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有幸福童年,还能真正优秀?父母必学的“四要、四不要”

发布时间:2023-10-12 0评论 81阅读
想让孩子有幸福童年,还能真正优秀?父母必学的“四要、四不要”-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本文字数约:5487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避免做这4件事情,防止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02、父母做到这4点,孩子更容易获得真正成功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


前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现在社会内卷严重,大量父母不理性地“鸡娃”,很多孩子的童年时光不一定是快乐的,反而可能是压力山大的、紧张而劳累的。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繁重的学业压力、升学的竞争压力及校园欺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


非自杀性自伤、自杀行为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虽然青少年一般指中学生,但以上这部分青少年,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早在儿童时期就出现了,只是一直得不到重视,上了中学后才更加凸显。


对于这一点,临床精神科大夫有更加直观的体验。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北京安定医院是全国第二家专门设立儿童精神科的医院,这个科室一共有十几位医生,但依然人手紧缺,很多挂不上儿科号的父母甚至会帮孩子挂到成人科。


这个科室的梁月竹主任医师说,接诊过最小的有自杀想法的患者是6岁,常在家念叨“活着没意思,别给爸爸妈妈带来麻烦了”。儿童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虽然影响儿童精神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三观。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获得真正的幸福,甚至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那最好有意识地做到以下的“四要、四不要”。



01

避免做这4件事情,

防止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在孩子婴幼儿、儿童时期,父母要尽量避免做以下4件事,否则很可能埋下精神心理障碍的病根。


第一,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但不懂事,对很多当时发生的事情长大后也会忘记。这往往是父母们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成年人对小时候的事早就不记得了,有些不开心的经历,就算想起来了也不难过。


可实际上,个体在幼年、童年的经历对他们长大以后仍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成年人的行为举止、性格特征、各种习惯,其幼年和童年经历就是根源之一,只是他们对此缺乏觉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分父母的“生活经验”其实是不科学的。


我们对大量青少年患者进行深度心理干预时发现,在深度催眠下,他们往往能够想起儿童时期、甚至3岁以前的心理创伤事件,以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有一位患者能想起来的、最早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甚至发生在她出生未满月时!


也就是说,个体在幼年、童年时期的形成病理性记忆,虽然可能在外显记忆层面已被遗忘,他们平时想不起来,但其实仍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是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孩子呱呱落地后,父母就要注重采取真正科学的、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避免对孩子采取肢体暴力或语言暴力,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二,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父母要避免过度夸奖,也尽量避免家里的老人对孩子过度夸奖。


比如,像“你是最棒的”、“你将来一定能当大官”、“你就是清华、北大的料”“你可真聪明,别人都不如你”这类戴高帽式的夸奖就要避免。


否则,很容易令孩子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变得自视过高,自恋自大。说得通俗些,就是孩子会骄傲、会“飘”,而且习惯了别人的夸奖,听不进批评,特别争强好胜,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


如果这种过度夸奖反复发生,孩子过得比较顺利时,有可能出现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症状,觉得自己特别牛,目中无人,行事鲁莽。


可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现实的困难,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心理打击又非常大,很有可能陷入重度抑郁发作。


轻躁狂/躁狂发作与重度抑郁发作交替出现,这是典型的双相障碍。我们接诊过的患者伟涛就是典型例子。


即使有的孩子一直很优秀,考上名校,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没有出现明显的情绪症状,但他们很有可能会将获得的成绩都归功于自己,认为自己聪明、优秀、能力超群,但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对社会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很多父母意识到不能总是否定孩子,而要采取“鼓励式”教育,希望帮助孩子提升自信。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要分清什么才是真正科学的、能激发孩子信心和意志的鼓励。


如果父母总是夸孩子聪明、有天赋、长得好看,那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容易活在由甜言蜜语构成的虚幻世界里,看不清自身的处境、能力和社会的真相。


如果父母希望鼓励孩子,应该对孩子后天取得的具体进步给予及时的、具体化肯定。比如孩子经过练习和努力,积极思考并找到了科学的方法之后,某些事情做得更好了;又比如孩子勇敢地接受了批评,改正了不足,成为了更谦虚而有力量的人。


