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iphone时刻”来临,心理咨询师会成为过去式吗?

发布时间:2023-11-23 10评论 1815阅读
AI的“iphone时刻”来临,心理咨询师会成为过去式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Zoey左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馒头健康(ID:gh_6c6b2d4078fa)


北京时间117日下午,一位AI领域的创业者在X(原推特)平台上分享了他从OpenAI开发者大会归来后的感受:“从大会现场开车回到家中,已是深夜。本想好好睡上一觉恢复一下体力,但实在翻来覆去睡不着”。


9OpenAI放出要召开开发者大会消息后,这位创业者就赶紧进行了会议注册。而当大会召开前一周,看到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们有一些很棒的新东西给你”时,他更是激动不已。


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地看完了整场大会后,却惊讶地发现,这个所谓的“新东西”竟然是对自己公司的“死刑判决书”。——“是的,奥特曼没有食言,他确实带来了很多新东西。但这一切本应是开发者们做的。而现在,他把这一切都做了,而我却不知道自己的公司还有什么开下去的必要!”


这位创业者并非个例。不少开发者们甚至用“血色婚礼”来形容这场大会。在X平台上,一张梗图流传甚广,图上记录了一位创业者对奥特曼的控诉:“山姆·奥特曼毁掉了我300万美元估值的创业公司,而我只得到了500美元的OpenAI API积分!”



01

AI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孩子现在三年级,有一天他们学校有一个“打算盘比赛”,要求准备一个算盘。我非常诧异——“计算机都已经普及到这个程度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还要去打算盘?”。然后更让人感觉到无厘头的是,我妈拿出了30年前,她还是一名银行职员时,参加全市的“打算盘比赛”获奖的那只算盘——历经了三代,这都已经盘的包浆了。



这把我的回忆一下子拉到了历史的时间线上去了。


我相信除了抢劫犯以外,有幸见过银行金库长什么样的非银行职员肯定是不多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80年代末那个时候,在一个地方小镇的银行金库里,还会有金条,单据,一摞摞的老版人民币。每到类似年底的时间,我的母亲,一名银行职员,他们需要盘账,一堆人加一堆算盘,噼里啪啦的打的震天响,然后每盘清楚一笔,就会往金库里送。我那个时候才34岁,记忆里的画面不多,能够记住的就是那个混乱但又特别有节奏的算盘声,以及金库里放在最下面格子的金条以及架子上的人民币了。


再后来应该在90年代中吧,他们就开始有了电脑,dos系统的,什么功能都没有,我只知道有一个选项点进去,就可以画画,可以操控着鼠标乱画线条,还可以画圆圈或者长方形,——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已经很少打算盘了。


快进2000年时候,我也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银行逐渐越来越严格,金库是不用想了,反正连办公区都不让进,每次去找我妈也得和其他人一样,在大堂里面等着。而那个时候,算盘已经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装着windows的电脑,每个临柜人员都有好几个计算器,以及各类打印机,扫描仪。但是那个时候,依然还是有很多的临柜人员,然后一排的窗口,各种各样的人排着队在窗口取钱或者存钱。


到了现在再去银行(虽然我很久没去过了),已经看不到很多窗口很多临柜人员了,大部分业务网上办理,存钱去ATM机,去临柜办理的往往都是大额资金存取或者特别麻烦的企业业务——跟我们大部分老百姓曾经对于银行的基本诉求其实已经无关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会使用那些先进的机器,不知道银行大堂里面那些屏幕应该点哪里,他们坚持一定要去找那个临柜的年轻人,帮他们存钱和取钱。


所以,当那个算盘——我四年级的时候也用过那个算盘——再次出现在面前时,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受。也有一种时代亲历者的感受。每当我有这种体验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来我在高中运动会上,捏着我的蓝屏且又重的诺基亚——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可以发消息的人,唯一功能就是能让我娘快速的找到我以及向同学们得瑟一下,这个已经超越了BP机的玩意儿(可能需要科普一下,BP机也叫做call机或者传呼机,唯一作用就是别人打电话过来以后能显示电话号码,而打电话的人就得在电话前面守着,等着BP机主人根据来电显示打回去。)

20多年来,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


快到让人感觉,自己并不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快到让人回忆往昔会有一种断裂的体验——一方面感觉时间过的太快了,而另一方面又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了。恍若隔世大概如此。


所以,当纵览完openAI开发者大会的内容时,我又体验到一种“恍若隔世”——世界即将迎来又一轮的变化,如同当初手机变成了触屏,买东西直接上淘宝,付钱用支付宝和微信一模一样的变化。


AI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一轮的浪潮正在扑向我们。


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算盘”即将消失。


02

openAI开发者大会


其实对于非专业人士去看openAI大会的内容而言,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点,那就是ChatGPT比原来更厉害了,能识别视频和图片了,也掌握更多的知识了——但那并不是重点。这是我们完全能够预料到的,而且也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而让人感到震惊的,犹如开场的创业者所说的,让300万美金估值的公司变成了500美元代金券的,则是GPTs的发布,GPT store。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与GPT交互,你想要生成一个怎么样的APP,它就可以帮你生成出来。它还开发了工具,让每个人都能训练一个自己的 GPT ,上架到 GPTs ,然后收费。并且训练的过程,一句代码都不用懂,直接大白话给 GPT Builder 说出你的需求就行了。


