会有愤怒、委屈、失望等负面情绪,因为这种“应该”大概率会失算。


“应该”的潜台词是:“你应该,但你没有”。或者“这件事本应该,但没有”。


“应该”意味着我们对他人或这件事的走向,已经有了一个潜意识里的期待,我们期待这件事的发展按照“我”期望的那样,这是一种基于“掌控”的需要,一旦事情发展没有按照我们潜意识里规划的走向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失去了掌控感,这时,愤怒等情绪常会扑面而来。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内心是有一个潜意识的期待的——我让你玩够了,你就应该在学习的时候也快快乐乐的学,而不应该捏着鼻子,很不情愿的学。当这个期待落空,妈妈就会愤怒、委屈、抓狂。


同样,焦虑也是出于失控感。当这位妈妈按照自己的逻辑推演出孩子的未来——厌学/休学/废人时,她陷入到了深深的焦虑情绪中。或者也可以说,对于未来,她陷入到一种恐怖的想象中。


第二,被看到的需求


委屈的情绪,一般伴有被看到的需求,我希望你能看见我的隐忍,看见我的努力,看见我的付出。很多人无法这么清晰明确的讲出来自己真实的需求,在当下,只被情绪困扰,而一旦脱离情绪的桎梏,自己内在没被满足的需求就浮现出来。案例中这位妈妈,多希望孩子能看到她已经这么努力体谅孩子了,但孩子的表现,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没被看见。


只要是人,都希望被看见。市面上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和文章,都会讲“家长要看见孩子”,这种说法让很多家长不知所措,不知道什么算“看见”,其实看见就是理解,读懂,比如一个人情绪崩溃大哭,你能看懂ta在哭什么?不是这件具体的事,而是ta背后的东西。事实上,不仅孩子,家长也需要被看见,或者可以说,是人,都有“被看见”的需要




03


其实,除了以上说的这些,这位妈妈还有很多复合情绪,一个人的情绪背后,是需要,是认知,是过去的经验,所以,处理情绪,也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入手。在本文中,我想从其中一个角度来切入这个事件并进行拆解。它就是“妈妈不允许孩子不高兴”。


这句话听起来很可笑,妈妈怎么会不允许孩子不高兴呢?再说,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高兴呢?这很荒谬。但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在其内心的语言中,就是有这关键的一句话:“孩子,你必须高兴”。她的孩子刚上小学,但他已经洞悉了妈妈的内在语言,他苦恼的跟妈妈说:“我不高兴不是冲你,而且我自己能调节,可能我现在不高兴,但过一会就好了,你不用管我,你现在非要管我,让我感觉自己好像必须高兴,我好累啊!”


让我们来看看妈妈都做了什么?


第一,允许孩子玩游戏。


妈妈为什么对孩子玩游戏很宽容,这背后的心理语言是:孩子愿意玩游戏,他不玩游戏就会不开心,一个人如果不开心,那多可怜啊,所以,孩子想玩就玩吧。所以,允许孩子玩的背后,是希望孩子开心。


第二,不敢在规定时间提醒孩子该去写作业了。


妈妈的内心语言是:孩子现在玩的正高兴,提醒他写作业,他肯定觉得很扫兴,很不开心,所以我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提醒他。我很“害怕”他会因为被打断而不高兴。


第三,看到孩子有学习压力时,赶紧扑上去帮他处理,给他提建议“重复性的作业就别写了,挑重要的写写就好了。”


妈妈在干吗呢?孩子不高兴,妈妈立刻焦虑,既然孩子是因为写作业不高兴,那妈妈就帮忙处理“作业”这个罪魁祸首,给孩子提出“可以不写那么多”的建议,力求立刻帮孩子减负,获取孩子的开心。


同理,孩子在遇到难题时有挫折感,心情低落,妈妈也会赶紧扑上去帮他解决。


妈妈所有的出发点,都围绕一个中心:“我的孩子,你可不能不高兴啊! ”,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开心。


也正因为如此,妈妈才会因孩子的不领情而委屈和愤怒。因为妈妈觉得“我都是为了你,我为了你这么努力,而你,却不领情”。




04


到底为了谁????这是家庭教育中亘古不变的难解之题。每个家长都说自己是为了孩子,为什么孩子总感觉不到呢?孩子感觉到的,为什么不是甜蜜、温暖,而是负担、是控制呢?


答案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妈妈不想让孩子不高兴,是因为妈妈把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简单说就是,妈妈小时候经常不开心,她特别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允许自己玩游戏,能在她觉得作业多时候主动跟她讲“别写了”,她希望有一个能让她时刻开心的父母,所以她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表面上看,她在养育孩子,其实她真正养育的是她自认为的“内在小孩”需要的东西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妈妈把自己的需要和想象投射到儿子身上时,她眼中,已经没有这个真实的儿子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她以为的,想象的,而不是这个活生生的人,即她的儿子,真正需要的


比如儿子在写作业遇到难题时,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来自妈妈的鼓励和耐心,他可能需要妈妈信任的目光,可能需要妈妈的陪伴,他并不需要妈妈冲上来说“不会做就别写了”,或者“不会就不会,谁都有不会的题”这种看似宽慰,实则缺信的鼓励。


再说一遍,他要的是相信(信任)和耐心。耐心的意思是,给他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犯错、试错、探索,而不是着急麻黄的冲上来帮他,这种急迫的帮助,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很无能,自己的能力完全不被信任,自己是一个不能解决问题的“弱鸡”。


自我中心是人的本能缺陷,而一个自我中心的妈妈,眼中是没有真实的孩子的,只有来自自己过去经历和历史经验、出于自我缺憾想象出来的孩子


所以,真实才是最可贵的财富。



05


不允许孩子不高兴的母亲,会焦虑,会时刻盯着孩子的情绪波动,无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必要的“留白”,她们表面上是通情达理的妈妈,其实是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妈妈,她们对负面情绪充满排斥,恐惧看到任何人(包括孩子)不好的脸色,她们大多数容易情绪化,潜意识对世界有理想化的期待,一旦期待未能达成,就会压抑自己或歇斯底里。


这样的妈妈,其实是人格并未发育成熟的妈妈。


从这个角度说,情绪稳定的父母,其本质上,是能够识别并真正解决了自己内在冲突的人,是人格发展相对成熟的人。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后台私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多平台签约作者(全网统一ID:有梦想的唐糖)
❤️壹心理认证作家
❤️外冷内热
❤️热衷深度干货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为自己写作,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责任编辑:婙莛
0

回复

允许孩子'不高兴“的父母,才是 真正的高手-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唐糖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唐糖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