在这种真正有益的肯定中,孩子会慢慢建立自信,但不会自傲,愿意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第三,父母要避免孩子遭受不良的“性刺激”,否则可能会增大出现性心理障碍的风险。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新闻,母亲带男童进女厕、女更衣间,引起其他女性不满。有的父亲带年幼的女儿外出,找不到家庭洗手间,只好带着女儿进男厕。


这些行为无论是缺乏意识,还是迫于无奈,其实都存在风险。幼儿、儿童在异性私密场所里看到的情景、经历过的事件,都有可能增大他们出现性心理障碍的风险。


如今的孩子整体比较早熟,大约在2、3岁左右就具备了性别意识。这时,父母就应该引导他们意识到“男女有别”,要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也不侵犯、窥视异性的隐私部位。


还有,一些日本动漫、游戏以及书籍中也很可能含有色情元素,父母要防止孩子接触到这类游戏及作品。


第四,父母不要总是违背对孩子的承诺,这有可能会令孩子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出现边缘型人格异常。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有时为了孩子能够听话,随口就对孩子许下承诺,“爸妈周末带你去游乐园”、“等放暑假了,爸妈带你去旅游”等等,可最后又用其它理由搪塞孩子,孩子期待了个寂寞。


如果这类事情反复发生,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我又被父母抛弃了,父母根本不爱我,或许我一点也不值得被爱。


如果是女儿,父亲总是对她们缺乏关爱和高质量陪伴,她们长大后在恋爱中容易患得患失,极度害怕被抛弃,甚至有可能出现“恋爱脑”的问题,在情感中不理性,即使遇到“渣男”也无法及时止损,不断遭受伤害。


一代天后李玟事业成功,但在婚姻中,她就很有可能有严重的“恋爱脑”问题,婚姻不顺以及其它因素令她长期被负性情绪折磨,罹患重度抑郁症,今年7月自杀身亡,令人惋惜。



02

父母做到这4点,孩子更容易获得真正成功


父母避免以上4个错误做法,能大幅度降低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但如果想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还要有意识地做到以下4点。


第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不触碰原则和底线,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孩子在逐渐成长、接受成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犯错,并在犯错的时候承受一些不好的后果。虽然孩子会难过、会吃苦头,家长也可能会承受一些损失或需要出面兜底。但只要这些损失是相对能够承受的,家长是能够兜底的,那父母就要允许孩子自己作出决定。


如果结果证明孩子错了,孩子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来说,“试错”比父母的说教、唠叨更有效。


如果父母做得更好一些,还可以及时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理解孩子的郁闷心情,然后引导孩子意识到在这个错误中,暴露了自己有什么不足,如何想办法提升,尤其是如何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思维和能力,让自己在挫折中快速提升!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下意识地替孩子做决定,更不要强迫孩子服从父母,而是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先设立一条底线,看看在底线之上有哪些可能性,跟孩子一起分析不同可能性的利弊,最终让孩子作选择。


而且,很多父母不了解这个信息:人类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提供合理的判断和控制冲动,孩子每一次自主思考、做决定,就相当于让这个脑区得到了一次锻炼。


那如果能让孩子多自主地思考、做选择,他们大脑前额叶皮层就更有可能更发达,自控力、自律性往往更强,也就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养娃圈里有句话,“懒爸懒妈勤孩子”,父母“懒”一些,孩子反而变得勤快。这句话当然不绝对,也不是让父母真的摆烂、躺平、不管孩子。但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适当放手,再加上科学的引导,孩子确实更有可能更自律。


而且,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也不能一味维护孩子,为他们“擦屁股”。如果孩子长期不用为犯错而承担惩罚或责任,他们会更加放肆,闯下大祸。


就像李双江和梦鸽一样,他们对儿子李冠丰(原名:李天一)的溺爱,反而让李冠丰无法无天,最终因强奸罪被判了十年。


还有昨天引发热议的“北极鲶鱼”最新进展。“北极鲶鱼”飞扬跋扈、炫富炫腐、辱国辱民,三观扭曲,毫无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源于其爷爷、父母极其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她的出格行为最后也导致他们全家自食其果。