从表面上看,chatGPT即将展开一个生态,犹如当初的apple store一样。而这个生态未来将取代很多,我们现在的平台,软件,APP,乃至改变人们的职业方式与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到那个未来,你无需任何编程语言的基础,你就用着自然语言,一个个简直像“定制功能”的APP涌现出来,人类所有的需求,在创造力的推动下,不断的实现。——创造的门槛进一步的被拉低了。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它改变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


03

什么是人?


暂且放下有关于openAI的思考,分享一个小故事。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采访的视频,采访的对象是一名人生几经沉浮的商人。


出生农村,父亲是屠夫,从小非常要强,性子也倔,高中毕业出来闯荡,二十多岁就成了亿万富翁。彼时名誉,财富,资源都已经到达了他人生的顶点,有一家总公司,占股了几十家小公司,身价上亿。


然后在公司即将上市前9天,因为其中一家子公司的原因,他前去派出所处理调解问题,结果一到现场就被羁押了,这一关就是23个月。等他出来以后,一切清零。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又重新出发,快速入场高净值人群的度假房产这个领域。在短短2年时间内,从0做到数十亿产值的规模——然后疫情来了。这次不仅几乎全盘清零,还背负了几千万的债务。


采访中的他可能也不过40岁,面相年轻,看起来有一种成熟的帅气,眼神中有一些柔软,但也依然保留着犀利,整个轮廓能看得出来曾经的锋芒与棱角,而现在下巴都圆润了许多。


采访最后他一脸淡然的说“我现在还是有负债,几千万。但是我现在能够更慢一些,更多的去向内求。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总是焦虑,总是要疯狂的打仗,疯狂的去向外求。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就明白了,人想要的东西,是向内求来的。”


我当时看完以后非常的感动,也引发了一个思考——“人想要的东西在哪里”


以及这个思考的延续——“什么是人?”


这让我想起马克思有关于人的异化的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理论从"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最后到"劳动异化",完成了理论研究一个重大转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入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异化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的核心分成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间的相异化。


这个点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产品生产的越多,工人生活的越糟糕。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追求最大剩余价值,而人的劳动被异化为了“成本”,同时,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原本的天然连接也因而断裂。


在原本的人类劳动,例如古代社会中的手工业者或者农民,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的现象表达,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对象,直接就是劳动的“现实”,也就是说,通过劳动,人实现了某个对象的现实,再简单的讲,就是你编了一个麻袋,麻袋就是你劳动的现实。


而人类自从进入到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后,劳动者与劳动的现实之间的关联就断裂了。你只是在流水线上的工人,你打的每一个螺丝最终形成的对象,与你是无关的。也就是说,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不再是某种现实关系的实现,而是一个非现实的关系。


大白话就是,我们不知道生产的产品与我之间的关系,我只是来打工拿钱的,我就是来上班的,我的劳动与最后那个产品之间是没有任何情感上的联系的。那个东西造出来,还是造不出来,我只要在那个位置上打我的螺丝以及月底发我工资就可以了。


由此,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现实关系,被异化为了非现实关系。


第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间的相异化。


这更好理解了——上班就是痛苦的。上班为什么是痛苦的?因为你的劳动成果不属于你,你的劳动行为是一个被迫的行为——人只是生产的过程,而不是生产的结果。


如果大家有基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去看看,在最底层的车间里面最激励到人的就是计件制。因为每一个明确的劳动产品与劳动之间是相对明确的,很多人可以加班加点的工作,类似一些服装厂的缝纫工,有本事旺季几个月不休息,一天16个小时的去踩缝纫机,月薪能比企业里面的中层还要高。(但是我们知道计件制有非常多的弊端,企业也没有那么多明确的可以计件的工作,而人们总是会在规则的漏洞中找到资源最大化的路径,管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因为劳动产品剥离了劳动关系,因而劳动就只剩余了换取资源的物化关系。而这个过程中,人,就异化为了生产过程。人的劳动,也异化为了痛苦与不幸福的来源。


第三,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个点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人自古都需要劳动,从智人乃至于智人之前的能人开始,我们就劳动。雄性能人在外面狩猎,雌性与幼儿在部落附近种植与采集。历经数百万年,我们从未放弃过劳动,因为劳动,就是人的生活。人经由劳动而体验生活,经由劳动而创造生活。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人的生活。


这是人的本质。而因为劳动的异化,人的生产活动就偏离了人的本质——劳动成为了生存的手段,而非是生活的方式。我们现在一提到生活方式,清一色,全部都是“吃的是什么”“住的是什么”“使用的产品是什么”——而这是被消费主义所重新定义的生活。


第四,人与人的相异化。


基于前面的三点,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关系异化,劳动行为也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人对自身本质的异化。从而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因为我们人与自身的关系,只能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够成为一种现实的,并且建立起与自己的,现实的感知。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异化。


说这么多自然不会是跑题做科普。只是从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思考中,我们可以窥得“人是什么”这个议题的一部分本质。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我们都不是为了来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工具的。我们的劳动,其天然的指向,也不是为了换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


创造,才是“人的生活”的本质。


04

AI与心理咨询


所以,基于以上对于“人是什么”的思考。我们再切换到对AI的思考中来。


是的,AI一定会让非常多的现有的岗位消失,也许是现在大学开设的专业的一半?甚至还要更高的比例。但是就如同当初的算盘一样,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有很多专业在消失,被取代,只是AI可能让这个过程发生的更迅速而已。


但是我们再去审视这种消失,却会发现历史上每一次“算盘的消失”,带来的则是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出现——这句政治书上都快讲烂掉的话,其实某种程度上才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什么是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出现?最最简单的表达就是“人”被解放了。就好像汽车的出现让马车消失了,那些车夫虽然没了工作却有更多人成为车夫,更重要的是人的双腿进一步的被解放了。


我们的历史告诉我们,现代性对人类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步又一步的解放着人的功能。从腿的功能,从手的功能,眼睛的功能,身体的功能,最终,指向了大脑的功能。——从进入现代以来,我们所依仗的头脑,也即将被取代。


而在我看来,所有科技的进步所指向的,也可以说所有意识形态殊途同归的地方在于——人不再愿意成为工具,人最终要成为工具的主人,犹如当初第一个拿起棍棒的能人,发现依靠着手中的棍子竟然能够打败狮子。——虽然转了一大圈,但是我们终将会回到那个起点上,人要回归人的本质,人要成为“主体”。


所以AI会取代人的什么?人还剩下什么?


人不是还剩下什么,人恰恰是回到了原初,重新拥有了所有,人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了使用工具的主体。——担心“我被取代”恰恰是一个异化后的结果,因为被取代的恰恰是人的工具属性。而这一步,到了AI技术的成熟以后,我们才算真正迎来全部的解放。


回到心理咨询——AI会取代心理咨询师吗?会,但是也不会。


会,是因为AI一定会取代那个“知识库”,一定会取代那个经验论的,基于普遍规律的,技术流的,“工具化”的部分。因为这是人类能够总结的所有经验,而AI,它站在人类经验的顶点之上。在未来是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类能够超越它的。


但是AI取代不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当我们走出那个“异化的人”的范畴,当我们重新回到人和人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本身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本质中去——这是AI无法超越的,否则它就成为主体了。


这么说也许很抽象,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讲课时经常提到说“相视无言”这四个字,可以是世界上最浓烈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个场景:两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别久重逢那一刻,互相对视着,其实真的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那一刻的对视,胜过了千言万语,那一刻一个笑容,复杂到每一块肌肉都参与了进去。但是那一刻“我知道你懂”。


而另一个场景中,一个糟糕婚姻中“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丈夫忙完工作回到家,老婆带了一天的孩子,互相看了一眼,什么话都没有,丈夫随便说了一声“回来了”然后钻进了书房,老婆瞥了一眼,继续哄着孩子。那一眼的对视里,有什么?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空无一物。但是两个人的内心里,真的空无一物吗?并不是,各自有着各自的复杂在其中。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因为那一刻他们觉得“你根本不懂”。


AI过不去那个情景,因为那一刻没有信息。或者说,没有“表象的信息”。


关系是一种创造,人与人的本质的相触是一种创造活动,这是“人的生活”,几百万年以来,人类就是这么生活着的,直到我们进入现代之后,我们才成为了“现代人”,我们的关系才成为了现代人的模样。


所以,最终,人与AI的关系,也会回到当初“能人与棍子”之间的关系。一个事物回到它的本质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时间总是会阶段性的带来一些困境,当然也会分发一些糖果。


也许这么扯有些远,但是我们灯塔团队所在尝试的,就是先让“心理咨询”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最像原初的“人的生活”回到它该在的位置上——让一个AI的助手,来取代原本的永远也掌握不完的知识,以及过程中那些琐碎的,占据大量咨询师时间与精力的事情。


同时让咨询师本身,解放出那部分的“工具大脑”,更多的回归到“人与人联结”的本质上,把自己视为“人”,把对方视为“人”,而不再是一个掌握了很多技术的工具。这在未来将会成为人普遍需求,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需要”。


那时候的心理咨询,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不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去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有质感的生活。”


作者简介:Zoey左一,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馒头健康(ID:gh_6c6b2d4078fa),心理咨询专属AI助手,让心理咨询更简单!


原作者名: Zoey左一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馒头健康(ID:gh_6c6b2d4078fa)

转载原标题: AI的“iphone时刻”来临,心理咨询师会成为过去式吗?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AI的“iphone时刻”来临,心理咨询师会成为过去式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