所以,除了尊重孩子的决定,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帮助孩子培养出有担当的优良品格,将来在生活中、工作中更具人格魅力。


第二,无论发生好事还是坏事,父母都要引导孩子进行综合性归因。


比如,孩子与老师、伙伴、包括家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父母要共情、理解孩子,但弄清楚缘由后,父母也要引导孩子寻找并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将责任都归咎于外界及他人,这种不理性的外归因模式很容易令孩子出现人格异常。


甚至孩子在外被欺负了,遭受校园欺凌了,主要的过错在于对方,父母当然要及时保护孩子,为孩子讨回公道。但在事件相对平息之后,父母仍要引导孩子反省自身的不足。父母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反省自己: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欺负,这反映出我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不足?


而当孩子获得一些成绩、遇到一些好事的时候,孩子当然会很高兴,很可能会接受到老师、老人、同学或其他家长的过度夸奖。


父母可以对孩子表示祝贺和具体化的肯定,但也要及时引导孩子看到这些好事背后的其它因素。比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天时地利、运气等客观因素,要让孩子意识到不能把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更不能自视过高。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都要看到这背后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内归因和外归因结合。这种更科学的综合性归因能让我们宠辱不惊,更加淡定、谦卑地不断前进。


第三,父母要引导孩子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这不但能让孩子获益终生,还能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劳逸结合,及时释放压力。


社会内卷,孩子的整体学习压力就大,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孩子就容易出现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等等,孩子的学习效率就非常低,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虽然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成绩优秀。可是,如果在孩子心身健康的前提下,父母能帮助孩子塑造出高效学习状态,孩子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和乐趣,获得相对优秀的成绩,那孩子将来的人生选择权也相对更大。


无论以后孩子做什么工作,如果想脱颖而出,就离不开持续地学习和提升,高效学习状态能够让孩子获益终生。


第四,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具备时间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要盲目地与别人对比,局限于当下。


很多人一直平平庸庸,没有获得一定的成绩,这不一定是他们能力不足,而往往是他们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


很多人能力优秀,看起来很强,但其实总拿自己跟别人对比,内心压抑,一旦他们发现超越不了别人,就很容易精神崩溃。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寻找、设立远大的目标,这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父母要引导孩子,我们是为了目标而努力,不是为了将别人比下去而努力。


在朝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只需自己跟自己比较即可,只要发现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点点,又进步了一点点,要学会自我肯定。


如果我们要与别人对比,那也应该是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努力方法,为什么他的效率这么高?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对比之下,我的方法有何不足,如何提升?这种对比才是更有意义的,而不是单纯地比较当下的成绩。


而且,一个积极、正确的人生目标,能让孩子有更强的自驱力和自律性,更容易具备时间思维,站在一生的长度和高度看待眼前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比如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虽然一开始很愤怒,甚至想尽办法试图复仇。但一想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就更加容易恢复理性,快速地实现思维的转变,意识到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提升自己,不过多地纠结,甚至积极地将被欺凌的屈辱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最后,希望父母也能够具备时间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盲目“鸡娃”,为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钢琴、绘画、舞蹈、英语、珠心算……一周7天全排满。


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很可能确实非常优秀,甚至遥遥领先同龄人,但也有可能心理压力过大,是为了家长而学、不是为了自己而学,导致后劲不足,慢慢落后,甚至变得厌学、抵触父母。


人生是一场长跑,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父母与其“鸡娃”,还不如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高逆商以及坚强的意志等等。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后续有机会再撰写文章深入阐述。



责任编辑:婙莛
0

回复

想让孩子有幸福童年,还能真正优秀?父母必学的“四要、四不要”-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晴日心理何日辉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想让孩子有幸福童年,还能真正优秀?父母必学的“四要、四不要”-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晴日心理何日辉

晴日心身医疗是青少年心身障碍高效康复的医疗目的地,本机构利用跨学科诊疗模式,找到青少年心身障碍的根源,高效化、系统化的治疗,让青少年快速摆脱双相障碍、抑郁、成瘾、强迫症等疾病,彻底停药,高效学习,提高逆商。

私信

晴日心理何日辉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